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河墜入身體:川端康成(日本文學名家十講04)
- 楊照
- 1412字
- 2023-11-15 14:50:34
戰敗與失去摯友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川端康成如何能夠代表日本。第一,他是一位在戰后有意識地重建“日本美”的作家。
川端康成出生于一八九九年,十九世紀的最后一年,距離一九〇四年日俄戰爭爆發還有五年。那是日本明治維新帶來最樂觀氣氛的時代。一八九五年,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取得大勝,證明了維新神奇的富國強兵效果,加強了社會上對于“脫亞入歐”能夠躋身列強,和歐洲國家平起平坐的信心。
然而在川端康成長大的過程中,這樣的氣氛逐漸改變了。接下來日俄戰爭的結果就不再那么一面倒了,日本雖然戰勝,卻只能算是“慘勝”,不只是戰爭投入的代價很高,而且戰爭結束后并沒有從俄羅斯那里得到什么實質的補償。戰爭的負債進而使得長期快速發展所累積的種種社會問題,逐漸在明治后期爆發出來,動蕩的情勢使得人們無法再天真地保持樂觀。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日本被敲響了另一次警鐘,必須從原來的迷夢中醒來。那就是雖然興致勃勃地參與了世界大戰,然而在重整戰后秩序的巴黎和會上,卻發現這場由美國、法國、英國主導的會議,日本不僅被邊緣化,甚至連要取得德國原先在中國的權利,而遭到中國的抗拒挑戰時,也沒有得到歐洲國家的重視、聲援。
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的歐洲,彌漫著悲觀的情緒,歐洲人自己對于西方文明的前途都極不看好,徹底失去了十九世紀時的進步沖動。再加上民族主義高漲,“民族自決”成為最響亮的口號。多重因素作用下,日本逆轉了原先要親近西方、加入歐洲的國家目標,轉而回歸自身的民族主義立場,強調日本文化的優越性,追求將日本建立為領導亞洲的新勢力。
從“大正”進入“昭和”,日本有了新的國家目標,那就是打造后來稱之為“大東亞共榮圈”的統治區域。于是軍國主義興起,一九三一年侵占中國東北地區,一九三二年建立傀儡的“滿洲國”,一九三七年發動對中國的全面戰爭,一九四一年又擴大為太平洋戰爭。
這一番大肆擴張,最后以一九四五年的無條件投降收場。到投降之前,日本軍部都還在宣傳“一億玉碎”,表現出極為堅決的意志,卻因此逼得美國動用剛試爆成功的原子彈,連續毀滅了日本廣島、長崎兩座城市,日本的意志一夕瓦解。
原本最驕傲、最霸氣的一個民族,卻在戰后成為最屈辱、最怯懦的。日本這樣戲劇性的集體心理轉折,至今仍然是一個令人好奇的歷史研究題目,更是川端康成的親身經歷,成了主導他創作動機激烈轉向的特殊背景。
川端康成有一個創作上的好友,差不多同年齡的橫光利一。一九二一年年底,兩個人在前輩菊池寬家中認識,從此成為莫逆之交。無論在個性還是作品風格上,橫光利一和川端康成都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互補。最普遍的看法,就是兩個人一陽一陰,自然地深深吸引彼此。
在兩人的友誼和文學創作關系上,很明顯地,橫光是“陽”而川端是“陰”。川端參與的許多活動,其實都是由橫光帶領的。有人將他們這兩人一組的文學搭檔,和芥川龍之介與菊池寬相提并論,也就是其中一個以光彩耀目的創作出現在世人眼前,另外一個則扮演了稱職的陪伴與支持的角色。在這樣的對照中,一般是將橫光比為芥川、川端比為菊池,也就是說,橫光的創作成就要高于川端。
然而這樣一個光耀的創作者橫光利一,卻沒有活過五十歲,在一九四七年年底去世了。哀痛的川端康成發表了一篇悼文,在文章里明白宣告:“從此就是余生……”
余生,意味著已經失去了原本活著的理由,勉強茍存下去。讓川端產生如此強烈“余生”感受的,除了好友橫光突然去世之外,更普遍、更無可逃躲的因素,必然還有戰爭以及日本戰敗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