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認知篇

第1章
好動、多動、多動型與多動癥

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似乎“多動”的孩子越來越多,雖然很少有父母會帶著孩子去醫院做評估,但是他們都或多或少地擔心過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多動癥。好動、多動、情緒控制障礙、頑皮、多動癥、沖動、注意力障礙、專注力不足……不知道你是否了解這些概念。貌似從孩子可以自主活動的那天開始,父母就擔心起他們是不是有多動癥了。即便這種擔憂常常一閃即逝,但是從沒有一種精神發育類疾病像多動癥這樣廣受家長們的關注。而且更具戲劇性的是,很少有人能清晰地描述多動癥到底是什么。這種模糊的認知導致了概念的濫用和誤用,讓父母和孩子進一步陷入無力和混亂的困境。因此在談論應對方案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梳理一下這些基本概念。

好動與多動——兒童早期思維和探索的方式

孩子天生比成年人好動,從出生開始,他們便需要通過自主運動來沖破原始神經反射對行動的束縛,需要大量的運動提升自己對身體的掌控能力,還需要通過運動來進行普遍性的認知探索。18個月以后,孩子基本獲得了支配身體的主動權,此時他們依然需要大量運動,就如同剛剛拿到駕照的我們,要想成為合格的司機,必須經歷大量的練習并積累應對各種問題的經驗。與此同時,孩子的運動還承載了更重要的成長任務,他們需要通過運動獲取空間感知,并依賴動作的執行來構建事物之間的關系。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將兒童早期的思維階段命名為“感知運動階段”,他用一系列實驗證明兒童運動本身就是他們思維的過程,是兒童早期學習的核心方式。

中國有句老話——好吃的孩子不傻,好動的孩子不笨。我國的古人用經驗得到了西方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得到的結論。其實所謂“合理”和“可控”,都建立在人們對世界有了基本認知的基礎之上,而“多動”讓這些探索行為產生了天生的能動性,我們的祖先正是依賴永不停息的“動”,才創造了源源不斷的智慧。孩子也正是源于這些“動”,才逐步構建出了解世界和認知自我的模型。因此,用成年人的標準來衡量兒童的“動”顯然是不合理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可以接受孩子正常發展中的好動與多動。“愛與自由”思想的普及,讓更多家庭懂得了“接納”的重要性,但同時也造成了另外一種局面——寵溺。相當一部分兒童早期的“多動”表現源于養育者的寵溺和在家庭中缺乏基本的教育約束。他們習慣于成為他人生活的中心,享受被關注和被偏愛,而當這些孩子脫離原有的安逸環境后,社會通常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他們往往習慣于通過頻繁的表現來獲得環境的關注。由于積極的行為更難于實現,于是他們選擇了叛逆、違拗的方式,所謂“頑皮”與“搗蛋”實際上是這類孩子尋求關注與獲得重視的方式,然而,這往往加重了我們對其問題嚴重性的感受和評估。

當然,一般兒童也會因為上述原因而樂于表現,渴望在群體中獲得優越感并不總是壞事,甚至其本質更符合進化論的觀點。從動機的視角來看,“樂于表現”和“愛出風頭”的行為可解讀為:孩子追求自我的獨特性。之所以通過“頑皮”“搗蛋”的形式尋求關注,或許是由于孩子在成長中缺乏積極的關注,較低的自我價值感讓他們不惜忽視消極評價也要表達存在感。教養問題導致的“多動”是我們必須優先考慮的。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教養環境的改善可以有效緩解“多動”問題的嚴重程度,即便是對功能性的“多動障礙”,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改善作用。

多動型氣質——一種獨特的人格氣質類型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即便受相同的教育方式和生活環境所影響,依然無法抹殺人格的獨特性。科學家們將這種與生俱來的、對內在或外在刺激的反應模式稱為“氣質”。從廣義角度來看,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說明每個人的氣質都是獨特的。但從狹義角度來看,我們人格的共性遠大于個性差異。基于進化的選擇性原則,只有適應環境的基因性狀才能熬過“優勝劣汰”而被保留下來。因此,只要是具有共性的氣質,都不應該用“好”與“壞”對其進行定性。作為占比達到10%以上的多動型群體,對人類演化的過程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因此不能否定多動型氣質的價值。

由于受到“多動癥”這一概念的負面標簽化影響,“多動型氣質”的概念在應用上并不廣泛,但對它的研究和探索卻由來已久。早在1977年,心理學家托馬斯和切斯就用9個維度系統地對兒童的氣質特點進行分類,最終總結為三種核心氣質類型,后來的學者通過進一步研究,發展出第四種類型——蒲公英型氣質,對應的就是我們提到的“多動型氣質”。而流傳更為廣泛的是20世紀中葉由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編制的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其中所提及的“膽汁質”型人格,描述的就是多動型氣質的孩子成年后的人格特質。

