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伊斯蘭教的激勵。先知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以來,阿拉伯軍隊隨之開始了征服活動。他們在伊斯蘭教“圣戰”精神鼓舞下團結一致,開疆拓土。許多文明國家和民族先后被阿拉伯人征服,并皈依伊斯蘭教。公元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阿拉伯軍隊向東進入波斯,向西進入北非地區。643年、644年,阿拉伯人占領亞歷山大、昔蘭尼加。646年后,阿拉伯人進入的黎波里塔尼亞。663年,烏克巴·本·納菲(Uqba bin Nafi)占領費贊。122
公元800年,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哈倫·拉希德(Harun al Rashid,786—809年在位)任命易卜拉欣·伊本·阿格拉布(Ibrahim ibn Aghlab)為現今馬格里布部分地區的埃米爾,阿格拉布(Aghlabids)家族在突尼斯東北部圣城凱魯萬(Kairouan)建立世襲的阿格拉布王朝,以此為基礎統治的黎波里塔尼亞與現在的突尼斯。他們表面上宣誓效忠巴格達,將遜尼派作為伊斯蘭教的正統,但實際上是一個自治國家。阿格拉卜家族后來向拜占庭控制的地中海發起挑戰,征服了西西里島,在意大利半島的政治博弈中一直起著積極的作用。
外來部落的入侵
9世紀末,什葉派信徒到阿爾及利亞傳教,其中的阿布·阿卜杜拉·希伊(Abu Abd Allah al-Shi’i)脫穎而出。卡比里(Kabylie)地區庫塔馬(Kutama)的柏柏爾人皈依什葉派,對抗遜尼派的阿格拉布王朝。阿布·阿卜杜拉·希伊率領庫塔馬部落對阿格拉布王朝發動進攻。909年,凱魯萬陷落,阿格拉布王朝覆滅。柏柏爾部落的法蒂瑪人開始統治包括的黎波里塔尼亞在內的大部分北非,其主要支持者是北非沿海地區的商人。
穆拉比德王朝的建立者是雷姆圖納(Lamtuna)柏柏爾人阿卜杜拉·伊本·亞辛(Abd Allah ibn Yasin),屬于桑加部落聯盟。他在麥加朝圣返回途中受部落擁戴而成為領袖。他耐心勸導柏柏爾人接受伊斯蘭教馬立克學派,被稱為“穆拉比圖人”(al-Murabitun),意思是堡壘中的人,或者被稱為“穆拉比德人。”1351058年或1059年,伊本·亞辛去世。
1062年,阿布·伯克爾修建馬拉喀什城,該城成為穆拉比德王朝的首都。公元1069年,阿布·伯克爾的堂兄尤素福·伊本·塔什芬(Yusuf ibn Tashfin)成為穆拉比德王朝的最高領袖。在他統治期間,穆拉比德王朝勢力擴展到阿爾及利亞中部。除了向東擴張以外,穆拉比德王朝也向撒哈拉以及安達盧西亞擴張。據伊本·赫勒敦所說,在安達盧西亞文化的浸染下,穆拉比德王朝逐漸衰敗并瓦解。羅伯特·曼特蘭(Robert Mantran)也認為:“這些極為野蠻的‘蒙面人’很快成為安達盧西亞文化的傳播者。這不同于希拉爾人,他們始終在身體和精神方面保持著牧羊人的角色。”136穆拉比德王朝歷史貢獻就有二:一是傳播了安達盧西亞文化,留下了一些歷史遺跡,如修建馬拉喀什的庫巴特巴魯帝因(Qubbat al-Barudiyyin)清真寺;二是鞏固了馬立克教義在馬格里布的地位。137
穆瓦希德(Almohad)王朝的精神與政治領袖是艾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伊本·圖馬爾特(Abu Abdullah Muhammad Ibn Tumart,約1080—1130年),他給穆瓦希德人構建了一個神權色彩十分濃厚的中央政權。穆瓦希德王朝的軍事領袖,也就是新王朝的建立者阿卜杜·穆明·本·阿里·庫米(Abd al-Mu’min bin Ali al-Kumi,1130—1163年在位)在1147年奪取非斯(Fez)和馬拉喀什(Marrakesh),標志著穆拉比德王朝的結束。穆瓦希德王朝最強大時,勢力范圍包括從利比亞的的黎波里到摩洛哥的鐵馬拉爾(Tinmallal),從伊斯蘭教影響下的西班牙到薩赫勒(Sahel)西部。
隨著穆瓦希德王朝的結束,東部自治省的總督穆罕默德·本·艾布·哈夫斯(Muhammad ben Abu Hafs,1207—1221年在位)成為繼承人,他是伊本·圖馬爾特(Ibn Tumart)的后裔。哈夫西德人牢記伊本·圖馬爾特的雄宏偉業,一直想以突尼斯為首都實現馬格里布地區的統一。他們使用哈里發和蘇丹頭銜,自稱是穆瓦希德王朝的合法繼承人。哈夫西德人的經濟實力與政治支持主要來自的黎波里那樣的沿海城鎮,內地的本土部落只要名義上服從蘇丹即可。1460年,的黎波里的商業寡頭(merchant oligarchy)宣布的黎波里是一個獨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