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1901年 清廷增修《大清律例》,《杭州白話報》誕生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戰國·楚]屈原《離騷》

1901年,辛丑年,清廷被迫簽訂割地賠款的《辛丑條約》,讓中華民族蒙受奇恥大辱。在此前一年的庚子年(1900),“八國聯軍”悍然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倉皇西逃,至此拉開了新千年的序幕。

《辛丑條約》亦稱《北京議定書》或《辛丑各國和約》,其措辭并不是戰敗后通常使用的peace teary,而用的是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Protocol的意思是“議定書”,而不是戰敗書。這是因為清廷“宣戰詔書”的對象是“被等”含糊用語,沒有明確的交戰對象;列強也未對清廷宣布迎戰書。列強宣稱,他們的軍事行動意在解救其在華公使和國人,并未與清廷構成戰爭關系;其軍事行動乃幫助清廷“剿除拳匪,恢復秩序”。這一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統治,亦表明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民間輿論要求“啟迪民智,進行變法”的呼聲更烈。清廷內部的一些官吏,如廩生出身并曾任兩廣總督、兩江總督的劉坤一,以及同治進士并歷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兩江總督的張之洞,于1901年在慈禧太后由西安返回北京途中聯銜會奏變法條陳。此名動天下并謂之“江楚會奏變法三折”的上奏,要求各地官吏提出改革建議并次第實行,最終為朝廷所接受。從此,中國開啟了晚清最后十年的變革歷程。

就在這一年,《清議報》《蘇報》以及《中外日報》(原名《時務日報》,1898年創刊)、《同文滬報》(前身為《字林滬報》)等,為變革發出了吶喊之聲。對此局面,梁啟超稱贊這個報中的佼佼者——新版《蘇報》說:“屹立于驚濤駭浪、惡毒迷霧之中,難矣,誠可貴矣!”

這一年,《清議報》出滿一百期,但報館卻被焚,被迫停辦。當《申報》也出滿一萬號之際,在上海避難的“戊戌變法”志士英斂之(英華,1867—1926)已躍躍欲試,適逢受到上海紫竹林天主教總管柴天寵之邀,他便悄然乘火車北上天津籌辦《大公報》——這張名重中國報刊史的報紙,正醞釀著橫空出世。

是年6月20日,《杭州白話報》在杭州西湖畔誕生,由求是書院學生、杭州名士項藻馨(項蘭生,1873—1957)創辦。《杭州白話報》初為月刊,后改旬刊,又改三日刊,再改為日刊。1910年,《杭州白話報》改名為《全浙公報》。該報撰文者有陳叔通(陳敬第,1876—1966)、孫翼中(孫耦耕,1872—?)、汪曼峰(汪嵚,1881—1921?)等,分別論說北京紀聞、中外紀聞、雜文、科學小品、譯文等欄目,文章采用通俗的白話文體,是白話文倡導之先聲。報刊內容以鼓吹新政,反對外國侵略,提倡男女平權和愛國精神,提倡移風易俗,反對纏足、迷信和鴉片,這才有了杭州第一個“女子放足會”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為《杭州白話報》寫發刊詞的是初涉報壇、后成為報界名筆的林白水(1874—1926)。此發刊詞《論看報的好處》,用通俗、易懂、生動的大白話文所寫,別開生面,為讀者喜聞樂見。說到白話文運動,林白水回憶當年,“說到《杭州白話報》,算是白話的老祖宗”。——此話可信。在其影響下,是年9月出現了北京最早的白話報《京話報》。

大名鼎鼎的以古文名世的光緒舉人、曾任教京師大學堂的林紓(林琴南,1852—1924),創作“白話道情”發表在《杭州白話報》上。那時,林紓因譯了《黑奴吁天錄》(第一部譯成中文的美國小說,今譯《湯姆叔叔的小屋》)而名噪文壇,提出“不以仕途為念”,思想開放,倡導維新。后來,林紓思想轉向保守,以遺老自居。不過,林紓借助他人口譯并以古文義法譯述了歐美等小說一百七十余種,在介紹西方文學的同時也帶來一些新的思想。

