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羅馬治下的的黎波里塔尼亞的社會、經濟與文化

農業產區

利比亞的部落分為兩種類型:即內地的游牧部落和沿海的定居部落。納撒摩涅司(Nasamones)部落在沿海地區長期擁有定居點,夏天遷移到南部的奧季拉(Augila)收集椰棗。加拉曼特部落也是定期遷移,他們習慣于到內陸地區狩獵,然后返回。一些利比亞人居住在綠洲地區,如奧吉拉、賈洛(Jalo)和錫瓦(Siwah),房子用淤泥和巖鹽混合建造。南部地區的游牧民處于獨立狀態。羅馬政府劃出一些雨水豐沛地區鼓勵他們從事定居農業。如克林普斯(Clinyps)地區土地肥沃,部落民在這里種植莊稼,產量較高。的黎波里居民擁有肥沃的土地,出產谷物、大麥和優質食用油。費贊加拉曼特部落擁有許多肥沃的土地,十分富有。河谷地區水源豐沛,莊稼生長旺盛。從考古發掘可以推斷,公元前5世紀左右,這里有馬、山羊、豬、綿羊以及牛等動物。公元1世紀,這里的居民開始用石頭建造房屋。

羅馬在北非地區建成了許多大農場和莊園。它將的黎波里塔尼亞的定居點十分整齊地劃分為三個區域:沿海平原;南部高地,這里雨水稀少,但卻能夠耕作;東南部靠近沙漠,農業必須依靠灌溉。91考古發現,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有許多灌溉渠,游牧與定居人群居住得雜糅交錯。羅馬征服北非以前,迦太基人是古代的農業專家。他們充分開發已征服地區的農業,在巴加爾達斯(Bagradas)山谷、塞爾塔(Certa)和泰貝薩(Theveste)等地種植谷物。盡管迦太基官方鼓勵人民去種植谷物,但并不向他們傳授先進的種植方法。萊普提斯麥格納地區十分富足,土地產量驚人,每日向迦太基支付1塔蘭特92(talent)谷物。

費贊的加爾曼特部落地處內陸,居住在一些被沙漠隔開的綠洲地區,羅馬人并沒有注意到他們。考古發掘證明,這些地區的建筑風格優雅,空間寬敞,裝飾講究。薩布拉塔、萊普提斯麥格納的大劇場和歐伊亞的奧勒留(M.Aurelius)拱門與羅馬本土建筑風格極為類似。公元前3世紀,這里的文明發展到頂峰,其物質基礎就是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發達的農業。

的黎波里塔尼亞的一些部落也在羅馬限定的地區定居。這里定期降雨,適合發展農業,許多部落放棄游牧生活,成為定居農民。然而,在撒哈拉廣大地區還生活著一些游牧和半游牧部落。這些部落入侵羅馬領地,破壞北方的農業定居生活。羅馬人進行了報復,派兵去鎮壓了那些桀驁不馴的部落。公元17年,羅馬政府為開發內地,修建了埃利烏斯拉米亞(Aelius Lamia)公路。公元1世紀,萊普提斯麥格納地區的肥沃土地都種植了橄欖樹,羅馬政府給這些地區配備了橄欖樹榨油機,為羅馬政府源源不斷地提供橄欖油。總之,羅馬治下的北非呈現出繁榮景象。

的黎波里塔尼亞的農業區較為廣闊。農業區包括綠山(Gebel)東部,以及從塔爾胡納(Tarhuna)、米蘇拉塔(Misarata)山區到沿海地區。賈法拉(Gefara)平原土地肥沃,水源豐富。普林尼(Pliny)提及,這里的水有兩臂深。93歐伊亞和薩布拉塔等東部平原存在大量農場。羅馬時代早期,的黎波里塔尼亞沿海和米蘇拉塔地區存在著大量橄欖農場。綠山沿海平原是古代世界的糧倉,這里出產谷物和水果。靠近賈法拉(Gefara)的薩布拉塔地區盛產小麥,主要向羅馬出口。位于奧斯蒂亞(Ostia)的薩布拉塔平原是谷物產地。歐伊亞是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的主要市場。大麥和小麥一直是這里的主要食糧,玉米在本地區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格雷斯(Graces)山區郁郁蔥蔥,米蘇拉塔的木材也聞名于世。木材貿易是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的重要交易。

