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O!再見,羞怯!
- (日)加藤諦三
- 4986字
- 2023-11-01 15:04:19
第1章 為什么會自我封閉
1 羞怯者的特征
無法表達自己的意愿
人在有自信的時候,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愿。
與羞怯的人相比,自信的人會用更直截了當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愿——面對討厭的東西,就說“不要”;想拜托別人幫忙,就說“拜托啦”;而羞怯的人因為缺乏自信,會掩飾自己的真實意愿,說話總是拐彎抹角的,會使用間接的表達方式和很多理由,所以對方常常搞不清他們想說什么。
因為無法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自然也無法與他人良好地交流。“沒有啦,我倒是無所謂……”或是“你覺得可以就好”或是“我也不是特別想去”等,總之,他們不會明確說出自己的想法。
給某個羞怯的日本人做導游的美國人,在做向導的過程中會忍不住說“請饒了我吧”。一問緣由,原來是完全搞不清楚對方到底是不是想去某個景點。
羞怯的人很怕給別人添麻煩,怕被認為是厚臉皮的人,怕被人討厭。懷著這種不安的情緒,他們無法明確說出“想要這樣做”之類的話。
想要進行有效的溝通,除了要有自信,也要清楚自己和對方的關系——自己現在是在與家人對話,與戀人對話,與昨天剛認識的人對話,與今天初次見面的生意伙伴對話,與長輩對話,還是與幫助過自己的人對話,一定要清楚與對方的關系。
羞怯的人難以把握社交的距離。更糟糕的是,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過強,一心只想讓對方看到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反而表現得對對方毫不關心。這就無法進行良好的溝通了。
由于害怕被人討厭,會找些沒有必要的借口,常常令人搞不清楚他們想說什么。有時對方并沒有問,他們也會絮絮叨叨地說起來。
羞怯的人一直這樣勉強自己。覺得冷的時候,連“好冷”都說不出;想吃烏冬面時,連“想吃烏冬面哪”都說不出。他們無法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愿,無法讓對方了解,便只能被無視,這樣一來又會感到受傷。
羞怯的人也曾試圖溝通,但因為太想被人喜歡,就會勉強自己,結果卻無法實現有效的溝通。不滿的情緒就在心里積攢起來。
比如,學校里有位老師,明明生病發著燒,卻硬撐著給大家上課。這時候,如果教室里有人竊竊私語,這位老師就會覺得學生很討厭。“我發著燒還在給你們上課呢,給我安靜點!”其實這樣說出來就好了,但羞怯的人做不到。
又比如,與喜歡的人約好了見面,想要體現自己的誠意,在約定的時間之前到達,于是早早地就去了。而對方只是按時赴約,并沒有感受到自己早早到達的誠意,羞怯的人就會覺得受傷。
羞怯的人面對這個人勉強自己,面對那個人也勉強自己,卻得不到想要的回應。這樣的事情日積月累,就變成了敵意。換句話說,他們并不是生來便具有攻擊性的。

說出自己的意見,并不是要強加于他人,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向別人說明,把該說的事情說出來而已。說出目中無人的話才是任性妄為。
所以,羞怯的人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就算覺得丟臉也沒關系,請大膽說出來吧!世界也會由此變得廣闊起來。
想委婉地提醒對方自己的犧牲
與他人交流,一定要讓對方明白自己的心意。如果對方了解自己,即使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人際關系也不會變得奇怪。
例如,自己明明帶了三明治,但是對方問“要不要吃飯團”,便說著“謝謝”去吃飯團了,對方說“很好吃吧”,自己也會跟著說“好吃”。又例如,“我是價值50元的精品蘋果”,明明這樣就可以說出自己的價值,卻要說“40元是不是有點便宜呀”。
羞怯的人總是這樣吞吞吐吐,做著無用的努力。他們想要被認可,耗費了不少精力,卻都是徒勞。
比如,他們想讓別人了解自己做出的犧牲。就像蘋果田里的蘋果說:“今年有好多場臺風,總算挺到現在,真是費了不少力氣……”而多年后,他們發現或者認為,周圍的人并不理解自己。“大家到現在也不理解我。”出于這樣的想法,他們開始強調自己的犧牲。
