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3 閉環供應鏈中小企業的行為研究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閉環供應鏈,閉環供應鏈中的競爭研究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Beamon(1999)定義閉環供應鏈包括產品生命末期的回收、翻新以及再制造。Fleischmann(2003)從回收的動機和回收的主體兩個角度將回收的定義進一步深化。其中,回收的動機主要有經濟激勵和法規約束,回收的主體主要有原始制造商和第三方企業。因此,有不少學者的研究側重于對回收主體的研究。

陳菊紅等(2010)以博弈論為基本研究方法,通過構建一個由制造商、銷售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務商構成的再制造閉環供應鏈模型,分析產品的最優批發價、零售價以及廢舊產品的回收價等。晏妮娜和黃小原(2008)考慮了一個第三方承擔回收責任的模型,設計了制造商和第三方之間的獎懲合同。孫浩和達慶利(2009)也是考慮第三方回收企業來回收廢舊品,并將其以一定的價格賣給制造商進行再制造。易余胤和陽小棟(2014)考慮了不同專利許可模式下再制造商負責廢舊產品回收再制造的閉環供應鏈模型。當然,有不少文獻的研究是在考慮零售商或者制造商回收廢舊產品的前提下進行的,如顏榮芳等(2013)、Heese等(2005)。但是,以上文獻并沒有給出對供應鏈的各個利益相關體來講,到底由“誰”來回收是最好的。

魏潔和李軍(2005)比較了生產商負責個人回收、生產商集體回收和第三方企業回收三種不同的回收模式下,企業的最優定價及利潤。余福茂等(2014)通過構建一個多級供應鏈模型,分析比較了制造商回收、經銷商回收、第三方回收、回收企業回收四種不同的模式下回收率的大小。王凱等(2012)考慮了將一階段模型擴展到兩階段:第一階段,制造商生產新產品;第二階段,再制造商以一定的比例回收再處理廢舊產品。聶佳佳和鄧東方(2014)在考慮產品質量的情況下,建立了制造商負責回收的閉環供應鏈模型和零售商負責回收的閉環供應鏈模型,研究了再制造產品質量對閉環供應鏈回收渠道選擇的影響。在白少布和劉洪(2012)的模型中,則是考慮制造商委托零售商進行回收工作,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間形成產品供銷和回收委托代理關系。然而,以上研究均考慮的是單條供應鏈模型。付小勇等(2014)則是考慮了一個兩條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模型,每條供應鏈上的回收商可以選擇直接回收或者間接回收。文中主要分析了三種回收模式下回收價格、回收數量以及回收商的利潤情況。Atasu等(2013)考慮了一個既可以向零售商銷售新產品,也可以向零售商提供再制造品的制造商,在此基礎上,通過構建以制造商為領導者的序貫博弈模型,考慮了回收成本對不同的回收模式(零售商回收、制造商回收、第三方回收)的影響,并給出每一種回收模式最優的條件。卞文良等(2021)研究了回收商單回收渠道模式、回收商與第三方維修中心雙回收渠道模式下閉環供應鏈的定價決策及回收模式選擇問題。

從另一方面來講,回收可以分為集體回收和單獨回收兩種回收模式。集體回收是由非營利性組織或者政府按照一定的分配標準給各個回收商分配回收處理量。而單獨回收則是通過價格競爭或者合作來爭取回收份額。Atasu和Subramanian(2012)主要分析了集中回收模式和單獨回收模式對制造商產品設計的影響。在此之外,也分析了不同的回收模式對消費者剩余的影響。計國君和黃位旺(2010)則分析了個人回收與集體回收兩種回收模式對制造商再制造策略的影響。在此基礎上,計國君和黃位旺(2012)將模型進一步擴展,考慮了三種回收模式(集體回收委托處理、個人委托處理和制造商自行處理)對供應鏈相關主體的經濟行為的影響。同樣是比較集體回收和個人回收兩種模式,Esenduran和Kemahlogˇlu-Ziya(2015)從企業的回收成本和環境效益角度考慮,發現當回收目標較高時,企業反而會選擇個人回收模式。而當產品更易回收時,企業卻選擇集體回收模式。但是,以往的文獻很少涉及兩種不同的回收渠道之間的競爭情形。