綠洲是重要的經濟區域,這里出產的椰棗、毛織物以及獸皮是貿易交換的暢銷商品。沙漠邊緣地區的混合農場自給自足,或者有剩余供應地方市場。昔蘭尼加南部出產小麥、大麥、蜂蜜、橄欖油和無花果。這里的居民以豢養馬匹、駱駝和牛等為生。

農業種類

羅馬人一直沒有丟掉農民的品格,對土地無限熱愛。94在羅馬時代以前,的黎波里塔尼亞已經開始大規模種植橄欖樹。其果實成為利比亞人的食物,纖維可以用來制作繩索。從愷撒大帝時代起,的黎波里塔尼亞沿海地區出產優質棕櫚油,蘇爾特地區就以種植棕櫚樹而聞名。95撒強迫這里的居民每年向羅馬貢獻300萬磅的橄欖油。96公元前47年,羅馬從北非運回300磅棕櫚油,這些橄欖油是愷撒對萊普提斯麥格納的懲罰。97羅馬統治后期,盡管塞普提米烏斯·塞維魯免除了居民的賦稅,這里的城市居民還是源源不斷地進獻橄欖油以示感恩。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意大利的奧斯提亞(Ostia)港口出土了大量的土罐,標有西班牙、意大利和毛里塔尼亞的城市名,一小部分土罐標有萊普提斯麥格納的名字。這些儲油罐來自的黎波里塔尼亞,可能是從萊普提斯麥格納向羅馬運送橄欖油的容器。當時,的黎波里塔尼亞的羅馬農場有許多石頭制造的榨油機。

的黎波里塔尼亞的葡萄種植極為普遍,葡萄汁是利比亞人喜歡的飲料。葡萄樹渾身是寶,葡萄葉可當做燃料,還可制作馬鞍,植物纖維可以編制繩索。納撒摩涅司部落在昔蘭尼加秘密從事串葉松香草的貿易,以此到卡拉克斯(Carax)交換葡萄。歐伊亞地區也有一些葡萄大農場。公元92年,羅馬帝國皇帝圖密善(Domitian)明令禁止種植葡萄樹,原因是葡萄樹的瘋狂蔓延已經威脅到谷物的種植。

谷物種植對羅馬帝國的糧食安全至關重要。眾多文獻證明,當羅馬處于困境時,大多與來自北非的谷物供應中斷有關。98北非被譽為羅馬的糧倉,的黎波里是羅馬糧食的主要供應源。自從公元前2世紀以來,羅馬人口不斷增長,糧食問題極為緊張。尼日爾曾經占領北非,切斷羅馬的糧食供應。沒有北非的糧食供應,羅馬人很快就陷入大饑饉。為了穩定谷物價格,幫助羅馬人渡過糧食短缺危機,公元19年,羅馬皇帝提比略(Tiberius)固定糧食價格,要求出售價低于市場價格,差價由政府補差。參議院每年按照市場波動設定價格。從公元1世紀中期起,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Claudius)和尼祿(Nero)要求商人和供應商增加谷物供應量。尼祿對運谷物船只免除稅收。羅馬皇帝康茂德(Commodus)99組織一支浩大的運糧艦隊,任命一行政長官常駐非洲監督谷物運輸,確保糧食運輸安全。小麥和橄欖油一直是非洲的主要出口產品。的黎波里塔尼亞的橄欖油出口始于愷撒時代,終于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畜牧業是羅馬治下的的黎波里塔尼亞的另一經濟構成。這里的動物有綿羊、山羊、牛、馬、駱駝、鳥和鴕鳥。加拉曼特部落以狩獵為生。的黎波里塔尼亞人利用野生動物和家畜的皮做衣服。牛羊作為部落的財富很少被食用,主要用來擠奶、做農活。肉類大多來自狩獵的動物。內陸的的黎波里塔尼亞人以野生動物肉為主食。納撒摩涅司部落生活在蘇爾特,以漁獵為生,還以蝗蟲為食。利比亞人出售動物的毛皮、奶、乳酪、黃油、鴕鳥羽毛等。公元前70年,歐伊亞和萊普提斯麥格納由于互相劫掠牛羊而時常發生戰爭。大量牛羊的存在則是因這里有肥美的草場。

