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際關系與溝通技巧(附微課·第3版)
- 龍璇主編
- 4566字
- 2024-02-26 14:47:11
第一節 為什么社會關系對我們如此重要
人是生活在社會關系中的,因此既具有自然方面的屬性(如體形、性別等),也具有社會方面的屬性。社會關系是人類特有的現象,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最顯著的標志之一。社會關系的好與壞,不僅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而且是一個人一生發展重要的影響因素。
一、社會關系是人的本質需要
什么是人?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幾千年來卻引發了無數思想家、哲學家的不斷追問。遠古時期,中國“人”的觀念隱于“族”中,或者說“人”“族”不分,這是聚族而居的人對自身的一種自然認知。孟子“仁者愛人”也是對“人”“族”觀念的一種總結,這一總結影響了之后數千年國人對人的認知。也就是說我們總是從社會關系角度去看待人。
與他人建立關系是人的自然行為,人具有超越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屬性——社會屬性。社會屬性來自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實踐,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最根本的特征。在以物質資料生產為基礎的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之間的物質、精神、情感等交往形式即人際交往也隨之產生。所以,社會關系是人的本質需要,是人生存與發展的方式和條件。離開了人際交往,人就失去了社會性,也就不能稱之為人;離開了社會關系,人就失去了從事各種活動的條件,也就無法生存和發展。不管你愿不愿意,社會關系都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它能讓每個人在其中成長,在其中成功。
二、建立社會關系是人的歸屬需要
我們每個人生來都在一種驅動力的影響下,努力尋找、建立、維持和保護強大的社會關系;在這種驅動力的推動下,通過人際溝通在學校、社區、單位和其他環境中建立各種社會關系。這會讓我們身處各種群體中,從而覺得自己似乎并不孤單。人的這種歸屬需要,已為人類心理和行為專家的研究所驗證。例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個體成長與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求所組成的。各種需求之間有層次高低之分,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每一層次的需求及其滿足,將決定個體人格發展的境界或程度。一般來說,某一層次的需求被相對滿足后,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滿足就成了行為的驅動力。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除了第一個層次具有明顯的層次和順序特征外,其他四個層次的分層和排序都不那么明顯,往往會存在交叉或錯位。而其中的社交需求,也叫歸屬需求,是最為奇特的需求,馬斯洛對它的表述很復雜、模糊。這一需求是由人類的社會性決定的,是人類社會性的一個重要體現。這是一個更為廣泛的、能夠向需求的上下游彌漫,同時又能夠從上下游需求的滿足中得到滿足的需求。也可以理解為,這一需求的滿足能夠給上下游其他四種需求帶來滿足,是實際的滿足、滿足的可能性或是滿足的幻象。
三、良好的社會關系是人健康、全面發展的需要
社會關系是人們在物質交換和精神交流過程中所形成的關系,它包含著情感和意志等因素,體現著人與人之間親疏好惡的心理距離。人們在相處和交往中伴隨著喜歡、親近或冷漠、疏遠的情感,如果雙方都感受到心理的滿足,就會形成親密的、和諧的關系;如果雙方或某一方感受不到心理的滿足,就會形成疏離的,甚至是沖突的、對抗的關系。所以,人的社會關系關乎人的身心健康。
人是社會人,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受制于其所處的社會關系,人的變化發展和人所處的社會關系的變化發展是相一致的,人在創造社會關系的活動中也向著全面發展的方向前行。那么,要想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然要求個體擁有良好的社會關系。另外,良好的社會關系也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重要條件。個體社會化是個人通過加入社會環境、社會關系并與其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的過程。個體社會化對正在發展中的青年人來說尤其重要。
總之,人作為社會性動物,在漫長的一生中,時刻與他人相互發生著作用,因此人與人之間形成了一種廣泛的社會關系。一位哲人說過,一個沒有交際能力的人,猶如陸地上的船,是無法航行到廣闊的大海里去的。
知識營
什么是社會關系?
社會關系是指人們在共同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學常從以下多個角度來區分社會關系的類型。
(1)按結成社會關系的主體不同,社會關系可分為以下幾類:個人與個人的關系,它是全部社會關系的起點,是社會中最簡單、最基本的關系;個人與群體的關系,如一個職員與其同事們的關系;群體與群體的關系,它集中體現了社會關系的基本傾向;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它是高層次、大范圍的社會關系,如失業與犯罪率的關系等。
(2)按交往的密切程度不同,社會關系可分為初級關系與次級關系,亦稱首屬關系與次屬關系。前者指建立在感情基礎上的社會關系,它反映的是人們之間廣泛、深入、直接的交往,如夫妻關系、朋友關系等。后者則指以事緣為基礎的社會關系,如同行關系、上下級關系等。
(3)按社會關系矛盾的性質不同,社會關系可分為對抗性關系和非對抗性關系。前者指交往雙方的根本利益不一致、發展方向完全相反的社會關系,如剝削與被剝削關系。后者指交往雙方的根本利益一致、發展方向大致相同,但局部和眼前利益有不一致之處的社會關系,如同一階級內部各成員間的關系。
(4)按社會交往的方向與選擇不同,社會關系可分為垂直關系與水平關系。中國古代社會的君臣、父子、夫妻之間主要是垂直關系,現代社會的夫妻、兄弟之間主要是水平關系。
(5)按社會關系的規范化程度不同,社會關系可分為正式關系與非正式關系。前者指已經制度化、比較穩定、有一定程序、受一定原則制約的關系,如法律關系等。后者指未制度化、不穩定、沒有固定程序、不受原則制約的關系,如戀愛關系、朋友關系等。
(6)按社會關系建立的基礎不同,社會關系可分為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具體如下:①血緣關系,指人們以血親或生理聯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②地緣關系,指人們直接建立在空間與地理位置關系基礎上的社會關系;③業緣關系,指人們以廣泛的社會分工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
