屢聽人艷稱小三峽,終于借此番大三峽之行,有幸啟開了這卷漸為人知的山水寶典,披覽了滿卷瑰麗的風光。
其第一峽龍門峽,尤其令人一睹難忘。
小游船駛入巫山大寧河口,渾黃的長江拋在身后,眼前已是一道碧綠的清流。我還在辨認著岸邊的奇樹雜花,一個急轉彎,游船上頓時響起一片驚呼!但見彎盡處,峽束急流,天開一線,雙峰對峙,壁立千仞;而峽后山如長龍,勢如騰蛟,氣昂昂直觸天門!
有如霍然打開的畫冊的扉頁,這扉頁就是龍門峽!它一出場就先聲奪人,一開篇便滿紙風云,頓使人悸動萬分,思濤翻滾。論游如論文,古人有言曰:“起手貴突兀”“起筆貴有神”,我驚異于這小三峽之龍門,竟如大三峽之夔門,一起手就給讀者烙下一個驚心動魄的印記,“夔門天下雄”,而龍門雄而秀,大化運斤,竟是如此異曲同工,不謀而合的么?
江回路轉,峽開峽關,似關還開。那凸出兩岸的奇巖“青獅衛門”“九龍柱”“靈芝峰”,無不給人以神奇的聯想與回味。而那深巖陡壁間的古棧道遺跡,又一次給游人留下觸目驚心的印象:一組組呈“品”字形的棧孔,據說每孔六寸見方,二尺見深,能一直延伸到巫溪縣,再溯大寧河而上,一直伸延到陜南。人在舟中,遙思遠在秦漢之際,先民們手揮原始工具,在半空里鑿巖架木,打樁立柵,然后沿谷成道,溝通秦蜀,那該需要何等的勇氣與智慧!倘再略加馳想,這棧道破龍門而遠上,歲月的煙塵里,亦曾是條何等氣勢磅礴、不可小覷的神龍啊!而今,一個個棧孔,都化作后人的一聲聲嗟嘆……
挾造化與歷史破空而來,一個勁峭、鮮明的印象,引你不覺醉入幽深的峽中。龍門峽,無怪乎被人稱作小三峽的“印象峽”。
199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