沉重的農業稅收。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的黎波里塔尼亞農業稅有兩種:直接稅和間接稅。的黎波里塔尼亞直接稅種類繁多,不同地區名稱各異。土地所有者經常抗議賦稅過重,甚至以暴力相威脅。公元238年,蒂斯德魯斯(Thysdrus)地區的地主鼓動農民暗殺羅馬稅收員。這一事件很快演化成反抗羅馬皇帝的叛亂,甚至推翻了羅馬皇帝馬克西米努斯(Maximinus)的統治。非洲總督戈爾迪安(Gordianus)也被皇帝稱為叛亂分子。

社會生活

羅馬統治下的的黎波里塔尼亞,經濟發展和繁榮。史料顯示,當時人們生活得很悠閑:乳品店外,羊羔在吃奶,一位老嫗在葡萄園鋤地,農場女主人悠閑地看著牛、馬踩踏玉米。100

社會生活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首先是使用奴隸勞作。奴隸一般從非洲捕獲,并被帶到沿海市場出售,成為富人的勞動力,或者販賣到其他地區。沙漠邊緣地帶搭建了許多臨時房舍,供奴隸居住。沿海地區也有此類混合農場。歐伊亞附近的農場種植玉米、大麥、橄欖樹、葡萄以及其他農作物和果樹。農場里牛羊成群,有成百上千的奴隸。普登提拉(Pudentilla)是的黎波里塔尼亞的一位富婆,在歐伊亞附近有豪華別墅和15個奴隸,城里也有住所。101

第二,地產的多樣性。羅馬帝國統治利比亞的早期,土地由柏柏爾人和小農耕種,其中許多人是退役士兵。102地產類型有四種:一是共有地產,即不屬于羅馬帝國控制的土地,也不屬于私人地產,如綠山;二是帝國地產,主要在格法拉(Gefara)平原地區,靠近薩布拉塔和歐伊亞;三是私人地產,大都位于的黎波里塔尼亞沿海地區,他們修建房屋,供奴隸居住,或開零售店;四是別墅地產。別墅是達官富人的居住之所,通常坐落在交通便利的海邊。富麗堂皇的別墅內有浴室、衛生間等日常生活設備,極盡奢華。別墅內鑲嵌著精美的壁畫,畫面內容包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一年四季的農業活動,如犁耕、收獲、打谷等場面。

第三,羅馬在北非地區修建了許多神廟與雕像。萊普提斯麥格納的歷史遺存保存得較為完整,其圓形大劇場在安東尼庇護(Antonius Pius)時得以重建,每尊大理石雕像費用昂貴,質量上乘。萊普提斯麥格納的墳墓也極盡奢華。公元前2世紀中期出土的雕像用白銀制成。103塞維蘭拱門是不同尋常的遺跡,據說是為了紀念羅馬皇帝謝普提米烏斯·塞維魯于203年訪問此地而修建的。哈德良浴場是羅馬在本土外最大的建筑群,修建于公元126年。104

第四,先進的水利系統。羅馬在北非引進先進的水利系統,修建水井和灌溉設施。的黎波里塔尼亞南部土地面積廣闊,灌溉體系發達。的黎波里塔尼亞農民在河床修建梯田和攔河壩,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化害為利。攔河壩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的黎波里塔尼亞的水利系統包括攔河壩、灌溉渠道、儲水池和導水管,這里的農業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發展模式。