EPR的實施促進了循環經濟,其中最主要的一個體現就是將廢舊產品再制造。Geyer等(2007)認為產品的回收再制造是可以減輕企業的成本的。Atasu等(2008)將再制造作為一種競爭手段,研究在考慮消費者細分、產品生命周期的情況下,企業的再制造策略。Zhou和Yu(2011)則在動態定價的模型中,研究再制造品的庫存管理。再制造商生產的再制造品與制造商生產的新產品之間具有可替代性(如Wu 2012、Guide和Li 2010),因此,新產品的潛在消費者有可能被再制造品搶走。在新產品和再制造品競爭的市場下,Ferguson和Toktay(2006)考慮了一個既生產新產品,又可以回收再制造的制造商在壟斷的情形下,決策是否生產再制造品。Ovchinnikov等(2014)通過數值實驗發現在某些情況下,市場上再制造品的進入并不會影響到新產品的價格。Mukhopadhyay和Ma(2009)在需求和質量不確定的情況下,分析新產品和再制造品各自的生產產量。Ferrer和Swaminathan(2006)分別分析兩期模型和多期模型下制造商關于再制造商品的定價和生產策略。以上研究均是基于制造商自身就有再制造的能力,在其既可以生產新產品,也可以生產再制造品的前提下,分析制造商如何決策新產品和再制造品的產量。但是,目前市場存在不少獨立的制造商企業,該類企業只生產再制造品,如廣州市花都全球自動變速箱有限公司、大眾一汽發動機(大連)有限公司等。那么,一個獨立的再制造商會對制造商的行為造成何種影響??rsdemir等(2014)考慮了制造商的產品質量影響再制造商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通過構建由一個制造商和一個再制造商構成的一階段模型,研究制造商的質量決策以及制造商和再制造商的生產產量決策。此外,文獻將獨立的再制造商進入市場和制造商競爭的模型與制造商自己回收再制造的模型進行比較,發現相較于市場上存在一個獨立的再制造商,制造商自己回收再制造的環境效益更好。同樣是基于這兩種模型的比較,Agrawal等(2015)發現如果制造商自己生產再制造品,則會降低消費者對其新產品的感知價值,降幅最高為8%。如果是由獨立的制造商生產再制造品,則會增加消費者對制造商新產品的感知價值,增幅最高為7%。Majumder和Groenevelt(2001)則是發現再制造商的生產會刺激制造商去降低自己的再制造成本。姚鋒敏等(2021)研究了在外包及授權再制造模式下考慮政府補貼及制造商環境設計的再制造閉環供應鏈生產決策問題。

Zhang和Chen(2015)則是將碳減排政策引入閉環供應鏈中。朱慧赟等(2015)、申成然和熊中楷(2014)、常香云等(2014)、李德波(2015)等主要研究強制減排的政策下,受碳排放約束的制造商的再制造決策的問題。Chang等(2015)則是考慮由制造商構成的一個兩階段模型。在第一階段,制造商僅生產新產品,第二階段制造商生產新產品和再制造品。在碳交易的體系下,研究制造商如何決策自己的新產品和再制造品的產量。結果發現,如果新產品和再制造品是兩種不同的產品,碳交易機制并不會刺激制造商去選擇碳排放較少的再制造策略。但是在新產品和再制造品具有可替代性的條件下,制造商是有可能選擇碳排放更低的再制造策略的。Dou等(2019)考慮一個兩周期博弈模型,第一周期僅生產新產品,第二周期同時生產新產品和再制造品。結果發現提高第一周期的碳稅價格,總碳排放量會降低;而提高第二周期的碳稅價格會導致總碳排放量增加。聶佳佳等(2015)則是比較了有無碳約束的兩種情況下,零售商廢舊品回收率、供應鏈參與方利潤、產品碳排放總量及其單位排放量的變化。王文賓等(2016)在碳排放約束下,制造商競爭的逆向供應鏈獎懲機制中,比較了逆向供應鏈集中系統、帶碳排放約束的逆向供應鏈集中系統、制造商競爭逆向供應鏈分散系統、碳排放獎懲機制下制造商競爭逆向供應鏈分散系統以及帶有政府對制造商實施碳排放和回收率獎懲機制的逆向供應鏈系統五種系統。Liu等(2015)則是考慮一個可以再制造的制造商,從制造商的利潤最大化角度分析了三種減排措施(強制性的減排目標、碳稅、碳交易)下制造商對于新產品和再制造產品產量的決策。張令榮等(2021)通過構建單一制造商、單一零售商和消費者組成的閉環供應鏈,考慮新產品和再制造品的價格差異及消費者低碳偏好,分析了減排成本系數、再制造減排系數、低碳價值系數等對供應鏈節點企業利潤和碳排放總量的影響。

以上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有的研究都是關注政策下企業的最優行為,并沒有研究政府應當如何制定政策。在政府的最優政策下,企業是否能有和以上文獻相同的決策行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嘴山市| 民权县| 贵港市| 治县。| 永济市| 青田县| 将乐县| 金川县| 永靖县| 佳木斯市| 青阳县| 池州市| 万载县| 钟祥市| 横峰县| 辽阳市| 青州市| 建湖县| 顺昌县| 土默特左旗| 武定县| 万山特区| 九龙坡区| 渝中区| 昌宁县| 涡阳县| 迁安市| 色达县| 建宁县| 抚顺市| 大荔县| 蕲春县| 大厂| 革吉县| 泊头市| 光泽县| 南木林县| 五常市| 定边县| 阜南县| 昆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