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佛教倫理與現實關切

現代工業文明使人類的生存狀況和社會環境都發生了巨大改變。作為現代化大生產的成果之一,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得以空前增長。然而,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猶如一把雙刃劍,在滿足人類物質欲求最大化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一方面,人類生存環境在持續惡化,大氣霧霾、極端天氣、水土流失等生態危機層出不窮;另一方面,人們在享受物質財富的同時,出現了各種精神危機,如價值失范、信仰缺失、傳統德性喪失等。美國倫理學家麥金太爾正確指出這一點:“傳統生活以德性為中心,而現代生活則以功利為中心,德性處于現代生活的邊緣。”[5]20世紀上半葉,接踵而至的兩次世界大戰讓人們飽受失去親人和家園的戰爭之苦。20世紀50~90年代,人類社會長期處于“冷戰”階段,區域對抗、種族歧視和宗教沖突等社會危機不斷。21世紀以來,極端主義、區域戰爭等仍然威脅著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發展。同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社會財富快速增長的同時,社會道德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滑坡現象,道德冷漠、拜金主義、誠信缺失等現象屢見不鮮,一定程度上威脅著社會的進步。如何在實現社會物質文明增長的同時,促進精神文明的發展,已成為當代人類需要面對的重大課題。如何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提升人類的精神、凈化個體的心靈;如何克服人與環境的異化,重新確立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如何重塑不同文明形態、宗教與種族之間共存關系等,也已成為全人類亟須解決的難題。為此,越來越多的學人嘗試從不同學科的視角來應對這些難題,表達對現實社會的學理化關懷。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集全球宗教領袖,召開了全球倫理國際會議,并提出了《走向全球倫理宣言》。該宣言提倡深入研究宗教與倫理文化的關系,強調既要發揮宗教的倫理功能,又要帶動宗教的正向發展,同時還要擴展倫理學的研究領域。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全面論述了佛教中國化的歷程與意義,明確提出了中國佛教深厚的現實背景及中華文化復興進程中佛教的擔當與文化自覺,倡導佛教等各大世界性宗教以對話的方式,逐步形成共識,協力減少和消除“文明之間的沖突”。佛教超越生命形式的平等大愛,普度眾生的廣大情懷,以及超脫自在的精神境界,無不彰顯其獨特的倫理價值以及解決文明困境的可能性思路。

佛教教義圓融精深,既有精致的宗教理論,又包含著深邃的人生哲理。它以生、老、病、死等生命存在形態為本體問題,以煩惱痛苦為對治對象,注重以理服人、以德感人,具有濃郁的倫理特色。佛教是佛陀關于宇宙實相與自身修行解脫的言傳身教,目的是通過“教”和“證”的方式讓凡夫眾生通過誦讀、學習與修行實踐而達到佛的至善境界。實際上,佛教是一種道德性的信仰,其教義、教理、教規和弘傳方式都體現出了一種獨特而鮮明的倫理特色。在長期的弘傳與發展過程中,佛教經過僧伽和信眾不斷的詮釋、改造和創新,已形成了一套紛繁縝密的宗教倫理道德體系。佛教倫理從所關注的生命個體出發,主要涉及人與佛、人與人、人與自身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善與惡、人生修行、心靈凈化以及至善成佛等命題。如那爛陀長老就提出,佛教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宗教,他不是對超驗的上帝的忠誠,也不表現為一套信仰和禮拜的儀式系統,佛教更不要求信徒盲目地信仰,而是要“建立于知識基礎上的信心”。[6]一誠長老指出,佛教根本教義體現為二:一是因緣觀,二是道德觀[7]。所謂因緣觀,即“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8];所謂道德觀,即“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名佛教”。[9]因緣觀為體,道德觀為用,此二點為佛教信仰的立足點,前者說明佛教非神教信仰,后者說明佛教是道德信仰。溫金玉也認為:“佛教思想骨干不外兩個部分,即道德和哲學。佛學主要論證人生皆苦,人們如何徹底轉變自己的世俗欲望與認識,尋求人生乃至宇宙的‘真實’,達到超出生死輪回的最高境界‘涅槃’。它從人生分析入手求得宗教解脫,本質是一種宗教倫理學說。”[10]佛教倫理作為佛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整個佛教教義之中,是佛教教義的基石,同時也是佛教實現拯救人生、解脫人生的基本信念和方法。

