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5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經濟和環境效益研究

Klassen和McLaughlin(1996)認為環境管理在某些情況下是會提高企業的績效的。關于此方面的研究不在少數。Atasu等(2009)對產品再利用產生的經濟效益進行了分析。Atasu等(2009)研究了與回收相關的政策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結果發現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WEEE)指令可以刺激企業去生產環境效益更好的產品。此外,還發現回收法規的效率受到產品結構、消費者環保意識等的影響。Burtraw等(2001)研究了碳交易系統下,電力行業的三種不同碳配額機制下的成本效益。馬衛民和趙璋(2012)研究不同模式下的“以舊換新”補貼對供應鏈的影響,并指出制造商、第三方回收商以及零售商都從中受益。Park等(2015)則是分析了增加碳減排成本是否會改變供應鏈結構以及社會福利。以上研究側重于研究環保政策對企業和消費者造成的影響,也有一些文獻側重于環保政策的實施對環境的影響。

Gu等(2015)考慮企業可以選擇生產兩種產品:一種是不可被再制造的,其生產成本較高;另一種是可以被再制造的,其生產成本較高,再制造成本較低。假定消費者對不可再制造的產品、可以再制造的產品和再制造產品的感知價值不同。基于此模型的基本假設,分析企業的生產行為帶來的環境效益。Kerr和Ryan(2001)以澳大利亞的施樂復印機的再制造為例,將投入再制造的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內產生的環境效益量化,結果發現從復印機的整個周期來看,再制造可以減少原材料的使用并大幅度降低環境污染。Walls(2006)認為在一個對制造商征收處置費,對回收企業進行補貼的模型中,大多數的EPR政策都可以降低原材料的使用,減少環境污染。郭成恒和丁雪峰(2014)在碳排放差異的情況下,構建一個由政府—制造商—第三方回收企業組成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發現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制定合適的補貼與碳稅機制,達到既提高回收率、推進再制造,又能夠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促進節能減排的綜合效果。Bansal和Gangopadhyay(2003)分析了對環保表現好的企業獎勵和對環保表現差的企業懲罰兩種引導政策對環境和社會福利的影響。

近年來,環境問題引起了政府和企業的重視,但是在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情況下,很難在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達成一個平衡關系。Chaabane等(2012)通過企業成本和操作策略評估鋁行業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之間的平衡。結果發現當前階段的環保政策必須要加大力度,才能得到更好的環境效益。此外,還驗證了有效的碳管理策略是可以幫助企業以低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張漢江等(2016)通過構建一個由政府、制造商、再制造商和回收商構成的序貫博弈模型,研究在政府提供補貼給再制造商的情況下,政府、制造商、再制造商和回收商的決策。結果發現,政府的補貼政策能有效提高再制造品的競爭優勢,同時有效降低廢舊產品的處理成本,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Zhang等(2012)和張雪梅等(2014)則是通過研究一個既可以生產傳統產品也可以生產環保產品的企業的最優產品設計,發現了在政府宏觀政策引導下,企業選擇有利于環境的產品設計策略,在增加企業利潤的同時也可以提高環境效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光市| 甘泉县| 博湖县| 韶山市| 望谟县| 都匀市| 壤塘县| 色达县| 瑞安市| 苏尼特左旗| 万州区| 县级市| 榆中县| 浦北县| 六安市| 昭通市| 安徽省| 太谷县| 阜平县| 乾安县| 三明市| 民和| 和田县| 三门县| 东乌珠穆沁旗| 博兴县| 云林县| 景宁| 龙井市| 辰溪县| 渑池县| 满洲里市| 香港 | 河源市| 格尔木市| 潼南县| 延寿县| 台安县| 沐川县| 涞源县| 西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