第五,出口貿易繁榮。出口物品多樣,有寶石、黃金、象牙、野獸(圓形劇場角斗用)、奴隸、鹽、鴕鳥羽毛等。的黎波里塔尼亞是非洲象牙出口中心,萊普提斯麥格納的街道上就有象牙交易。羅馬時期,非洲是圓形斗獸場中大型野獸的提供者,一般從乍得獲得,途經費贊,運送到地中海地區。萊普提斯麥格納是野獸最重要的出口中心,它包括熊、豹、鹿等,每日達5000多頭。105沿海地區的出口產品還包括:橄欖油、谷物、綿羊皮、馬匹、駱駝皮、海綿、橡膠、草墊、籃筐、干蔬菜和毛織品。蘇爾特灣的硫磺也出口到昔蘭尼加。

第六,的黎波里塔尼亞制造業規模不大,其產品僅能供本地百姓使用。的黎波里塔尼亞飼養長毛綿羊,羊毛制作衣服,皮革制造的物品以質量上乘而知名。克勞狄(Claudius)統治時代,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已有一些販賣斗篷和服裝的商人。的黎波里塔尼亞內陸和阿爾及利亞的柏柏爾人在家中從事編織業。本地產品并不在城鎮市場上暢銷,但在部落領地上頗受歡迎。羅馬統治對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也帶來一些好處,維持了地區安全,改善了民眾的經濟收入,刺激了跨撒哈拉貿易的發展。的黎波里塔尼亞的萊普提斯麥格納等沿海城市逐漸繁榮起來。

第七,進口商品的多樣化。公元前70年,羅馬軍隊征服加拉曼特部落,平息的黎波里塔尼亞內地叛亂。安定的社會秩序為商貿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公元前1世紀末,羅馬開始從的黎波里塔尼亞內地進口商品。利比亞部落不再像以前那樣隨意搶劫,而是保護過往的商隊,前提是收取固定稅費。在羅馬統治下,由于旅途安全,跨撒哈拉貿易逐漸興盛起來。的黎波里塔尼亞成為通向沙漠的門檻,蘇丹的商品不完全經過尼羅河、尼日爾河等水路,還要經過的黎波里塔尼亞。

進口商品繁多,從的黎波里塔尼亞的城市面貌就可見一斑。萊普提斯麥格納和薩布拉塔的房屋墻面和路面都使用進口的大理石,這些大理石來自不同的采石場,黑色大理石是奢侈品的代表。其他進口商品有:陶瓷、玻璃、羅馬出產的燈具、絲織品、金屬和毛衣。

第八,猶太社區的形成。猶太人在的黎波里塔尼亞一直存在。耶路撒冷被毀后,許多猶太人移民昔蘭尼加,形成了固定的猶太社區。猶太人對羅馬政府不滿,頻繁發動叛亂,被羅馬政府鎮壓。106公元1世紀末,遍布各地的猶太社會都動蕩不安。昔蘭尼加的一個名叫喬納森(Jonathan)的猶太人因挑起事端被羅馬政府處決。

的黎波里塔尼亞在塞維魯王朝(193—235年)統治期間出現繁榮局面,相對安全的貿易環境促進了農業進步,刺激了經濟發展。235年,亞歷山大·塞維魯被暗殺,的黎波里塔尼亞逐漸衰敗。其原因:一是羅馬帝國因軍費增加而加大稅收,的黎波里塔尼亞的老百姓負擔沉重;二是的黎波里塔尼亞的商隊貿易環境惡化,盜匪橫行;三是由于貨幣貶值,貿易逐漸陷入停滯,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政府陷入財政危機。

語言與文化

羅馬治下的的黎波里塔尼亞的語言與文化特點明顯,并體現在諸多方面:

第一,布匿語的興衰。布匿語,亦稱迦太基語,是一種與希伯來語有關聯的閃米特語,也是北非從沿海到內地廣泛使用的語言。公元前15或前14世紀,腓尼基人借鑒埃及象形文字草體的24個常用表音字母創制了最早的音素文字,成為希臘語、阿拉米語、阿拉伯語和婆羅米系列字母的雛形。而從阿拉米字母又衍生出希伯來字母及蒙古、滿、回鶻人使用的回鶻字母,從婆羅米系列字母衍生出藏語、泰語、緬甸語及阿姆哈拉語字母等,從希臘字母衍生出拉丁、西里爾、盧恩等字母。腓尼基語于公元前500年前后在迦南地消失,卻在迦太基殖民地存續到公元前后,羅馬人稱之為布匿語(Punic)。

羅馬征服以前,的黎波里塔尼亞流行兩種語言:柏柏爾語和布匿語。從奧古斯都的神廟可以看出,這兩種語言在的黎波里塔尼亞均為官方語言。實際上,布匿語作為口語和書寫文字仍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甚至比拉丁語更受歡迎。107公元2世紀末3世紀初,當地的一些富裕家族逐漸羅馬化。在羅馬統治初期,拉丁語為官方語言,但當地人仍使用布匿語。108萊普提斯麥格納的大多數人說布匿語,部分人說柏柏爾語(或叫利比亞語)。奧古斯都要求他的官員學習布匿語,以便與從大西洋海岸到的黎波里塔尼亞的北非民眾進行良好的溝通,后者受到迦太基文化的深厚影響。在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提比略和圖密善統治時期,布匿語是官方語言。

第二,迦太基成為賢哲聚居之地。萊普提斯麥格納、歐伊亞等地的學校在羅馬治理下名聲斐然,迦太基城成為北非的智力中心。阿普列尤斯(Apuleius)稱贊這座城市是眾省之師(teacher of the province),詩歌的樂園,非洲最偉大的城鎮;民眾都是飽學之士。109許多迦太基人不必遠赴他鄉求學,就可以功成名就,成為作家和詩人,如阿普列尤斯。世界各地的圣賢之士都被迦太基深深吸引,來自克里特島的希臘哲學家在這里度過終身。

第三,迦太基的學校提供優質教育。努米底亞的一些小鎮可提供基礎教育,為進入迦太基高層次學校(Central University)深造打下基礎,如阿普列尤斯就曾經在這里讀書。學習科目有文學、拉丁作文、音樂、哲學、數學和天文學等。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ergil)研究是必修科目之一。學生必須能背誦維吉爾作品的某些章節。不知道維吉爾作品的會被認為是沒有教養和受教育程度不高。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十分嚴厲,近乎野蠻。奧古斯丁(Augustine)曾經說過,童年的求學時光太痛苦了,他寧愿死,也不想再回到那個年代。110一些學生根據自己的專長,如速記、拉丁語和希臘語,為將來從事書記員和秘書職業而做準備。讀書改變命運,許多學生的夢想就是通過讀書去羅馬或迦太基謀求發展。這也是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皇帝當年的夢想。迦太基學校的存續時間長于羅馬的統治時間,在很長時間內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教育水平。即使在汪達爾人統治期間,這里的非洲文學也取得了豐碩成果。

第四,勤學博思與雄辯口才者頗受尊重。從羅馬帝國早期開始,那些擁有雄辯演講術和修辭學涵養的非洲人享有較高聲望。古羅馬諷刺詩人尤維納爾(Juvenal)認為,非洲是“雄辯家的搖籃”(foster mother of advocate)。111羅馬皇帝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及其祖父都是偉大的雄辯家。塞爾維烏斯·尤利安努斯(Salvius Julianus)是同時代偉大的法學家,他曾為哈德良皇帝起草律法,并使用了兩個多世紀。羅馬采用和平滲透的殖民政策,保留了以前的制度、機構、關稅、法律、宗教等。羅馬的宗教、語言、生活方式也逐漸滲透到北非民眾的社會生活中。

