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兒童的世紀
- 童年的秘密
- (意)蒙臺梭利
- 3346字
- 2024-01-12 15:59:19
人類的兒童健康和教育工作在短期內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績。這固然與生活條件的改善有很大的關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人類意識的覺醒。尤其是在20世紀的最后十年里兒童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迅速。當代兒童的人格特征表現出新的特點,其重要性也越來越得到凸顯。
當今時代,離開了對童年階段的研究,就無法深入理解醫學、哲學或者社會學中的任何一個學科。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兒童研究的地位就像是胚胎學對于所有生物學知識,甚至是人類進化學科的重要性。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兒童研究的價值要遠高于其他一切關于人類的研究。
對人類進步起到關鍵推動作用的并非兒童的體格,而是兒童的心理。兒童的精神內核才是能夠左右人類進化方向的關鍵因素,是開啟新文明時代大幕的決定因素。
瑞典作家、詩人愛倫·凱曾預言,本世紀[1]將會是兒童的世紀。
查閱歷史文獻,我們發現意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于1900年(恰好是新世紀的開端元年),在父親被殺、本人即位后的首次演講中就有過類似表述。他指出,隨著新世紀的開啟,新的時代已經來臨,這個世紀是“兒童的世紀”。
上述這些極具先見性的表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世紀最后十年里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當時的科學家們描繪了在傳染病橫行的年代,大量兒童在死亡線上掙扎的悲慘狀況。兒童死亡率是成人的十倍。此外,學校教育層面,對兒童也缺乏足夠的關心和保護。
在那個年代,沒有人預料到,兒童體內蘊藏著的秘密是揭開人類社會所有秘密的密鑰,可以幫助成年人解決所遇到的所有個體或者社會問題。這些理論也是關于兒童的新科學建立的出發點,其重要性足以影響人類的全部社會生活。
兒童和心理分析學
心理分析學探索潛意識之謎,開辟了一片全新的研究領域。盡管該研究無法從實質上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提出有效解決方案,但卻能促進我們去探索和了解兒童對社會做出的潛在貢獻。
心理分析學突破了原本在心理學領域被視為不可跨越的意識表象。
就如同跨越了古代神話故事中的赫拉克勒斯之柱[2],人類原來曾堅信那里代表著世界的盡頭。
心理分析學突破了人類原有的認知,進入潛意識的世界。離開該學科的發展,我們就無法真正了解到兒童心理對于研究人類一些深層次問題的意義。
心理分析學在原理上是一種治療心理疾病的新方法。因此,最開始它被列為醫學的一個分支。心理分析學真正的高光時刻是其發現了潛意識對于人類行為的影響。這是突破人類意識層面的生理反應研究,研究成果顛覆了以前的許多觀念,揭露出一些前所未知的秘密。這門學科展現出一個新的、廣闊的未知世界。雖然這個新的未知世界與每個個體的生活密切相關,但心理分析學卻沒能把這個世界的面貌描繪出來。仿佛人類在越過赫拉克勒斯之柱后,卻停止了在未知大洋中的新探險。這種情況頗有些像古希臘文化偏見使得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研究始終局限在病理學的范疇內。
上世紀[3],自沙可[4]時代起,潛意識的概念開始出現在精神病學領域,如同一股股涌動的暗流在躍躍欲試沖破表面。尤其在一些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身上,潛意識表現得尤為突出。某些潛意識層的奇特現象,由于與意識層面的表現截然不同,在過去一度被歸類為病癥。
直到弗洛伊德反其道而行之,獨辟蹊徑地找到了進入潛意識層的方法。但是,他的研究仍然只局限在病理學領域。試問,有幾個正常人會愿意接受煩瑣的心理分析測試呢?要知道這些測試的煩瑣和痛苦程度幾乎如同給自己的心理做了一次外科手術。因此,弗洛伊德對于心理學的研究推演完全源自對精神病人的治療經驗。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新心理學,其研究案例過于片面,缺乏代表性,由此而來的多數論斷也因此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濃重的主觀色彩。應該說,弗洛伊德已經看到了新的大洋,卻沒能踏上新的旅途。他只是描繪出了海峽上疾風暴雨的情景。
