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激活:激發個體、團隊和組織價值的底層邏輯和解決方案
- (美)丹·斯柯伯爾
- 2632字
- 2023-11-06 19:08:04
高科技成癮使人更孤獨,工作更低效
高科技成癮正與日俱增。這一點在伴隨著科技成長起來的年輕員工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他們更有可能是早期科技設備使用者。他們樂意使用這些設備來獲得即時的滿足感,減輕壓力,贏得別人對自己的認可。但是,高科技的使用有著更加黑暗的一面。谷歌公司(Google)前產品經理特里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在一段60分鐘的節目中承認,高科技設備是有意設計的,目的是使人們對它們上癮。我們每次拿起手機,就好比在拉動一根控制桿,希望贏得一份激動人心的獎勵,這和老虎機很像。
盡管人們很容易認為“高科技成癮”只是哈里斯的一種比喻,但這實際上是非常真實的情形。每次我們收到短信或者更新社交平臺“狀態”時,我們大腦中的快樂系統(pleasure system)便會受到刺激,并分泌多巴胺。
智能手機問世前,人們平均每天花在電腦和其他電子設備上的時間為18分鐘。如今,我們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異常驚人,多達5小時,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平均觸摸手機2 600次。大約一半的美國人都對移動設備沉迷至極,他們寧肯摔斷骨頭也不愿把手機摔壞。
高科技成癮不僅會誘導我們將大把的錢投入到設備制造商和高科技公司的口袋里,還會對我們的思維“重新編程”,重新塑造我們的行為、感覺和想法。這也干擾了我們的人際關系。作家兼思想領袖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在評價年輕人面臨的重重壓力時說:“他們不會向朋友傾訴,而是求助于高科技設備和社交媒體,暫時緩解壓力。”這種應對機制使我們在生活中感到沮喪、孤獨,在工作時缺乏效率。
未來職場公司(Future Workplace)與任仕達集團(Randstad)合作開展的兩項全球研究發現,年輕員工想要的東西其實與他們的實際行為沒有多大關系。
在其中一項面向10多個國家中年齡為22~34歲的6 000名員工的民意調查中,大多數受訪者告訴研究人員,他們更喜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非利用高科技設備進行的交流。盡管如此,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在臉書(Facebook)上消耗了近30%的個人時間和工作時間,他們沒有選擇進行面對面的交談和打電話溝通,而是選擇了短信、即時通信和社交網絡。我的許多同事甚至會因為有人打電話并留下語音留言而感到沮喪,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干擾。
職場的孤獨感正在蔓延。當我們依靠高科技設備和他人聯系時,人際關系就會變得更弱。用短信代替人與人的互動,使我們感到孤單和不愉快。這將誘發一種名為“孤立”的流行病,促使越來越少的人承認自己有親密朋友。事實上,有一半的美國人在公共生活中都感到孤獨。美國公共衛生局局長維韋克·穆爾蒂(Vivek Murthy)博士告訴我:“孤獨和脆弱的社會關系會縮短人的壽命,與每天抽15支煙會縮短的壽命相差無幾,跟肥胖癥比起來更易縮短人的壽命。”
要在工作中產生成就感,忠于自己的團隊并且感到快樂,我們需要與身邊的人建立更深厚的關系。喬治·瓦利恩特(George Vaillant)在哈佛大學一項著名的“格蘭特研究”(2)(The Grant Study)中對268名哈佛大學的本科生進行了75年的跟蹤調查,收集了他們在不同生活時期的多方面數據。他發現,生活滿意度的最佳預測指標不是金錢或事業上的成功,而是一段牢不可破的人際關系。
一些研究人員在研究了部分被孤立員工的孤獨感與他們對團隊的奉獻之間的關系后一致認為,在工作中擁有朋友和團隊友誼,將對工作績效、員工的忠誠度和整體健康狀況等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在沃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 of Business),西格爾·巴薩德(Sigal Barsade)采訪了672名員工和他們的114名主管,結果發現,員工越孤獨,他們在任務的完成度、團隊作用和人際關系上的表現就越差。在另一項研究中,約翰·P.梅耶(John P. Meyer)和娜塔莉·J.艾倫(Natalie J. Allen)發現,員工人際關系的質量對他們如何看待公司,以及怎樣與公司建立聯系有著重大影響。孤獨的員工更有可能在工作中感到缺乏歸屬感,對公司的奉獻精神也更弱。
蓋洛普公司采訪了500多萬人,發現只有30%的人在工作中有好朋友;而這些在職場中擁有親密朋友的人,有7倍的可能性更積極地投入工作。在另一項單獨的研究中,維珍脈搏公司(Virgin Pulse)和未來職場公司對20個國家的2 000多名員工進行了調查,發現7%的員工在工作中沒有朋友,超過半數的員工只有5個或更少的朋友。朋友最少的人“經常”或“總是”感到孤獨,不會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在工作中擁有朋友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尤其重要,我們總把自己的團隊看成是工作中的家人,把老板看成是工作中的父母。沒有人會愿意為了另一家公司的一群陌生人而離開自己的家人,并且也沒有人愿意因為自己碌碌無為而讓家人失望。
職場越是與外界隔絕,越會使得員工愿意尋求更多的親密關系,更具同理心,也更希望和他人建立深厚友誼。在對來自10個國家超過2.5萬名員工進行調查后,我們發現,依靠協作工具進行遠程工作的員工,更有可能拿起電話來核實他們在電子郵件中表述的語氣,并且更愿意與同事交朋友。我曾先后在波士頓和紐約工作過好幾年,但都是在家里工作。我性格內向,但我可以理解人們對這種歸屬感的需求,而且我也不是唯一一個有此感觸的人。
即使紐約市擁有860多萬人口,有無數家餐館、酒吧、博物館,也經常舉辦音樂會、體育賽事,以及其他城市都會舉辦的活動,但在這里生活仍容易讓人感到孤獨。這個問題影響著全世界的城市和國家,并可能帶來毀滅性的后果。預計到2060年,日本的人口數量將從如今的1.27億下降到8 700萬,其原因是結婚率降低,這又是人們沒有足夠的人際接觸,而是依靠高科技進行“社交”的一個例子。
在法國,盡管員工平均每周工作時間少于40小時,而且可以享受每年5周的帶薪假期,但政府制定了一項“離線權利”法(“Right to Disconnect”Law),允許員工在工作日結束后關閉他們的高科技設備。英國前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在發現英國有900多萬人總是或經常感到孤獨后,任命了一位“孤獨部長”(minister for loneliness)來專門解決這個問題。
職場隔絕、過度使用高技術并成癮的結合,導致了“體驗復興”(experience renaissance),即人們有意識地想辦法與他人共度時光、一同做事。哈里斯民意調查公司(Harris Group)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72%的年輕員工寧愿把更多的錢花在體驗上,也不愿花在物質上。在節假日期間的野餐露營、瑜伽靜修、團體旅行和聚餐等場合,人們將體驗作為一種與他人建立聯系的方式,這正是他們渴望并缺少的。
盡管有了這種“體驗復興”,但普通美國人依然每天只用短短30分鐘和他人面對面溝通,相比之下,他們每天要看3小時的電視。這種現象,不但影響著人們的工作狀態,也影響了人們的生存。猶他州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朱莉安妮·霍爾特-倫斯泰德(Julianne Holt-Lunstad)在翻閱了涉及308 849名參與者的148項調查報告后發現,健康長壽最好的預測指標是社會融合(social integration)程度,或者說,我們每天和他人交流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