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紀事本末(全三冊)
- (清)高士奇撰
- 1129字
- 2023-11-01 18:18:12
左傳紀事本末凡例
一,《左氏》之書雖傳《春秋》,實兼綜列國之史。茲用宋袁樞《紀事本末》例,凡列國大事,各從其類,不以時序,而以國序。
一,首王室,尊周也。次魯,重宗國也,《春秋》之所托也。次齊、晉,崇霸統(tǒng)也。次宋、衛(wèi)、鄭三國,皆為與國,其事多,且《春秋》中之樞紐也。次楚,次吳、越,其國大,其事繁;后之者,黜其僭也。次秦,志其代周,且惡之也。陳、蔡、曹、許諸小國,散見于諸大國之中,微而略之也。晉、楚之爭霸,俱詳晉事中,晉為主,楚為客也。
一,是書凡《左氏傳》文,罕有所遺。或有一《傳》而關(guān)涉數(shù)事者,其文不得不重見,則隨其事之所主為文之詳略。
一,三代、秦、漢之書,經(jīng)史諸子,雜出繁多,其與《左氏》相表里者,皆博取而附載之,謂之“補逸”;其與《左氏》異同迥別者,并存其說,以備參伍,謂之“考異”;其有踳駁不倫,傳聞失實者,為厘辨之,謂之“辨誤”;其有證據(jù)明白,可為典要者,別而志之,謂之“考證”;參以管見,聊附臆說,謂之“發(fā)明”云。
其一,《左氏傳》這部書盡管是解釋《春秋經(jīng)》的,實際上是同時綜合各諸侯國的史書。這里采用南宋袁樞《通鑒紀事本末》的體例,所有各諸侯國的重大事情,各自依從它們的類別,不按照時間排序,而是按照諸侯國排序。
其一,首先是周王室,這是為了尊奉周天子。接下來是魯國,這是為了重視與周天子同姓的諸侯國,是《春秋經(jīng)》所寄托的用意。接下來是齊國、晉國,這是為了尊崇稱霸一方的諸侯國。接下來是宋、衛(wèi)、鄭三個諸侯國,都是與周天子結(jié)成同盟的諸侯國,它們的事情眾多,并且是《春秋》里面的關(guān)鍵諸侯國。接下來是楚國,緊接著是吳國、越國,它們的國家大,它們的事情多;把它們放在后面,是為了貶斥它們超越本分。接下來是秦國,是為了記載它取代周朝,并且憎恨它。陳、蔡、曹、許各小諸侯國,零星地出現(xiàn)在各大諸侯國之中,將它們稍微提及并簡略加以敘述。晉、楚爭當霸主,都詳細記載在晉國事情里,是把晉國作為主要的,把楚國作為次要的。
其一,這部書凡是《左氏傳》中的文字,很少有遺漏的地方。有時出現(xiàn)一種《傳》而牽涉幾件事的情況,這些文字不得不重復(fù)出現(xiàn),就根據(jù)這件事情的主要一方,進行文字詳細或簡略的加工。
其一,夏商周三代、秦朝、漢朝的書籍,經(jīng)、史、諸子紛雜出現(xiàn),數(shù)量眾多。這些書中與《左氏傳》相互補充的內(nèi)容,都將它們廣泛吸取并附帶記載,稱為“補逸”;這些書中與《左氏傳》異同差別很大的內(nèi)容,一并保存了它們的觀點,用來供比較驗證,稱之為“考異”;這些書中有錯謬雜亂不倫不類,轉(zhuǎn)述聽到不符事實的內(nèi)容,就將它們加以改正謬誤辨別清楚,稱之為“辨誤”;這些書中有證明事實的根據(jù)清楚,可以作為固定標準的內(nèi)容,就另外記載它們,稱之為“考證”;加入自己從管中窺物的見解,姑且附上個人見解,稱之為“發(f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