弗洛伊德的理論缺乏足夠的信服力,他治療精神病人的技術和效果也不盡如人意。社會上因循守舊的思維方式和經驗主義思想因此為弗洛伊德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設置障礙。然而,任何新生事物想要立足,都必須打倒舊事物。這跟想要知道事情的真相,就必須揭開外面表層的面紗是一樣的道理。顯然,想在這片廣闊無垠的未知新領域中有所作為,僅靠臨床治療技術或者理論推導是遠遠不夠的。
兒童的秘密
要開發這片廣袤的處女地并非易事,需要與其他學科、研究方法協調、配合,對人類進行追根溯源式的研究。通過觀察兒童內心世界在與外界環境發生沖突過程中的表現,找到導致人類在這些斗爭中逐漸形成陰暗心靈和扭曲人格的秘密。
心理分析學已經觸及這個秘密,它最為驚人的發現之一,在于利用其心理分析手段,指出心理疾病源自童年時期。從潛意識中被喚醒的一些陳年記憶表明,兒童承受的某些痛苦跟大眾普遍認知的有所不同,甚至可說是與主流觀點相去甚遠。這是心理分析學中最振奮人心的發現,同時也引起了人類的擔憂和不安。童年時期遭受的苦難是純心理層面的,緩慢且持續。但人類從未意識到,這些磨難會是成人心理疾患的潛在誘因。童年時期的心理磨難,源自兒童自發活動受到處于支配地位的成人的壓制。這種壓制,通常與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成人——母親,有很大關系。
心理分析學的研究可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較為膚淺,源自個體的天賦本能與他必須適應的環境條件之間的沖突。沖突是由環境條件往往與個體的原始愿望格格不入導致的。在意識層面找到造成精神痛苦的內在原因并非難事,因此由此類沖突造成的疾病可以治愈。第二個層面則是深層次的,屬于童年記憶的層面。該層面上的沖突并非發生在成人與其所處社會環境之間,而是兒童與其母親,或者可泛指為兒童與成人之間的沖突。
心理分析學對第二種沖突的研究剛剛起步,常常將其與難以治愈的心理疾病掛鉤。對于這類疾病的治療基本處于空白階段。慣常處理方式是作為假設性病因,將其簡單地歸類到既往病史之中。
如今,人類已普遍承認,所有疾病,包括身體疾病,都與童年時期的某些經歷密切相關。而且,那些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的疾病,往往是最嚴重、最難以治愈的。童年時期對于個體基本素質的形成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對于身體疾病的治療逐漸發展成為不同門類的學科,如兒童衛生保健學、育嬰學乃至優生學,整個社會對兒童身體健康的關注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心理分析學卻沒有得到任何發展。盡管社會普遍意識到,成人嚴重的心理問題及其與外部世界的沖突皆源自童年時期,但卻沒有人站出來去解決這一難題。
之所以導致該局面,或許是因為心理分析學所采用的探究潛意識技術,雖然在成人病例中取得了驚人突破,但并不適用于兒童。我們無法引導兒童去回憶其童年時期發生的事情,因為他本身仍尚處童年這個階段。因此,在跟兒童打交道時,我們更需要做的是觀察,而非探究。從心理角度出發進行觀察,以揭示兒童在與成人、社會環境之間相處時所發生的沖突。顯然,這種做法已經脫離了心理分析學的理論和技術,創造了在社會環境中觀察兒童的全新視角。
觀察兒童的目的在于,認識透過兒童心理活動反映出的人類生活的真相,而非探究具體的心理疾病病例。人類生活的現實包括了自個體出生以來的整個人生。關于人類心理發展歷史的探究至今仍是白紙一張:沒有人描述過“敏感幼童”遭遇到的障礙,也無人描述過兒童與比他強大、主宰他但又不理解他的成人間的沖突,以及由此給兒童稚嫩、純凈的心靈帶來的困擾和折磨。這些問題導致了兒童在潛意識上自認低人一等,偏離了自然界天然設定的人類發展目標。
然而,心理分析學關注的主要是疾病及相應治療措施,上述內容并不屬于其學科范疇,因此可以說,它對于兒童心理研究幾乎沒有多少幫助。但是,反過來,兒童心理研究針對的是一般性、普遍性狀況,正好可以促進心理分析學的發展,其研究目的在于避免可能引起心理疾病的沖突的發生,符合心理分析學的學科領域。
由此,圍繞兒童問題,誕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它與心理分析學有許多共通之處,但同時又不依附于后者而獨立存在。其本質上是“兒童心理活動援助”,是完全正常化的兒童教育范疇。這個新研究領域的特點是深入兒童未知的內心世界,喚醒成人,讓他們意識到對兒童的錯誤態度和行為往往源自自身的潛意識,進而做出更正。
注釋
[1]這里指的是二十世紀。——編者注。
[2]在西方古典文學作品中,赫拉克勒斯之柱代表著世界的盡頭,也象征著人類認知的極限。——譯者注。
[3]這里指十九世紀。——編者注。
[4]讓—馬丁·沙可(Charcot,1825—1893),法國神經學家,現代神經病學的奠基人,被稱為神經病學之父。——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