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發展權轉移機制設計的原理與技術方法
- 王海燕
- 1354字
- 2024-05-21 15:39:57
1.3 研究的主要內容
1.3.1 兩大法系的發展權形式及特點
本書比較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財產制度的重大差別,分析發展權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下、不同權利體系中的位置,進一步識別不同法系國家的發展權本質及表現形式,為本書的后續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具體包括:英美法系權利束范式中權利項分離、獨立和創建的模式與特征;英美兩國發展權在法律基礎、理論邏輯、發展權本質上的差別;大陸法系物權范式特點;大陸法系國家創設發展權的背景、實現過程及量化形式;兩大法系土地發展權在范式特點、制度結構、創設機制及表現形式上的比較;兩大法系國家(地區)介入發展權的三種情形分析。
1.3.2 兩大法系的土地發展權轉移經驗
本書從兩大法系不同國家(地區)的土地發展權轉移經驗出發,進一步梳理不同法系國家(地區)如美國、意大利、日本發展權轉移的制度背景、作業要點、實施情況及市場特點等,并對兩大法系發展權轉移機制的原理進行論述,以期為中國的土地發展權轉移機制設計提供借鑒。
1.3.3 英美法系發展權在中國不同視域下的實現形式
本書分析及論證英美法系發展權在中國物權法視域、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視域、空間用途管制視域的對應形式。具體包括:對將土地發展權植入我國物權體系和將土地發展權引入我國征收改革領域的研究思路及其觀點進行剖析;厘清土地發展權在我國空間用途管制框架中的銜接點、本質、特點與表現方式,并從國際視域對照我國公權力對發展權的干預情形。
1.3.4 發展權轉移機制設計的原理
本書明確了發展權在我國空間用途管制視域下的對應形式之后,通過機制設計原理的描述、國內土地發展權轉移本土經驗的總結,提出土地發展權轉移機制設計的目標及要點;通過與一般商品市場、土地市場的比較,論證我國土地發展權的市場結構,進一步刻畫土地發展權轉移機制設計的原理。
1.3.5 發展權轉移機制設計的關鍵技術及路徑
土地發展權市場作為土地用途管制的一種實施方式,并不是一個自發形成的市場,而是一個由政府人為創建的市場(artificial market),土地發展權市場是設計土地發展權轉移機制的重要部件之一。在中國國內和其他國家(地區)不同的發展權轉移經驗總結的基礎上,本書提出發展權轉移機制設計應遵循的技術原則,在此基礎上對發展權轉移機制設計的關鍵技術進行論述,并從基本規定性、應用路徑、優勢及風險等方面,對發展權轉移機制設計的兩條技術路徑分別進行分析。
1.3.6 發展權轉移項目化機制設計
本書以浙江省平陽縣為例,按照項目化機制方式設計土地發展權市場。首先,明確發展權項目要實現的目標或要解決的問題,根據土地發展權轉移項目化機制的基本規定性,依據技術路線,創設并分配發展權;其次,選定一一對應的發送區與接收區,針對項目區域的發送區與接收區設計交易規則,并對其創建的發展權市場進行監管與調控;最后,交易完成之后,對發送區與接收區產生的交易效應分別進行設計。
1.3.7 發展權轉移制度化機制設計
本書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政策為依據,按照制度化機制方式構建一個在全國范圍內以地方政府為主體的土地發展權交易市場。首先,確定市場目標;其次,創設發展權,創造需求與供給,并由國土資源部制定一套標準化的交易規則,作為規范跨省域發展權流轉的一般性管理辦法和意見,同時,國土資源部及各省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對其交易過程進行監督與調控;最后,對節余指標的調出區與調入區交易后的效應分別進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