1901年,這邊廂民間的報紙順應國情民意,如雨后春筍般拱出地皮,鼓吹新政,啟迪民智;那邊廂管學大臣張百熙(1847—1907)應詔上疏,提出朝廷應創辦官報控制輿論,以對抗民報。張百熙稱,報紙是“耳目”,上下中外之間皆靠其疏通,民間報紙“多不免亂是非而淆視聽”,加上多數民報設在租界、掛著洋旗,以“清議”名義謗議朝政、評論時局,“惟有官家自設官報,誠使持論通而記事確。自足以收開通之效而廣聞見之途”。因此,張百熙建議“各省及有洋關設立等處”各設報館一所(官報一張),并“粗定報律:一、不得輕議宮廷;二、不得立論怪誕;三、不得有意攻訐;四、不得枉受賄賂”等。(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4—195頁)這四點,無疑給民辦報紙戴上了緊箍咒。

張百熙,同治進士,授編修,后遷侍讀學士,再遷內閣學士。戊戌變法后,因薦舉康有為獲罪,被革職留任。1900年,補任禮部侍郎,次年擢工部尚書兼左都御史,后轉任刑部尚書。《辛丑條約》后,上疏陳述“增改官制,整理財政,變通科舉,廣建學堂,創立報館”之革新大計,并及疏官報。1902年,任管學大臣,主持京師大學堂,創醫學、實業、譯書三館,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遂有各省派官費生出國留學之舉。由此可見,張百熙的變法與劉坤一、張之洞的變法主張一脈相承,即保清廷前提下的變法。所以,張百熙才上疏建官報、定“報律”。

張百熙此舉,從側面印證了民辦報紙對晚清中國的重要影響。

最后,清廷接納了張百熙的應詔上疏。同時,此年出版的《大清律例增修統纂集成》公布了增修《大清律例》中有關言論出版的條款。其中,“造妖書妖言”一項條款如下:

凡造讖緯、妖書、妖言及傳用惑眾者皆斬監候。(被惑人不坐。不及眾者流三千里,合依量情分坐。)若(他人造傳)私有妖書,隱藏不送官者,杖一百,徒三年。

【條例】凡有狂妄之徒因事造言,捏成歌曲,沿街唱和及以鄙俚褻嫚之詞刊刻傳播者,內外各地方官即時察拏,坐以不應重罪。若系妖言惑眾者,仍照律科斷。

凡坊肆市賣一應淫詞小說,在內交與八旗都統、都察院、順天府,在外交督撫待轉行所屬官弁,嚴禁務搜版書,盡行銷毀,有仍行造作刻印者,系官革職,軍民杖一百,流三千里,市賣者杖一百,徒三年,買看者杖一百。該管官弁不行查出者,與該部按次數分別議處,仍不準借端出首訛詐。

各省抄房在京探聽事件、捏造言語、錄報各處者,系官革職,軍民杖一百,流三千里。該管官不行查出者,交與該部按次數分別議處。其在京貴近大臣家人子弟,倘有濫交匪類,前項事發者,將家人子弟并不行約束之家主并照例議處治罪。(《大清律例增修統纂集成》)

細看此增修律例,皆“百法”之概念,無法可依,尤其是關于言論出版的更是專為鉗制言論出版自由而設。掌權者可任意羅織拿捏,動則“斬”或“流三千里”,是為清廷大興“文字、言論罪”之嚴刑峻法的寫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城市| 新平| 江口县| 泸溪县| 乌苏市| 微山县| 华容县| 那坡县| 盈江县| 大名县| 无锡市| 泗阳县| 固镇县| 姜堰市| 客服| 高清| 视频| 抚顺市| 绥滨县| 北辰区| 略阳县| 蓬溪县| 监利县| 道孚县| 永州市| 宜丰县| 望江县| 玉田县| 剑阁县| 顺昌县| 柯坪县| 淮安市| 禄劝| 汶上县| 陕西省| 上林县| 锡林浩特市| 山东省| 龙陵县| 镇赉县| 灵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