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點膽怯,但想和你好好說話
- (韓)樸宰蓮
- 1723字
- 2024-01-12 11:26:38
溝通失敗的原因
不是因為“性格”,而是因為“想法”。
“我再也不理你了。”你有因為這句話與他人反目、形同陌路的經歷嗎?這樣傷人的話會使關系破裂,令人追悔莫及。
“多虧了你,我心情好多了,而且知道接下來該怎么做了。”這樣的話則會拉近人們之間的關系,令人感到幸福、充實。
其實兩句話的差異只源于一瞬間的想法。
當事情不如意時,我們往往會指責他人或埋怨自己。我們想要結束這段不愉快的關系,卻因自責而備感委屈。
你想成為一個善于溝通的人嗎?那么,請稍微轉換一下思路。
若你想要改善人際關系,就要轉變溝通模式,請記住:“下意識脫口而出的話”(自動思維)會導致溝通失敗。一味地埋怨他人,并不能提高溝通能力、改善人際關系。只有轉變思維模式,才有可能變得更好。

自動思維會使溝通失敗,還可能使雙方的關系漸行漸遠。
自動思維有六種表達方式:
○ 判斷
○ 指責
○ 強迫或威脅
○ 比較
○ 視為理所應當
○ 自我合理化


1. 判斷
“他不尊重我!”
“他是個很熱情的人。”
諸如此類的判斷會因“個人思維框架”的不同而不同,是由我們自身的某種“信念”決定的。
人們會用自己的標準來解讀他人的言行,判斷他人的人品。人人都有獨特的判斷是非對錯的個人標準,由于生活環境和成長經歷不同,判斷標準也大相徑庭。
這些判斷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而負面的判斷有可能會引發指責。
2. 指責
“你這個混蛋!”
指責是判斷的一種形式,并且其中摻雜了負面的解讀,包含“錯在對方”之意。
由于這種判斷方式以“責不在我,錯在對方”為前提,認為對方理應受到指責,因此就心安理得地為對方貼上了負面標簽。而當我們把問題歸因于他人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說出傷人的話。

3. 強迫與威脅
“識相的話就按我說的做!”
“委屈也要忍著,只有這樣才能活下去。”
強迫或威脅是指不惜使用暴力、武力或利用對方的恐懼操縱他人。為了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惜使其陷入失去或受傷的恐懼中。
當人們認為這種行為是對的時,就會不自覺地說出強迫他人的話,這也是強者操控弱者時的慣用話術。
他們不覺得這是一種暴力的溝通方式,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他們無情地揮動著手中的“利刃”。


4. 比較
“看看人家,你還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德行嗎?”
“別人都不這樣,怎么只有你這樣?”
比較是指當他人的言行不合自己心意時,為了迫使對方改正,不惜說出傷人自尊的話。
這些話會讓聽者產生負罪感和羞恥心,從而按照說話的人的意愿去改正。常聽這樣的話不利于積極的自我認知的形成。
5. 視為理所應當
“這不是你該做的嗎?”
“我這么笨,不被重視也是應該的。”
視為理所應當是指強制他人或自己默認某件事是理所應當的,但判斷標準卻極其主觀。說話的人從自身主觀的思維框架與判斷標準出發,令對方或自己感到自責和內疚。
換句話說,這種溝通方式中通常含有“哪有什么為什么,事情本應如此”和“這沒辦法解釋,別來問我了”的意思。


6. 自我合理化
“因為你做錯了,所以我才批評你。”
“如果你做得好,我就不會生氣了。”
自我合理化是指出現問題時不但不進行自我反省,還把所有問題都歸咎于他人的溝通方式,無法合理地表達出內心的愧疚,反倒出言中傷他人。比如:“沒辦法,是你先惹我生氣的。”
為了擺脫煩悶的心情,人們會將自己不當的言行都歸咎于當前的情形或他人。雖然不知道這種溝通方式能否讓說話的人心情變好,但毫無疑問的是,聽者會因此受到深深的傷害。
有時候,自動思維會影響情緒和行為。
你的情緒和行為會隨著你的想法而改變,你的溝通方式也會隨之改變。
讓我們來看看不同的自動思維對情緒造成的影響:
○ 我不是一個稱職的爸爸/媽媽。
情緒:自責、不安。
○ 我是個廢物。
情緒:無奈、委屈。
不同的自動思維還會影響行為:
○ “你是在無視我嗎?”
行為:背后說對方壞話或直接與對方發生沖突。
○ “這次考試肯定要考砸了。”
行為:不去考試或根本不復習。
○ “演講也做不好,我真是一無是處。”
行為:大腦一片空白,什么都做不了。
自動思維對我們的言行和情緒有很大影響,可能會導致我們攻擊他人,同時也會令自己痛苦不堪,甚至引發悲劇。因此,人們都想要避免這種自動思維的產生,卻往往終其一生也無法如愿。
請記住,健康的溝通方式不是讓我們停止消極的想法,也不是努力保持積極的想法,而是無論我們的思維模式是否積極,都要“好好辨別內心的自動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