佛教一般被區分為小乘和大乘兩派。盡管這兩派在教義和修行方式上存在差異,但都蘊藏著豐富的倫理思想內容。小乘佛教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規范偏重于修行者個體的身心修養和道德實踐,以“五戒十善”和“八正道”為修行者的基本道德規范,以通過修行而斷滅一切煩惱為最高道德理想。大乘佛教除了追求修行者個體解脫之外,還提倡要“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在道德實踐方面強調“六度”“四攝”,以“慈悲”“平等”為道德原則,以因果報應論為道德約束,在修行方面強調人人平等,以戒律為道德規范,以成佛實現“自覺、覺他和覺行圓滿”為最高道德理想。

作為中國佛教大乘宗派之一的凈土宗,其倫理思想與整個佛教倫理一脈相承,以道德理論、道德規范、道德實踐三部分組成理論架構形式,涉及善惡觀、戒律觀、修行觀等具體內容。按照道德調節范圍的大小,凈土宗倫理思想可分為個體德行觀、家庭倫理觀、社會倫理觀等方面。凈土宗以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凈土為信仰對象,以“菩提心”“出離心”“空性”為本,以“戒、定、慧”三學為綱,以往生西方凈土并最終成佛為修行的終極目的,行“五戒十善”“六度四攝”,強調智慧與慈悲并舉。實際上就是提倡生則服務社會,凈化社會風氣,建設人間凈土;死則赴彌陀凈土,得證無生法忍。其教導人們完善個體道德修養,開發清凈自性,將修行者的世間責任與出世間的解脫修證相互結合起來,力求實現個體道德與社會倫理的共同提升。

凈土宗的修行理論中蘊含著豐富的倫理道德思想。凈土宗以“信、愿、行”為日常修行的指導綱宗,這三者又被稱作“凈土三資糧”,意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必備的前提條件,認為西方極樂世界由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愿力所化現,那里沒有一切惡行惡業,只有至善至美和永恒之樂。“信、愿、行”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缺一不可。“信”為相信、信仰,“信”以啟“愿”,“愿”以導“行”。從倫理學角度看,“信”是對阿彌陀佛這一道德至善榜樣的“認同”與堅定的信念,更多地屬于道德信念范疇;“愿”是由對道德理想,即往生西方極樂凈土,成就最高道德理想人格的追求而激發的情感、意志,更多地屬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范疇;“行”是道德修養的實踐過程,更多地屬于道德修養范疇。作為涉眾面最廣的中國佛教宗派,凈土宗在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中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理應成為我們研究中國佛教倫理予以關注的切入點。凈土宗修行理論引導下的道德修養和倫理價值思想,也是我們研究整個佛教倫理道德體系的參考坐標之一。

凈土宗自創立以來,因其獨具特色的修行理念和簡單易行的修學方式,將高深難懂的佛教義理從廟堂搬到巷陌中來,吸引了數量眾多的佛教信眾,對中國佛教宗派的發展和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凈土宗這種親民的倫理道德學說,在整個佛教倫理道德體系中占據著基礎性地位。因此,加強對中國凈土宗“信、愿、行”的修行倫理研究,對佛教倫理道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中國凈土宗倫理研究是中國佛教倫理研究的薄弱環節,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凈土宗倫理承載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加強對凈土宗倫理的研究,有助于擴大國際學界的交流和對話,對促進不同文明、不同宗教背景之間的文化交流具有現實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澳门| 富裕县| 江都市| 明溪县| 大石桥市| 阿克陶县| 惠水县| 黄大仙区| 庆云县| 新疆| 玉田县| 习水县| 河南省| 康定县| 桑日县| 平湖市| 江孜县| 合阳县| 昔阳县| 岳普湖县| 福建省| 永福县| 夏邑县| 光泽县| 竹山县| 鹤壁市| 高密市| 洪泽县| 黄山市| 永安市| 皮山县| 汉中市| 玉环县| 同江市| 方山县| 加查县| 肇州县| 祁阳县| 开封县| 南充市| 滨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