因此,無論是在兒童群體還是成人群體中,“多動型氣質”都不少見。這部分人群在嬰兒期就表現出精力旺盛、活潑好動的典型特點,同時他們思維敏捷、反應迅速、性格多外向、好奇心強、愛好廣泛、待人熱情、單純直爽,但是性子比較急躁、做事沖動、馬虎、缺乏耐心。所以他們成長中的小挫折不斷,在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也表現得很不穩定。

倘若單從行為表現來看,“多動型氣質”兒童與“多動型障礙”的患兒[1]極為相似,而錯誤的教養認知強化了外顯癥狀的表現,故大量孩子被過度診斷或錯誤對待,進而讓二者更加難以區分。典型的多動型兒童通常可以順應基本的學習要求,不僅可以根據環境變化調整自我約束性,還能在自己感興趣的方面保持較高的專注水平。我女兒就是這類群體中典型的一員,她在自己感興趣的拼圖、繪畫、彈琴等活動中,都能保持較高的執行水平,但是更容易被其他事情所干擾,在生活中的大多數時間里,尤其是在被誤解、激惹、強迫做事的時候,就表現得與多動癥兒童如出一轍。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一種多重執行功能障礙

“多動癥”(學名: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單從字面意思來看,這真的是一種疾病,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種障礙。那么什么是障礙呢?簡單來說就是其他人都可以做到,但患者明知道該怎么做,就是做不到。例如,當我們感冒了,我們不想咳嗽和流鼻涕,但卻做不到。多動癥兒童也是如此,他們罹患的是無法讓自己保持專注的障礙,這就意味著:他們明知道“做事情要專心”“上課不能動來動去”“打斷別人講話會遭人討厭”“深思熟慮才能不犯錯誤”……但是他們就是做不到!

這種障礙的表現程度有很大差異,臨床診斷通常會以“輕”“中”“重”來區分,“輕度”多動癥兒童與多動型兒童是很難區分的。這就產生一個問題,到底該如何界定多動癥?若是功能上出了問題,根據其功能損傷程度的差異,是否可以把多動型兒童納入其中——事實上疾病診斷的趨勢也大抵如此,1997年美國患有多動癥的兒童僅占6%,而在美國2022年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一項報告中顯示,有640萬4歲至17歲的兒童或青少年被診斷患有多動癥,占該年齡組兒童或青少年的11%。這與典型的膽汁質人格在總體人群中的占比(10%)相當。那么我們到底該將多動型氣質看成一種輕微的病態呢?還是把多動癥看成常態的一種特異化表現呢?論述這種差異的意義又是什么呢?

對上述問題,我也無法給出清晰的答案。但是我的工作經驗告訴我,過早地給孩子貼上“病”的標簽,對于家長來說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而對疾病的恐懼會導致家長對孩子問題的忽視、回避和錯誤對待,因此作為心理工作者,我更希望促進家長們及時面對問題和處理問題。此外,這兩個群體在家庭教養和日常訓練等方面的需求具有極大的相似性,也就是說,對多動型兒童有幫助的方法對多動癥兒童同樣有效,只是程度不同。更重要的是,這種程度的差異,通過除藥物治療外的其他方式很難得到改善。因此,與其遮遮掩掩地諱疾忌醫,不如心安理得地以“氣質”定性泰然處之。這種視角不僅可以為孩子提供更早、更全面的積極干預,還能夠改善外部環境因素,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尊重和合理的對待。

大圣心法

每個孩子都愛動多數愛動都沒病


[1]在本書后文中,出于方便,我將用“多動型兒童”指代多動型氣質兒童,用“多動癥兒童”指代多動型障礙的患兒即患有多動癥的兒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互助| 拜泉县| 新绛县| 昆山市| 社会| 建阳市| 马边| 弋阳县| 哈巴河县| 白朗县| 高阳县| 扬中市| 临高县| 滨海县| 浦北县| 祁东县| 湘阴县| 南部县| 泸定县| 惠水县| 大荔县| 时尚| 台东县| 大庆市| 宁国市| 苍南县| 托克托县| 当雄县| 什邡市| 贵港市| 辽阳县| 定兴县| 轮台县| 内江市| 沁水县| 兴仁县| 铁力市| 张家界市| 庄河市| 高陵县| 永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