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醫(yī)生的人生故事
- (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等
- 1418字
- 2024-01-12 11:01:41
在心理學中老去
老去,在我看來,除了其他的方面,主要在于意識到我曾對別人的虧欠,也在于更好地意識到我和別人之間相互的依賴——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想要盡量不依賴別人。(那時的我,覺得成年人既不太可靠,又不太讓人放心。)
我覺得這兩種意愿是相互影響的,或者說,是在我們身上交替而行的。我們在獲得獨立自主的過程中進行自我構建,并隨之懂得了“只信自己”這樣一種機制的極限。自我效率的極限在于,我們需要他人才能走得更遠和有效地做出反應。自我誠信的極限在于,我們無可避免地依賴他人;不論我們能否看到這一點或能否樂在其中,相互依賴始終都處在我們?nèi)祟惐拘缘暮诵奈恢谩?/p>
那就承認這種依賴,讓它為己所用,并以它為樂吧!通過不斷察覺他人給予我們的恩惠來承認它——那些先我們而行,創(chuàng)建起民主社會,從而令我們有機會享受生活的人;那些與我們遠隔千山萬水,種植糧食、制造用具、提供能源,從而令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的人;那些讓我們得以過上眼下生活的身邊人;那些困擾我們,迫使我們痛定思痛、不斷前進的人;以及那些幫助我們,讓我們每天可以輕裝上路的人。
我們可以通過向他人提出自己的需求,來讓這種依賴為己所用,比如征求他人的意見、建議和尋求幫助。如果我們在心存疑慮的時候,能夠謙虛地聽取他人的意見,我們就會少犯錯誤。如果我們在面對超出自己能力和經(jīng)驗的情況時,懂得向他人尋求幫助,就不會令自己那么狼狽不堪。通過學會提出自己的需求,我們會懂得要盡量地給予,在別人向我們提出要求或求助之前就去給予。
最后,以這種依賴為樂——感覺到自己對他人有所賒欠,但那是快樂的賒欠。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感恩,即對他人恩惠的感激意識。至于是給予的恩惠、允許的恩惠、出售的恩惠,全都無關緊要。沒有他人,這種恩惠就不會存在。這種恩惠幾乎涉及我們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物。所有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好事情,其中總會有一部分是我們對他人的虧欠。其中的奧秘就是感恩,按照個人主義的標準來看,應該是令人不舒服和痛苦脆弱的。(虧欠某人是怎樣的一種個人孱弱和不足的標志啊!)其實不然,感恩實際上應該是令人感到愜意和舒適的。感恩能讓我們知道其他人就在那里,曾經(jīng)在那里,或是會在那里;而他們的存在,他們的聰明才智,他們的所知所曉,就如同無盡的資源——我們自己沒有的資源,但在需要的時候又可以尋求得到。
平心而論,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成了心理醫(yī)生,但經(jīng)過一番思索,我找到了答案:我有成為心理醫(yī)生的需要,我有成為心理醫(yī)生的傾向,我有幸認識了那些非同一般的人。
倘若再細究一番,我還在自己的成長歷程中看到了一些本質(zhì)性的東西,這是別人看不到的,因為我們對結(jié)果的關注總是勝過對過程的關注:我曾像個瘋子一般地努力!因為我并非天生心理平衡的典范,而我又不想以謊言和欺騙去面對自己的病人,所以我竭盡所能想要成為一個擁有內(nèi)在平衡的人。現(xiàn)在看來,我還是取得了一些進步的(但要走的路還很長……)。而最終,我很高興自己平靜安逸的感覺來自這些埋頭苦干的努力,來自對幸福的不擅把握,來自渴求淡然的憂心忡忡;這樣的獲得在我看來要更加穩(wěn)固,在工作中獲得這種感覺讓我安心。這些努力中的一部分有時是不言自明的(比如關于智慧就往往是這樣),但它們讓我發(fā)現(xiàn),在應用心理學領域,沒有什么是顯而易見的,只有做了的和沒有做的(即便知道應該去做……)。因為真正的問題是:在生活教給我的一切和我在生活中學會的一切之中,我真正加以運用的是什么?進步的關鍵并不在于我知道些什么,而是我做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