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際關系與溝通技巧(附微課·第3版)
- 龍璇主編
- 918字
- 2024-02-26 14:47:10
導引案例
你經歷過“與世隔絕”的生活嗎?
改編自參考消息網2020年5月14日報道,編譯/韓超
為什么人們需要人際交往?本書前兩版曾用《“狼孩”傳奇》為導引案例。2020—2022年,全世界的很多人都曾或長或短地體會與“狼孩”相似的孤獨人生。
居家或單獨隔離的人們當然理解保持隔離的重要性,但會厭倦整日盯著計算機和手機屏幕的生活,渴望走出家門。不過,一段時間后,有一些人會開始習慣與世隔絕的生活,甚至即便在解封之后也自愿留在家中。
1998年,日本心理學家齋藤玉樹在一本書中描述了一種被稱為“蟄居族”的人群。成千上萬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將自己關在家里幾個月甚至幾年,完全與社會脫節。最初,人們認為“蟄居族”的經典形象是沉迷于游戲和動漫的年輕“宅男”。但心理學家已經意識到,這種現象正在影響著包括年輕女性甚至退休人員在內的不少人群。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報道,阿根廷精神分析協會主席克勞迪婭·博倫斯泰因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大流行時期,盡管有些人非常渴望外出,但還有很多人在家中找到樂趣,認為完全不必出門花費太多時間。無論年輕人還是不那么年輕的人,這些人正在與孤獨交朋友。”同一協會的精神分析家馬克西米利亞諾·馬丁內斯·多奈爾認為,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在被迫居家隔離時,生活方式和對待孤獨的態度可能截然不同,這些反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每個人的特征以及他們當時所處的群體環境。
短時間隔離,對人的心理影響較小,但隨著隔離時間增加,焦慮、無助和痛苦的感覺會不斷增加,幾乎沒有人能絲毫不受影響。
思考與討論
1. 單獨居家隔離是真的“與世隔絕”嗎?
2. 結合自己上網課的經歷,說一說你認為人能不能真正脫離社會關系。
人是一種關系的存在物,人的一生中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都表現為一種關系的形成與發展,這決定了人與其他多數動物之間的區別。社會化是人格形成的核心,作為社會人的物質基礎,如四肢、毛發與大腦等是人身體的一部分,是與生俱來的,即先天獲得的。但是社會人的本質、特征,如思維、推理、語言表達能力等,則是社會賦予的,即后天獲得的。那些脫離人類社會很久的人,僅僅是生物人,而不是社會人,他們只有進入人群中,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也就是說,人的社會化必須也只能在人群中完成,在社會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