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凈土宗倫理研究的興起

佛教倫理研究是一個相對較少有人涉及的研究領域,中國凈土宗倫理研究則更是“少數中的少數”。佛教倫理作為佛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從不同學科的視域對其進行了相關研究。國內倫理學界普遍從倫理思想史的角度描述佛教倫理的基本內容。三浦藤作(張宗元、林科棠)[11]最早對中國佛教倫理進行了概括性介紹,以華嚴宗的杜順和禪宗的宗密為例,簡要介紹了中國佛教倫理思想。隨著中國倫理學研究的興起,許多國內學人(如沈善洪與王鳳賢[12],陳瑛與唐凱麟[13],張岱年[14],羅國杰[15]等)從思想史的角度,簡單介紹了中國佛教倫理的基本理論框架。這些著作主要以儒家倫理思想為研究主體,佛教倫理所占比重顯得微乎其微。王月清[16]以佛教教義為依托,全面探討了佛教倫理的善惡觀、戒律觀、修行觀、人生觀和孝親觀等方面的問題。從佛教關于善惡的界定,分析論證了佛教善惡報應論,認為重戒律于內心、重大乘菩薩戒和世俗化的現實品格是中國佛教戒律的三大特征,將佛教人生觀與儒家人生觀進行對比,探討了中國佛教的理想人格、修養方法以及社會理想,同時詳細闡述了中國佛教“以佛言孝、勸佛行孝、助世行孝”的孝親觀。張懷承從三教互補視角討論了佛教倫理道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指出四諦真如是佛教倫理道德的理論基礎,悟空斷苦是佛教倫理道德的總體構建,無常無我是佛教倫理思想的主要觀點,同時還探討了佛性論、修持論、處世論以及慈悲觀[17]。溫金玉探討了禪宗倫理,認為禪宗本質上是一種生命哲學,禪宗倫理的基本框架由人生觀、佛性論和解脫論組成。禪宗以“真如”為最高倫理實體,自性與真如、佛性同一。佛性是清凈無染,至純至善的“善良意志”;把“無念”作為心性修養的至高境界。他認為無修之修、定慧等學的是實現明心見性的道德理想的實踐方法[18]。董群探討了禪宗倫理作為倫理化宗教的基本特征,提出五種道德關系的規范和原則,揭示了宗教倫理和世俗倫理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同時,考察了禪宗倫理對于中國倫理的吸收,展現了禪宗倫理的基本特色。[19]業露華主張從宗教信仰的立場出發,形成了以宗教善惡觀和善惡輪回報應說為主的佛教倫理理論體系。他認為佛教倫理思想需要解答的根本問題在于人是否可以成佛以及怎樣才能成佛,并以佛性論為切入點,論證了成佛的可能性。從人生為苦、“涅槃”境界說和修行方法三個方面闡述了成佛的途徑。[20]歐順軍研究了倫理學視域下的佛教平等觀,探討了佛教平等觀要義,從緣起論、空論、佛性論、業力因果論四個方面論證佛教平等觀;從人我身心關系、人與人、人與自然三個方面分析了佛教慈悲觀的踐行,論述了佛教平等觀的現世倫理價值。佛教界僧人從教內的角度,對佛教倫理進行了相關研究。[21]如圓持首次全面整理了“三藏”中有關倫理思想的內容,并結合佛教教義進行了細化分類,認為佛教的主要思想在于倫理,而佛教倫理的核心在于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佛教倫理體系龐大,對道德問題有著超凡的洞察力,對社會道德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對佛教經典內倫理道德內容的摘錄與梳理有助于還佛教信仰以本來面目,以及發揮佛教的普世價值。[22]釋昭慧則通過廣泛參與社會慈善、生態保護、動物保護等公益活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并以此作為研究背景,以佛教倫理學和戒律學為思想體系,建構了佛教規范倫理學。在順應西方倫理學研究范式的基礎上,探討了佛教規范倫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兩部分內容。理論方面提出緣起論是佛教規范倫理學的基本原理,而因果律和護生觀是緣起論的道德原則;實踐方面強調中道是佛教規范倫理學的實踐綱領,探討了器官移植、人造干細胞、死刑等應用倫理學的熱點問題。[23]

