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正定大佛寺
- 隴頭流水
- 李昆華
- 1386字
- 2024-02-29 14:22:40
石家莊市北二十公里的正定縣,古稱真定,其得名與漢高祖劉邦有關。公元前197年,劉邦率兵于此平定叛亂,遂改其地名為真定(意即真正安定),之后一直是路、府、州、郡的治所。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清帝胤禛諱而改稱正定。明清學者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稱其“西顧則太原動搖,北出則范陽(北京一帶)震懾……蓋其地表帶山河,控壓雄遠”,素有“燕南古郡、京師屏障”之譽。
只是到了近代,以鐵路為代表的新式交通,給正定的農家小村石家莊帶來了機遇,進而成為華北的鐵路樞紐,并迅速崛起為新興工商城市,逐漸取代了正定的優越位置,乃至正定反倒歸其管轄了。
但悠久的歷史與豐厚的文化積淀,給古老的正定留下了眾多古跡,僅佛教建筑就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之稱。諺云“滄州獅子定州塔,比不上真定府的大菩薩”,這大菩薩就在今日正定縣大佛寺內,它作為“河北三寶”之首,更是飲譽海內。我每次去石家莊探望岳父母,總要抽暇去大佛寺轉悠一番。
查閱縣志,大佛寺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年),距今已是一千四百多年,原名龍藏寺,宋初更名為龍興寺,清康熙年間定名為隆興寺,因寺內有一尊聲名極著的銅鑄大佛像,俗稱大佛寺。該寺占地八萬余平方米,儼然一片宏大煒煌的古典建筑群,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縣城而東,跨過古樸典雅的三路單孔石橋,一座坐北朝南的天王殿迎面而立,這就是大佛寺的山門。殿內正中袒坐著大肚彌勒佛,兩邊是剛猛、威武的八大天王。入山門,跨入寺內,但見殿閣林立,勢連霄漢,沿南北中軸線及兩側,依次為大覺六師殿、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大悲閣、彌陀殿等,不少建筑保存著宋代風格。其中的摩尼殿形制最為特殊,建筑價值亦最高。它的平面呈十字形,中間部分為重檐歇山頂,四面正中各出抱廈。如此富于變化的結構,是國內現存宋代建筑僅有的一例,在世界亦是孤例。殿內正中佛壇上有宋代原塑釋迦牟尼、阿難、迦葉像,俱顯得古樸而莊穆。
一番瞻仰,正要由殿后退出時,不想那佛身倚靠的扇形墻壁的背后又別開生面,風景更加迷人!原來在其玲瓏懸塑的須彌山間,安坐著一尊明代彩塑觀音。她頭戴寶冠,肩披瓔珞飄帶,胸臂裸露圓潤,一足踏蓮,一足踞起,雙手撫膝,面容安詳恬靜,姿態優美端莊,氣韻生動飄逸。她是仙是凡?是佳人是神祇?給人無限遐想。大膽不俗的造型,鮮活靈動的人間氣息,堪稱宗教偶像的一大突破!難怪要被人贊譽為“東方的維納斯”。
大悲閣為寺內主體建筑。閣高三十三米余,五檐三層,面闊七間,進深五間,琉璃生輝,端嚴莊重。閣內須彌座上矗立著著名的銅鑄大悲菩薩像,又稱千手千眼觀音,高二十二米余,四十二臂,其中兩臂在胸前雙手合十,其余四十臂向四方展開,并手持日、月、星辰,繩索、利劍、金剛杵及各種法器,象征佛法無邊,煞是威嚴。此像系宋開寶四年(971年)奉趙匡胤之命鑄造的,為中國早期銅鑄佛像身高之最。而在千余年前的古代,憑手工制作如此高大的銅像,簡直是難解之謎。據寺內的宋碑記載,其程序是分七節鑄造的,第一節鑄下部蓮座,第二節鑄至膝蓋,第三節鑄至臍下,第四節鑄至胸部,第五節鑄至腋下,第六節鑄至肩部,第七節鑄頭部,最后添鑄四十二臂。
面對這法相莊嚴,像體勻稱,衣紋流暢的大佛,也是面對祖先驚人的聰明智慧,我虔誠地低下頭去……
大佛身側還設有樓梯,可使人直達樓閣頂層,俯眺冀中風物,正是“全趙堂堂遺物在,山川良是昔人非”(元·薩都剌)。
199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