盡管羞怯的人也會照顧別人的感受,卻不受歡迎,常會給人冷漠的印象。就好像作為蘋果的他們,曾經在梨園里待過,周圍的人并不欣賞蘋果。長大成人后,即使在蘋果園里,他們仍然會像在梨園里時那樣說話。其實,蘋果園里的每個人都是知道蘋果的價值的。“如果你吃了這個蘋果我會很開心的”,明明這樣說就好,出口卻成了“你不怎么吃蘋果之類的吧”。羞怯的人并沒有和當下身邊的人真正建立聯系,他們的內心仍停留在過去——被不認可自己的人包圍。雖然在他們身邊的已經不再是過去的那些人了,現在身邊的人會認可真實的自己,可是他們并不知道這一點。
就像明明身在蘋果園里,卻以為自己是在梨園里。起初,被人說“你是一個爛蘋果”,之后也總會聽到這樣的話,因此他們并不知道這世上也會有人認為“你是一個很棒的蘋果”。
羞怯的人越是宣揚自己的價值,越是令人討厭。如果不把精力浪費在沒用的地方,或許可以做出很厲害的事情。
不清楚人際關系中的“邊界”
羞怯的人建立和秉持的人生觀,往往源自強勢專制的父母。因此他們畏懼他人,幾乎是理所當然。
神經衰弱的人以及羞怯的人,從小就不曾體會過“親近”,從未感受過與父母之間的親密無間。只有明白什么是親密無間,才能形成人際關系中的“邊界”概念。比如,“有些事情只有父母才能做,換作其他人就不行”之類的規則,是邊界感形成的基礎。但是,由于他們小時候沒有與父母那樣親密地相處過,就會缺乏“邊界”的概念,甚至會希望初次見面的人可以像父母一樣親密地對待自己。
有句話說:“欺凌是從家庭開始的。”羞怯這種性格的形成,也源自家庭。
有“女性恐懼癥”的人會同路過的女性搭訕,這恰恰是因為他們害怕女人,也無法把握人際關系中的邊界,只是循著自己內心的沖動行事。而這個沖動的核心,正是孩提時期的愿望。他把自己兒時的愿望強加在了陌生人身上。
美國社會學教授布萊恩·吉爾馬丁(Brian G. Gilmartin)在其著作中提到,羞怯的人往往會急切地表現出自己的欲望而使女性感到異樣。他們并不清楚現階段二人之間是怎樣的關系。在確定關系之前,他們在心里已經走得很遠了。
一般人會想“這種情況的話,應該這樣做比較好”來拉近兩人間的距離;而羞怯的人只接觸過長久而牢固的關系,不理解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之分,不懂初次見面時要說適合與初次見面的人說的話才行,因此無法自然地與人開始交往。
“怎樣才能追到那個女生呢?”
羞怯的人是無法愉快地去琢磨這種問題的。
“下次會在會議上碰見,穿件稍微搶眼點兒的西裝吧。可以坐在她斜前方,微笑著和她打個招呼。如果她對自己感興趣了,就先裝作不知道好了。對方一定會有點兒慌張,這時再忽冷忽熱一下,看情況約她出來。”
羞怯的人可無法享受思考這些事情的樂趣。

“那個女人第一次見面時為什么那樣對我笑呢?她一定是對我有意思。下次見她時要注意整理一下西裝領子和坐姿。然后想想怎么把她追到手,花時間去實行。”
這種事,羞怯的人是萬萬不會去做的。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怎么與人打交道,沒有這樣的能力,也缺乏主動推進的積極性。如果喜歡的女性沒有立刻給予積極的反饋,那么主動提出邀約的機會,他們就會放棄。而一旦他們真正開口邀約,就會讓人覺得十分突兀。
難以把握人和人之間的邊界,也是當下年輕人的困擾:“不知道要怎么交流比較好。”不必考慮距離感這種問題的時候,就是上網了,所以人們會覺得在網上交流很輕松。
有一位社交專家曾在電視節目上說過:“如果是面對面時不能說的話,也不要通過郵件之類的方式說。”
話雖如此,但現實中通過網絡交友的那群人,往往在面對面時也會說出不合時宜的話。
沒有可以安心地敞開心扉的對象
羞怯的人一旦被問“為什么”就會感到不安。但人們有時并不是一定想知道為什么才問的。
人為什么會感到不愉快呢?那是因為感覺上出現了“偏差”。人們問“為什么”時,往往只是想把這種“偏差”的空隙填上而已。對話就是這樣的。反過來,羞怯的人被告知“不行”時,卻問不出“為什么不行呢”。
建立信任的第一步,就是問出來。“那本棒球的書借我一下。”“不行。”“為什么不行啊?”這是很正常的對話。羞怯的人卻問不出口。其實,問出來會輕松很多。
情感的表達,要建立在對對方信賴的基礎上。如果無法信賴對方,就無法敞開心扉。所謂敞開心扉,是在交流中,將自己的真心暴露在別人面前。所謂信賴,是知道對方即使了解了真實的自己,也不會拋棄自己的安全感;是即使暴露了自己,也不會受到傷害的安全感。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正是建立在這樣一種安全感上的。這并不是自己一個人就能做到的事情,因此羞怯的人無法與他人好好地交流。
