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泡沫逃生:技術進步與科技投資簡史(原書第2版)
- (美)阿拉斯戴爾·奈恩
- 570字
- 2024-03-04 17:04:40
應對威脅
運河公司的應對措施基本上等同于昔日被他們取代的競爭對手。這些公司一方面開始游說議會反對和減緩鐵路建設;另一方面,尋求政府提供補貼并取消對運河運營的限制,試圖以此來提高自身競爭力。但是進入19世紀30年代,盈利能力的下降已導致運河企業無力籌措新的資金。此時,鐵路已成為投資者的首選,憑借超出一籌的經濟特性,它們實際上已敲響了運河行業的喪鐘。到19世紀50年代,運河作為投資載體的價值已微乎其微。
在鐵路出現之前,運河公司在運輸市場上始終表現穩健,從1811年到達最頂峰的約15年之后,其股票市場價格和收益率幾乎整整翻了一番。有些運河公司甚至每年向股東支付10%的股息,這意味著,投資者取得了豐厚的回報,已經賺得盆滿缽滿。但是在19世紀20年代中期到達最高峰之后,其競爭力的喪失開始轉化為股價的下跌。如圖1-2所示,從這時起,運河公司股票的市場表現始終落后于大盤。這同樣揭示了另一個永恒的真理:投資者必須了解新技術。要判斷新技術浪潮的贏家往往很困難,而且是有風險的,但是要確定誰將成為“輸家”卻容易得多,這也是貫穿本書的一個主題。毫無疑問,運河交通在能力和效率上都無法與鐵路相提并論。到19世紀30年代,任何一個有基本判斷力的投資者都應該很清楚,它們終將滅亡。

圖1-2 技術浪潮中的輸家:英國運河企業的股票價格
資料來源:D. G. Gayer, W. W. Rostow and A. J. Schwartz, The Growth and Fluctuation of the British Economy 1790-1850,(2 vol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