在羅馬治下,詩歌成為的黎波里塔尼亞的一種流行時尚。哲學家阿普列尤斯生于公元124年,是一位羅馬地方議員(decurion)之子。熟悉他的人都稱其為“哲學的柏拉圖”。他在迦太基的學校學習了語法和修辭,完成部分學業。阿普列尤斯在旅居希臘和羅馬時完成《變形記》(metamorphoses)一書。他回家途經的黎波里塔尼亞時,經他人引薦見到了富有的寡婦埃米利亞·普登提拉(Aemilia Pudentilla),并與之結婚。由于妻子比他歲數大,至親好友都指責他著了魔。羅馬地方總督克勞迪亞斯·馬克西姆斯(Claudius Maximus)聽到阿普列尤斯的辯護后,宣告他無罪。他后來在迦太基定居,成為一位職業修辭學者,全身心地投入柏拉圖研究。阿普列尤斯的著作《辯解術》(Apologia)詳細闡述了安東尼時代非洲社會的基本情況。他飽覽群書、知識淵博,作品涵蓋不同學科領域,包括雄辯術、宗教哲學和音樂。阿普列尤斯的演講內容豐富,作品栩栩如生地闡述了具有溫暖色彩的東方溫情和浪漫情懷,內容包括羅馬的民俗學、宗教儀式等。他研究了羅馬草根階層的社會狀況,也是他們信仰和思想的典型。阿普列尤斯的小說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聲望與日俱增,成為迦太基一位重要公眾人物。

第五,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的羅馬化較為緩慢。盡管羅馬在萊普提斯麥格納進行了半個世紀的統治,但布匿語言的影響仍很深厚,羅馬化進程緩慢。其原因:一是盡管羅馬帝國要求所有居民必須說拉丁語,但的黎波里塔尼亞是一個農業區,缺乏知識分子和科學技術以及人文哲學影響的市民社會,這里的羅馬化進程十分緩慢。二是利比亞部落的抵制。這些部落堅持自己的傳統生活方式,有意識地將自己與羅馬文明隔離,以免受到影響。盡管沿海地區,特別是萊普提斯麥格納、歐伊亞和薩布拉塔,吸引著利比亞部落跨越羅馬疆界,但這些部落對羅馬文化持排斥態度。至于那些生活在羅馬境內的的黎波里塔尼亞人,一些人被迫學習拉丁語,參與公共生活,但仍沒有擯棄固有的傳統。羅馬在北非地區留下大量歷史遺跡,羅馬化在精神層面的影響并不深厚。語言就是一個較明顯的例子。盡管羅馬統治在的黎波里塔尼亞存在,拉丁語也是官方語言,但隨著阿拉伯人的征服,拉丁語消失了,沒留下一丁點值得記憶的痕跡。僅僅在柏柏爾人方言中留下一些單詞。布匿語也消失了,一些詞語從布匿語融入利比亞阿拉伯語中。112布匿語失去了在的黎波里塔尼亞第二官方語言地位。公元前2世紀后,新布匿語仍在內陸地區繼續使用。新布匿語逐漸消失后,拉丁語成為的黎波里塔尼亞和北非地區的唯一官方語言,柏柏爾語仍在利比亞部落中流行。

第六,希臘語從普及到邊緣化的趨勢。除了柏柏爾語、布匿語和拉丁語,希臘語也是本地日常使用語言之一。萊普提斯麥格納、歐伊亞和薩布拉塔等沿海地區的許多居民使用希臘語。羅馬詩人西利烏斯·伊塔利庫斯(Silius Italicus)提及,萊普提斯麥格納的婦女操帶有本地濃重口音的希臘語、拉丁語。113歐伊亞和萊普提斯麥格納都有希臘人口,西利烏斯·伊塔利庫斯稱之為西西里(Cicilian)殖民地。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特別是萊普提斯麥格納地區的民眾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努米底亞王國國王鼓勵研究希臘。米奇普撒國王是一位哲學家,他招賢納士,延攬希臘知識分子到首都錫爾塔從事學術研究。朱巴二世的首都也成為希臘文化的研究中心。萊普提斯麥格納地區的碑文,文字由拉丁文、布匿文和希臘文寫成。希臘語不僅是萊普提斯麥格納的地方語,而且還是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的書寫語言。公元3世紀,希臘語開始衰落,原因是羅馬人的滲透導致拉丁語流行。