人前不能邋邋遢遢的,否則會讓人感到不愉快。這是社交禮儀。但是,偶爾在親近的人面前不修邊幅是沒關系的。和親近的人在一起可以無話不談。人身上具有的一些反社會的或者并不社會化的東西,可以通過這種親密的交流得到消化。
然而,羞怯的人并不認為面前的人可以接受像傻瓜一樣的自己。即使與社會的期望不一致,自己也可以被人接納,這樣的安全感與自信息息相關。只有當真正的自己被接納時,人們才會表現出真實的自己,個性也才會體現出來。“說這種話會被嘲笑的。”如果有這樣的恐懼和不安,就算是健談的人也會變得沉默寡言。
羞怯的人需要有真實的自己被接納的經歷。一般人,即使冒一點風險,也愿意展現自己;而羞怯的人會徹底規避這種風險。

例如,有一個羞怯的人去朋友家做客。他問:“可以在這兒待到幾點?”朋友說:“3點吧。”他其實很想待到4點,卻說不出“4點不行嗎?”這樣的話。如果對方說“啊,時間差不多了”,他就會立刻起身告辭。“4點不行嗎?”“不行呢。”“哦,好吧。”明明就是這種簡單的對話,他卻做不到。
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即使被討厭也沒關系,這就是人,這就是人的尊嚴。
說“好像”時,是在尋求愛
一位女士覺得面前男士的包很帥氣,于是問:“之前見面時好像沒見過這個包,是第一次背出來嗎?”
這位羞怯的男士是這樣回答的:“好像是吧。”
“是Bally(品牌名)的包?”
“好像是吧。”
“怎么可能連自己的包都不知道,這個人真討厭。”她心里想。
這位女士不相信,一個人會對自己拿著的包一無所知。但事實上,的確存在這樣的男性。有的人對包毫無興趣,有的人則是裝作漠不關心。上文這位女士顯然認為這位男士是在裝作不感興趣。這里就產生了認知上的“偏差”,導致彼此之間有了誤會,覺得對方是個討厭的家伙。
有的人即使確定自己是第一次背出來,也不會說“是第一次背”,而是會說“好像是吧”。“好像是吧”就是羞怯、靦腆的男性會做出的回答。他們這樣說其實是在尋求愛。“好像”“也許”里邊隱含的,是希望得到對方的關心、希望被在意的一種情感。但是,這樣的反應常常會讓稱贊的人感到失落。
“還是算了吧。”對方會在心里說。對話也就到此結束,仿佛陷入一潭死水。
羞怯的人在小時候從未得到過直接的夸獎。他們身邊的人也從來不會坦率地說出“你很棒”。在設法讓別人更加理解自己這件事上,他們也缺乏努力。而上述對話中的“好像是吧”其實是需要補充說明的。
“這個包很帥氣呀。”
“啊,看起來不錯嗎?這大概是5年前買的呢。”或者“真的嗎?已經有些舊了呢。”都可以作為回答。如果不太明白對方的意圖,也可以問“啊,什么意思”。
有了這樣的補充說明,誤會就會解開。如果對方還是不能理解,這位男士也意識到自己剛才說的話不符合常識,可以再加上一句“這是之前買的”。
但是問題在于,雙方認定的常識往往并不相同。上文中的女士認為“人不可能對自己的隨身物品一無所知”,但男士并未對此做出任何補充說明。這就容易使關系變得越來越糟糕。
即使一方只是坦率地做出反應,有時也會令對方感到別扭。畢竟每個人的價值觀、生活習慣是存在差異的。喜歡名牌的人與不在意品牌的人對話,難免會產生誤解。比如上文的男士,嘴上說著“好像是Bally的吧”,但在他眼里,包只是包而已。要不就會說“啊對,是Bally的”。如果是相親,估計就到此為止了吧。
人與人不可能擁有相同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這就更使羞怯的人覺得溝通是件困難的事。
羞怯的人往往難以忍受沉默,跟別人在一起時總想說點兒什么。但他們即使與戀人見面時,也不知道該說些什么或是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每次約會必須有明確的路線,每次見面時都提前制定詳盡的日程,這樣才能安心。這就是羞怯的人能做出的最大努力了。如果約會不順利,他們就對對方產生不滿,覺得自己明明已經那么努力了。
其實,羞怯的人搞錯了努力的方向,他們應該做的不是制定行程,而是去好好傾聽和理解對方。我們結識他人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有的人是在工作中認識的,有的人有相同的愛好,有的人是打工時認識的。但是,羞怯的人總是自我封閉,比如工作結束了,就不會再聯系曾一起工作過的人。但如果能夠向別人敞開心扉、坦誠相對,即使不再有工作上的接觸,也不會與那些人徹底失去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