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流浪兒童具備社會群體形式

流浪兒童的社會群體性,其外在表現,一般是團伙或結伙。在流浪兒童之間卻有著一種同類生活方式的,能夠被相互識別的社會心理上的相互通應關系,即同類意識。這是通過類似的直覺、認知、形貌和行為等去判別某個人是不是同類,或者能否成為同類,或者是否可能成為同類。這也是流浪兒童中共有的獨特內在人格特征外在化的一種共同表現力。流浪兒童產生這種同類意識的基本條件就是其都有著一定的流浪文化面貌和行為特征。這個也是流浪兒童作為社會中一個類群而存在的客觀依據。這并不僅僅是量上的統計結果造成的,不是由數量來決定的,而是由社會性同類本質的狀況所決定的。

在茫茫人海中,流浪兒童不僅可以憑借這種同類特性的人格行為與面貌,去辨別與尋找屬于自己同類的同伴或朋友,而且還可能將所看到、觀察到、感覺到或理解的流浪生活中的行為、處境、品行或性質引入自己的社會行為與感情意識之中,與他人形成一種共屬同類的感覺和文化歸屬心理。

流浪兒童的同類意識是一種社會關系與社會心理學現象。但在表現上有著兩個用處,一個是是否都屬于流浪兒童這個社會群體或伙伴,是否具備同類關系;另一個是在流浪兒童群體中的同類生活手段合作作用。這個群體同類作用起著一種同類流浪,不良行為和不良意識的相通方便、鞏固結盟作用,這對于流浪兒童個人來講已經成為一種依賴于他人,形成群伙以提高生存能力的主要手段方式。

因此,流浪兒童作為一個社會特殊群體,表現了其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居住狀況、心理意識特征、思維方式與角度、結交與結伙方式及契機協助和尋找共同需要等的特點。流浪兒童對人對社會及其他方面的認知傾向,與社會相接觸時所使用的態度、價值觀等都與普通兒童有著其特性和差別。社會救助保護工作對上述多方面的行為表現都必須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方法,否則救助保護工作就會無效。

流浪兒童的同類意識使其流浪生活形成了一定的共同性質,并在一定范圍內按這個性質不斷重復進行著一定的相互作用,即構成生活圈。同類意識既在自己的流浪生活圈中相互往來,又受到內在的流浪文化的影響。在交往中,流浪兒童之間從單純的好友關系到一起共同進行流浪生活,以及到有組織、有目標的團伙形成,對社會、對社會工作者、對普通人產生了一種結構性的社會心理距離,這種距離是社會救助保護工作中要特別關注的一個難點。

從同類意識到具有社會性同類特質,可以讓人們清楚地看到流浪兒童也是一個社會群體。這個群體是同一種類或種類類似的流浪兒童,基于流浪生活而形成的,從而就產生了基于這個群體利害關系的共同性認識與需要及其變化、目的和價值與對流浪生活的特殊感情,還有特有的流浪文化、流浪生活方式。這增加了社會救助保護工作的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陆县| 金乡县| 平潭县| 凤城市| 精河县| 平顶山市| 哈尔滨市| 龙海市| 孟津县| 台州市| 尤溪县| 永和县| 阿巴嘎旗| 镇宁| 衡阳市| 河源市| 莱阳市| 泗洪县| 星座| 瑞昌市| 吐鲁番市| 屏南县| 蓬莱市| 吉木乃县| 乐清市| 瑞昌市| 炎陵县| 西华县| 铁岭市| 西乌珠穆沁旗| 麦盖提县| 曲麻莱县| 利川市| 德州市| 山东省| 嘉兴市| 武功县| 钦州市| 澜沧| 二连浩特市| 江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