社會關系與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就是人們在生產或生活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這種關系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從而使人在心理上形成某種距離感。人際關系的建立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雙方需求的互補性、雙方態度的類似性、雙方距離的遠近及雙方的交往頻率等。
社會關系與人際關系的區別為:先有人際關系,后有社會關系,人際關系是社會關系的具體體現;人際關系更強調相互作用的個性特征,而社會關系則是指它所包含的共性方面。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人類的需求是分層次的,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人都有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求,但在不同時期所表現出來的對各種需求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需求是從外部得到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的,人最迫切的需求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
當低層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以后,其激勵作用就會減弱,其優勢地位將不再保持下去,此時高層次的需求會取代它成為推動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高層次的需求比低層次的需求具有更大的價值。熱情是由高層次的需求激發出來的。人的最高需求即自我實現需求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現其個人潛力,使人得到巔峰體驗。
感覺剝奪實驗——麥克吉爾實驗
1954年,心理學家貝克斯頓(Bexton)、赫倫(Heron)和斯科特(Scott)等,在付給學生每天20美元的報酬后,請他們在缺乏刺激的環境中逗留。具體地說,就是讓被試在沒有圖形視覺(須戴上特制的半透明塑料眼鏡)、限制觸覺(手和手臂上都套有用紙板做的手套和袖套)和阻斷聽覺(實驗在一個隔音室里進行,用空氣調節器的單調嗡嗡聲阻斷被試的聽覺)的環境中靜靜地躺在舒適的帆布床上。剛開始,許多被試都大睡特睡,或者考慮其學期論文。然而兩三天后,他們便決意要“擺脫”這單調乏味的環境。
實驗結果顯示:被試感到無聊和焦躁不安是最基本的反應。在實驗過后的幾天里,被試注意力渙散,思維受到干擾,不能進行清晰的思考,智力測驗的成績不理想。另外,被試在生理上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對腦電波的分析證明全部被試的大腦活動都嚴重失調,有的甚至還出現了幻覺(白日做夢)。赫倫認為,感覺剝奪能夠對被試的心理和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既觸及了感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過程,也觸及了諸如態度、遵從、動機與需要等個性心理特征。
密閉空間實驗
感覺剝奪讓被試不能承受,如果只是讓你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待五天,你能承受嗎?推薦觀看密閉空間實驗視頻,而后與朋友討論社會環境對人們的重要性。

感覺剝奪實驗的心理學意義如下。
其一,剝奪感覺勢必會影響知覺、記憶、思維等較高級和復雜的心理現象。沒有刺激、沒有感覺,人不僅不會產生新的認識,而且連正常的心理機能也無法維持。
其二,認識環境是一種比物質享受更迫切、更強烈的需要。
其三,感覺剝奪實驗還從側面說明,如果離開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那么人類正常的心理狀態是不可能存在的。
案例鏈接
什么樣的人最有可能獲得幸福人生
1938年,時任哈佛大學衛生系系主任的阿列·博克(Arlie Bock)教授組織了一支科研團隊,其成員來自醫學、生理學、人類學、心理學、精神醫學等多個領域,共同開啟一項研究計劃:追蹤268名哈佛大學的精英男性本科生,從青少年到人生終結,關注他們人生的起伏轉折,記錄他們的狀態境遇,做到即時記錄、滴水不漏。最終通過總結他們的一生回答一個問題:什么樣的人最有可能獲得幸福的人生?
與此同時,哈佛大學教授、波蘭裔美國犯罪學家謝爾頓·格魯克主持了名為“格魯克研究”的項目,研究對象為456名出生于波士頓附近貧困家庭的年輕男性。他們大部分住在廉租公寓里,受教育程度不高,父母也沒什么文化,有的人家中甚至連熱水也沒有。
最終兩個項目被合并,科研團隊對這724名男性進行全面追蹤分析,形成了長達70多年的研究項目——The Grant & Glueck Study。這724名男性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蕭條、經濟復蘇、金融海嘯……,他們結婚、離婚、升職、當選、失敗、東山再起、一蹶不振……,有人順利退休安度晚年,有人英年早逝。
研究簡介

究竟什么樣的人能夠比別人活得更有幸福感?哈佛大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只有擁有良好的社會關系,才能讓人們幸福、開心。
思考與討論
1. 結合以上案例,請談談你對社會關系的認識。
2. 想一想,社會關系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的。
訓練營
我們是一家人
游戲目標
破冰,使團隊成員之間彼此加深了解,讓成員懂得贊揚別人,培養成員的歸屬感和團隊意識。
游戲程序
(1)將全部人員分為數組,每組三至四位成員。小組編號為A1、A2、B1、B2、C1、C2……,以此類推,組數根據人數而定,每組由相對不熟悉的成員組成為宜。
(2)先在組內進行成員間的自我介紹,內容包括姓名、籍貫(省市縣)和愛好等,然后推舉一位小組成員代表小組將組內每一位成員的情況介紹完整,還可加上自己的評價。(大家可以提問)
(3)當A1小組介紹完,B1、C1小組代表要對A1小組的發言做一句話的評價(只可以是正面的)。當A2小組介紹完,B2、C2小組代表要對A2小組的發言做一句話的評價(只可以是正面的)。以此類推,直到所有小組介紹完畢。
(4)每組介紹成員的代表和發表評價的代表不能是同一個人。
相關討論
(1)你是否容易記住別人?你通常使用什么方法記住別人?
(2)自我介紹和他人介紹,哪一種方法更容易令你印象深刻?
(3)你是否善于贊揚別人?
(4)你是否善于尋找其他組成員的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