總體說來,國內學界對佛教倫理的研究形式豐富多樣,切入點各具特色。有借鑒、對比儒家倫理進行的研究,如佛教善惡觀、孝親觀、人生觀研究;有根據佛教自身教義來進行的研究,如修行觀、戒律觀、慈悲觀、平等觀等;有根據佛教宗派劃分進行的研究,如禪宗倫理、凈土宗倫理等;有根據具體某一部經典進行的研究,如《法華經》倫理思想研究、《壇經》倫理思想研究等;也有根據佛教倫理道德規范進行的研究,如研究自利利他原則、中道原則等;還有學者以佛教哲學為基礎進行佛教倫理價值研究,探討佛教倫理的社會作用等。客觀地說,不同學科語境的研究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在佛學已成為研究熱點的前提下,對佛教倫理的研究,往往以佛教哲學研究為基礎來進行,內容涵蓋了佛教戒律、醫學倫理、環境倫理、心理學、人類學、跨文化交流及不同信仰間的倫理對話等方面。

國外對佛教倫理的研究相對比較深入,研究內容也多以南傳佛教倫理思想為主。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闡述南傳佛教倫理思想,探討了以業力和輪回為主體的“自我”,涅槃的倫理價值,修行中的倫理與道德評價以及什么是“善”的社會,如何完善等。如斯里蘭卡僧侶學者Saddhatissa H,用西方讀者能夠把握的方式,結合佛教教義,系統地向西方世界解釋了南傳佛教倫理思想。他認為佛教有著非常完善的倫理研究基礎,佛教戒律是道德行為的律令,佛教的道德理想是心的解脫與涅槃境界,闡述了居士修行的身心修養和道德規范,如佛教徒的家庭倫理規范,佛教徒對親友的責任,居士與國家的關系等。[24]該著作影響巨大,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東、西方不同宗教語境內倫理思想的交流與理解。伴隨著巴利語佛教研究與佛教禪修體驗在歐美的興起,Peter Harvey以佛教教義和佛學經論為論證依據,將輪回與業力、四圣諦作為佛教倫理的基礎。在他看來,布施、戒律和慈悲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價值,還特別探討了大乘佛教中悲智雙運、發菩提心和修菩薩行與菩薩倫理的關系。他從倫理學語境的角度,學理化地剖析當前全球所關注的許多問題:如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經濟、戰爭與和平、安樂死、流產、同性戀等問題,揭示了佛教倫理學的基礎和核心理念,體現了佛教倫理對社會現實的關切。從中西方倫理研究狀況來看,國內學界大多基于佛教整體,側重結合佛教教義對佛教倫理思想進行全方面研究。國外的研究則既從道德哲學層面進行倫理理論研究,又立足現實,用佛教倫理創造性地解釋當代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戰爭、和平、人權等問題。

學界對凈土宗倫理研究剛剛興起,目前還沒有凈土宗倫理研究的專著出版。鑒于此,本書從中國凈土宗教義出發,以凈土“五經一論”為中心,以“信、愿、行”、“自力與他力”、“持名念佛”、“九品往生”和“凈業三福”等凈土宗基本理念為理論依據,融合凈土宗倫理思想梳理、凈土典籍研讀,結合宗教學和倫理學理論與應用方法,著重探討凈土宗的修行倫理思想及其現實意義,以期對凈土宗倫理思想研究做出相應補充,同時對轉型期的中國倫理道德建設起到有益參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市| 车致| 福安市| 社旗县| 吉木萨尔县| 林芝县| 若尔盖县| 长春市| 兖州市| 梁河县| 运城市| 绩溪县| 镇原县| 洮南市| 赞皇县| 富平县| 渭南市| 峨眉山市| 马尔康县| 汕头市| 镇赉县| 伊宁市| 道真| 潼关县| 万荣县| 彰化县| 故城县| 巴彦淖尔市| 太白县| 米易县| 赤水市| 望江县| 通道| 长宁区| 临猗县| 仁寿县| 上林县| 寻乌县| 张掖市| 淮安市| 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