第七,基督教的影響。公元1—2世紀,基督教傳播到非洲內地,許多柏柏爾人皈依基督教。他們認為,基督教信仰是對羅馬統治的挑戰。114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后,利比亞的東西部又分別被納入拜占庭帝國和西羅馬帝國領土范圍。而費贊地區除與利比亞西部存在一定的貿易聯系之外,保持著獨立狀態。基督教在較早時就傳入昔蘭尼加,許多猶太人與巴勒斯坦和敘利亞聯系密切,他們信仰基督教并修建了很多教堂。1154世紀初,基督教的多納圖教派(Donatist)在北非地區較為流行,該派贊同羅馬天主教派的等級制度。在大約一個世紀里,席卷柏柏爾地區的起義都是在多納圖教派的旗幟下進行的。116持續不斷的宗教沖突削弱了羅馬在北非的權威。5世紀,汪達爾人控制了該地區,羅馬人被逐出利比亞,但羅馬給利比亞留下許多歷史遺跡,如馬可·奧勒留門拱(Marcus Aurelius Arch)、古羅馬圓柱等。更為重要的是,如果羅馬帝國在利比亞的統治能夠長期延續,利比亞可能會遵循“羅馬帝國—蠻族封建王朝—民族國家”這一線性的歷史邏輯,逐漸發展出類似英國和法國的“民族國家雛形”,但地處歐亞非三洲邊陲地區與分裂的地緣結構使利比亞極易受到外來文明的干涉。隨后的拜占庭皇帝雄心勃勃,計劃將的黎波里塔尼亞基督教化(Christianise),他派遣傳教團深入利比亞內地,遠至古達米斯(Ghadames),甚至到費贊的加拉曼特人中傳教。117

第八,汪達爾人的統治和拜占庭人的角逐。汪達爾人屬于日耳曼民族,信奉基督教的阿里烏教。118他們跨越法國,在西班牙定居。公元429年,羅馬在北非的將領康特·博尼費斯(Count Boniface)的邀請下,汪達爾人首領杰尼斯里(Geneseric)進入非洲。汪達爾人占據北非長達1個世紀,定居者遍及海岸與附近內陸腹地。汪達爾人破壞性極強,被稱為“汪達爾主義”(vandalism)。119534年,東羅馬將軍貝利薩留(Belisarius)的軍隊打敗汪達爾人,結束了汪達爾王國。拜占庭接管下的的黎波里塔尼亞受到毀壞,人口減少。部落叛亂頻仍。公元544年,80名部落貴族在拜占庭舉行的鴻門宴上被殺。然而,的黎波里塔尼亞大部分被游牧部落所占領。薩布拉塔和萊普提斯幾乎成為“鬼鎮”,沒有多少人居住在這里。歐伊亞(Oea)的城墻仍保存完好,港口有序運行。120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采取措施,開始了有組織的市民和宗教生活,試圖改變的黎波里塔尼亞的衰敗景象。公元565年,查士丁尼死后,后繼者沒有能力控制這些地區,統治名存實亡。的黎波里塔尼亞大部分地區重新處于沙漠部落的控制之下,拜占庭軍隊被迫在占領地區構筑防御工事,以保護自己免受本地人的襲擾。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南县| 隆尧县| 山丹县| 遵义县| 澎湖县| 鄄城县| 浦北县| 许昌市| 柘荣县| 毕节市| 集贤县| 昌平区| 武宣县| 临沧市| 蕲春县| 水富县| 含山县| 武陟县| 镇安县| 新兴县| 余干县| 弥勒县| 宜川县| 肃北| 禄劝| 肃北| 绥阳县| 龙山县| 资中县| 香港 | 措勤县| 溧阳市| 蓝田县| 昌邑市| 天柱县| 息烽县| 峨眉山市| 含山县| 疏勒县| 和田县| 望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