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周靈王的疑心
- 春秋:風起洛陽,重鑄春秋
- 深夜的豹紋貓
- 2028字
- 2024-03-04 22:50:52
待一眾將士吃飽喝足后,斐豹與督戎各點了兩千軍士,分批次出發。
而姬晉卻慢悠悠的自官道之上向洛邑而去。
想來那盟津駐扎的武軍也該抵達了。
姬晉為什么敢憑借四千軍士就沖擊戎狄大軍,便是料定了自己的父君定然會向武軍求援。
算算時間,武軍不出差錯,便是入夜時分抵達,屆時戎狄軍陣被沖破,武軍便可痛打落水狗。
這打過勝仗的軍士,以后才能打出更多的勝仗,若一直只是訓練,或者紙上談兵,那便只能是一幫繡花枕頭。
洛水岸邊的洛邑王城外,長河落日圓的奇美風景被戰場的肅殺之氣沖的毫無意境。
依著城墻的幾架云梯上,戎狄軍士前赴后繼的向上攀爬。
云梯之下,堆積的尸骸,橫七豎八的遺落著。
城上之上,偶爾飄下一陣箭雨,然后便是滾木以及被投擲而下的石塊。
戎狄軍士們由于整日的攻城,早已疲累不堪。
僅憑幾架云梯,戎狄至少要付出近半傷亡的代價才可以攻陷一座王城。
夜幕漸漸降臨,戎狄軍士終于停止了攻城。
大軍如潮水般撤離了下來,簡陋的營帳中,軍士們橫七豎八的仰躺著。
而距離戎狄營帳十里外,斐豹與督戎已經整備好了軍士,戎車總共50輛,斐豹與督戎各統率了二十五輛。
前面戰車沖陣,后面步卒壓陣。
由于缺少馬匹,以及會騎射的統領,騎兵這種殺器遲遲無法成型。
若是有兩千精銳輕騎兵,這樣的騷擾戰術便能更好的完成。
若是有五百重騎兵,只一個照面,就能沖散戎狄的軍陣。
待斐豹與督戎距離戎狄大軍不足兩里地時,夜色已經很濃了。
冷冽的寒風吹來,不由的讓人打起了寒顫。
“二三子,殺。”
戰車滾滾,馬鳴瀟瀟,斐豹與督戎像兩支離弦之箭狠狠地扎向了狄戎軍陣。
而聽到異動的戎狄軍士,本來就很疲累了,又拖起疲憊不堪的身體迎了上去。
始一碰撞,戎狄軍士如紙片一般,被疾馳而來的戰車撞飛幾丈遠。
“別亂了陣腳,給吾頂上去。”戎狄軍士中的將領怒聲呵斥道。
可混亂的戎狄軍士,根本來不及組成有效的戰陣,來抵擋疾馳的戰車。
戰車疾馳而過,后面的步卒們便混戰在一起。
大周這邊雖然借助了戰車的沖撞,剛開始占了很大先機。
但步卒人數的致命缺點,很快便凸顯出來。
戰車剛撕開的口子,很快便被涌上來的戎狄軍士堵住。
步卒間的混戰拉開了序幕,利器撞擊之聲不絕于耳。
鮮血橫流,慘叫聲不斷響起,戰場上步卒間的對抗進入左右拉鋸的局面。
每時每秒,都有人倒下,死亡,濃濃的血腥味刺激下,雙方都進入了瘋魔階段。
大周軍士一時間,因為人數的致命缺點,開始落入了下風。
就在眾人悲憤血戰之際,盟津方向的援軍終于抵達。
當看見相互廝殺的大戰時,武軍主將當即下令,全軍沖鋒。
足足一萬武軍軍士,兩百乘戰車,轟隆隆而來。
當人面對死亡時,那種下意識的恐懼感,會讓他們不由的閃躲,退卻。
當看見大周的援軍到來時,戎狄軍士徹底沒了戰斗下去的勇氣。
本來疲憊的身軀,外加恐慌的心神,不少戎狄軍士開始逃跑。
戰爭便是如此,只要有人開始逃脫,這種恐慌便會如瘟疫,徹底蔓延開來。
而如此混亂的場面,即使有督戰的軍士,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戎狄大軍大敗,該逃的逃,逃不了不是被砍殺,就是被再次當做了俘虜。
王宮內。
“——陛下。”
“太子帶著援軍來了。”
“太子?”
周靈王有些詫異的念叨著。
“可有看清,太子帶了幾多軍士來?”
“大概有四五千之數,天色太過昏暗,無法確定具體數目。”
“哎,四五千人,安能擊退上萬犬戎。”
周靈王嘆惜了一聲,幽幽說道。
“陛下,需城內駐防的文軍出城迎戰否?”
周靈王被寺人的話問沉默了,開城迎戰,萬一不敵犬戎,洛邑便真的要被攻破。
若不出城迎戰,待武軍抵達洛邑,便可安然退兵。
周靈王陷入了選擇的沉思中,兒子與大周的宗廟社稷,孰輕孰重?
“——報!”
“陛下,武軍已經抵達城外,目下已經和太子殿下的援軍兵合一處,殺的犬戎大敗潰逃。”
正在沉思中的周靈王一聽,頓時哈哈大笑了起來。
“善,甚善,”
“宣寡人之命,城內駐防之軍,可以出城迎敵了。”
“諾!”
此次戎狄叛亂雖然平息,可并不代表不會發生,如果不將戎狄的復活思想給扼殺、同化,戎狄的叛亂便會時刻發生。
清晨的朝霞爬滿了遠方的天際。
晨霧下的洛邑王城少了一份往日的喧囂。
早朝結束后,周靈王將太子晉留了下來。
一眾朝臣自然也感覺到了早朝上的波詭云譎。
世子佞夫救駕有功,官職由世襲的中大夫晉升為了下卿。
要知道,為王室主理朝政之事的單靖公,這樣的老一輩朝臣,也才是下卿。
難道陛下要重用王室宗族了嗎?朝臣們心中百般不是滋味,看來日后的大周權柄要落到儋氏一族。
可很快,朝臣們懵了,剛被晉升為下卿的世子佞夫,便彈劾了太子。
雖未明說太子晉是此次叛亂的主謀,但種種陳條皆意指太子晉。
偌大的宮殿內,周靈王只是低著頭看著竹簡。
“此行會盟諸事,可還順利?”
“回父君,諸事皆順利。”
“與鄭國之事,太子有何打算嗎?”
“王室的尊嚴從繻葛丟失,自然要從繻葛撿起。”
“否則何以談中興之舉。”
“何況,父君之威,若能立于繻葛,必能留名垂史。”
“佞夫之言,太子又如何看待?”
“多行不義必自斃罷了。”
“父君想必已經開始調查世子府了吧!”
“太子懷疑叛亂之事為佞夫所為?”
“叛亂之事,兒臣還未調查。”
“寡人坐的大位,太子難道就不想提前坐上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