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內務宦官小太監,大明皇帝子弟兵(上)
- 一級上士朱由檢
- 擺爛小書童
- 3198字
- 2023-12-12 11:27:33
皇宮內的廣場其實并不大,墻自然也沒多長,這三千人密密麻麻的站在一起,確實有些擁擠的感覺。
朱由檢左右巡視了一番,這時的小太監們還不知道什么叫做紀律,只是傻愣愣的站在原地,自顧自的捏著衣角,不敢和皇帝陛下對視。
王承恩看到這番情景,也是趕緊說道:“皇爺,這與禮不和吧?”
對于這些小太監來說,平日里幾乎不可能見到皇帝,即使能夠見到,也只是跪在一旁,根本不敢去看皇帝長相。
朱由檢卻是輕輕搖手,并未回答王承恩的話,而是親自從這三千個小太監中,一一挑選出了三百個自己看起來較為機敏、強壯之人。
要是第一世的朱由檢,根本就不知道哪個太監心性如何,但經過多年的帶兵生涯,又參與過不少次新兵訓練以后,面前的這些太監在他眼中,其實就像沒穿衣服一樣,好兵孬兵一下子就分辨了出來。
朱由檢將這百人挑選出來了以后,便對王承恩說道:“吩咐下去,剩下的這些人,即日起便盡數搬到尚衣監,讓尚衣監內之人,重新尋個地方。”
王承恩聽到這個消息,實在難以相信,于是說道:“皇爺,這些奴才都是在宮內各個衙門挑選出來的,若是沒人約束,臣就怕鬧出什么亂子。”
朱由檢卻是毫不在乎的揮了揮手,說道:“朕自有安排,這一干人等自今日起,不準帶任何細軟進入尚衣監,也不準宮內任何人和他們有來往,但凡宮內之人有不聽號令者,立斬不饒!”
王承恩實在不知道這位皇爺要干什么,但看到朱由檢一副注意已定的表情,也就不再敢多說,自顧自的安排人將崇禎皇帝的命令傳達各個衙門。
而朱由檢看到王承恩走了之后,隨即下令,除了挑選出來的三百三十號人之外,其余一干人等,各自在城墻邊緣修整,臨到離開之前,還特意讓人守在一旁,不準這些人說一句話。
朱由檢安排好一切之后,才來到挑選出的小太監身邊。
這些小太監,經由朱由檢精心挑選,大多體魄健康,雖算不得什么勇猛之士,但好在聽令景從,自是面懷憂慮,但終究不敢妄動。
朱由檢幾步來到隊伍中央,尋到一個小太監面前,說道:“你叫何名號?是何地人士?因何進了宮來?”
那個小太監早就緊張得滿頭大汗,趕緊答道:“回,回稟陛下,小的姓姜,名禹,本是順天府三河縣人,因近年收成不好,家中糧食吃盡,實在沒有活路,這才進了宮來。”
這個小太監不過剛剛進宮,哪里懂宮里的規矩,又聽到皇帝詢問,也就把自己知道的一股腦說了出來。
這一說不要緊,可把一旁的王承恩嚇壞了,這位皇爺自打繼位之后,一直以明君、堯舜自居,最愛惜的就是自己的聲名,這小太監不懂事,竟然在朱由檢面前說自己在外面活不下去了才進了宮,這不是當著朱由檢的面打他的臉嗎?
王承恩此時早已一身冷汗,趕緊說道:“皇爺,這小的不懂事,胡說八道,還請皇爺莫怪。”
朱由檢卻是饒有興致的看著這個姜禹,在明代當時的情況,能識文斷字的人并不多,大多都是有幾分家財在身的,一般這樣的人家,也不會混到將子孫送到宮里做太監的地步。
朱由檢又問道:“既有名號,不知是何人后代?”
姜禹趕緊答道:“回稟陛下,奴婢家中本來三代經商,后來因家道中落,只留下小的,一家老小死了個干干凈凈,只留下小的一個茍活于世,沒有辦法之下,只好自宮入宮。”
朱由檢一下子就明白了過來,揮了揮手打斷了想要插嘴的王承恩,再度問道:“不知倒是因何事家道中落?”
朱由檢這一問,可把姜禹嚇壞了,趕緊拜伏于地,高聲說道:“奴婢不敢。”
王承恩想要在一旁說些什么,好把這姜禹的話圓回來,但張了張嘴,卻不知該如何作答,
朱由檢卻不管他,自顧自的行走在隊列之中,又說道:“朕是知道的,你等大多出身不好,行商之人也好、世代務農也罷,若不是世道如此,怎會入了宮來?這姜禹之所以家道中落,想必也是受地方豪紳所迫,收了苛捐雜稅,其中故事,朕不用問也是知曉的。”
崇禎皇帝剛剛繼位之初,便清掃了魏忠賢那等奸賊,由此在民間積累下了不少威望,就連李自成也對崇禎無比敬重,這些窮苦百姓最恨的,只是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僚罷了,在他們的心目之中,皇帝還是個好皇帝的。
于是在朱由檢這番話語一出之后,這三百多個太監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遭遇,心中頓時起了悲涼之情。
朱由檢又回望姜禹一眼,再度開口問道:“你可知道,這些官僚為何要欺壓你等?”
明末的時候,雖然工商業發展迅速,但和歐洲國家的情況又不一樣。
明末的商人大多是脫不開官僚集團的,最為典型的便是明清小說中的那西門大官人(雖然看似宋代人,但實則是明代的縮影),這些商人看似經商,實則利用朝中關系,欺壓當地百姓,大肆汲取民間財富,用來喂飽縣、府各級官員。
而這樣的商人,雖然看起來衣食無憂,但大多都會傾盡全力讓自己子弟讀書科考,因為只有家族中有人進了官僚體系,才能守得住財富,要不然只會淪為各級官僚養肥了的豬罷了。
所以,參加科舉便是這些沒有出身的商人唯一的途徑。
科舉,本來有兩個作用,一是牢籠治世,把天下的聰明人聚集在朝堂之中;二是選拔人才,把那些潛心學習四書五經的人才挑選出來做官。
這個制度創新確實是漢人智慧的結晶,在這種情況下選拔出來的官員,確實人品壞不到哪里去,這也是在工業革命之前,華夏遙遙領先于世界的原因。
而所謂的八股文也沒有我們后人想象的那么不堪。通過認真學習四書五經,經過孔老夫子的教誨,也出現了不少名臣,諸如三楊等人也是儒學的產物。
但是最為關鍵的問題就慢慢出現了,由于四書五經是有限的,不過就是那幾本書而已,其中蘊含的道理,通過幾百年的科考,也慢慢考得差不多了。
漢人在這方面的智慧是非常高的,于是很快就有出現精明的人了,琢磨出來了一種別樣的方法。
在歷年的科考中,大明朝的聰明人們想出了不少精彩的考題試卷和答卷,但也讓四書五經可以考的內容越來越少,于是考題一方面呢越來越刁鉆古怪,題目也越來越綜合。
這就使得那些真正相信孔老夫子那一套,潛心學習之人難以招架。
那什么人能在這種情況下脫穎而出呢?就是在明末各個大書院中學習之人。
這些大書院中的教習,大多都是致仕的官僚,回到家鄉之后,利用官場的關系,結合自己的才學,潛心去研究歷年的試卷。
而書院中的學子,也就不用花費那么多的時間去精讀和背誦大量的四書五經。況且單單去學四書五經,是遠遠達不到科考的標準的。
于是各地書社、書院應運而生,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東林書院了。
這些各地的書院會讓大明朝那些文人墨客中公認有水平的人,把各科文章編撰在一起,再寫上自己的理解,讓書院的學生經過蒙學之后,立即學習這些真題,通過題海戰術提升自己的文章水平。
這時的舉子,才真正變為了書呆子,這樣的人大多都是資質平庸,但家中饒有家財、性格懦弱之人。
這樣的人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守規矩,頗受官場的歡迎。這也是晚明沒有名臣出現的根本原因,諸如錢謙益等人,也大都是各地世家大族出身,與尋常百姓的距離,自然越來越遠。
在這種情況出現之后,本來靠著自己在家研讀四書五經就能科考當官的平民百姓就再也沒了進身之階,也就有了不少聰明人遺留在民間,這也是明末好的文學作品、思想著作,大多出自民間的原因。也是這些人把明朝親手送進了墳墓。
(筆者嘆言:曾有人說明代也曾有過工商業文明發展,也有機會進入工業革命,但我想說的是,工業革命是以商業為基礎的,是商人逐利的本性帶來了社會發展,但明末時候的商人,按照教員的說法,應該叫做官僚資本主義,他是依附于官僚的,他們也不僅僅是單純的逐利,進入官僚系統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這與歐洲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明末的情況,是斷然不可能發展出資本主義的。)
......
這些道理,經過后世的朱由檢自然是知道的,但面前這些窮苦人家出來的小太監哪里知道?于是呆呆的站在原地,不知該如何作答。
那拜伏于地的姜禹本來還在悲痛之中,但看到陛下如此禮賢下士,想到自己那被官員迫害致死的父母妻兒,心中悲戚之下,也就壯著膽子說道:“啟稟陛下,是朝中有奸臣!”
姜禹的這一番話有如晴空霹靂,將眾人驚呆在了廣場之中,心中暗暗作想,這姜禹恐怕要被五馬分尸了吧。
那王承恩也是反應極快,當即幾步來至姜禹近前,一巴掌就打在了他的臉上,并罵道:“你是什么東西!竟也有膽量妄議朝政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