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真知府糊涂判案,假皇子行詐伏誅
- 北宋包公演義
- 冷雪散人
- 3326字
- 2024-05-19 19:36:29
卻說艾虎、歐陽春等涉及的一樁重案,當依法處置結束,轉眼已至辭舊迎新之佳節?!皇侨松房部溃嗌偾G棘無從預知,雖然毋須悲觀中蹉跎,不過于此時刻思想起來難免更覺心酸。倒是包皖,一晃已經三四歲,知曉了一些兒個人利益,趁著當口,尊長們無可奈何,自是隨他討得好處,增添了幾分年節的愉悅氣氛,今不必細說。
再則,年節過后,于皇佑二年新春,適值包拯侄孫包華年成婚之期。——說及此事,華年與城南麻氏女舊歲已有議親,只因其父包勉之故,使婚期推后三載,不想年前又遇叔包繶病卒,故而拖延至今時。這不歲末,鑒于包拯、董氏攜家人至南城,見難得一聚,經嫂娘提議,才與媳婦吳氏請媒人往麻宅商榷,議定此新春吉日。
至于婚慶之事,也就是邀聚親朋好友,東鄰西舍熱鬧得幾日;加之不少熱情之鄉紳,于南城之官吏獲悉,特地登門慶賀一番。對此,還聞鄰里長者嘆言,盡管其父包勉在外為官時不正,已故去數載,可畢竟大戶人家,此回婚慶,比及往年并不失氣派之語,今亦無意詳述了。
待到華年與麻氏女婚禮畢,總算于上元節后,包拯、董氏方攜了家人,領同艾虎、歐陽春辭別過嫂娘崔氏,侄媳吳氏諸親人,乘船駛離南城,將返東京而去。于是船只順汝水入鄱陽湖,走長江東下,轉運河北上,再溯汴河西行,一路上走走歇歇,又無甚意外之遇,就包拯、艾虎等而言,的確故道重游而已,今更懶得贅言了。
只說當包拯一行到達東京地境,時下已見春深,放眼是泮柳濃翠、鶯雀格磔,春意盎然,甚是愜意之時節。豈料那日,于汴河岸雍丘館驛,卻詫異的聽得幾位聚飲之友諞傳道:“據傳今圣上有皇子流落民間,現已進京認父矣。”——僅此只言片語,沒頭沒尾,亦不知其中底細耳。
然不二日,包拯一行抵得京城,登岸乘轎過于街市,感覺城內更見風言風語。好些老弱婦孺,或閑來無事的長者、青年于街談巷議,皆在哄傳圣上有皇子流落民間之事。有說那皇子名冷清,其母王氏當年本是得寵宮人,如今乃依母訓前來認父的;有說冷清現已被開封府逮捕治罪,其是瘋人賊膽,妖言惑眾的;有說冷清畢竟有龍鳳繡抱肚為證,恐其言非虛,不然開封錢知府何故未敢嚴懲,只是發配汝州編管的,似乎眾說紛紜,無一結論。
當包拯、艾虎與家人回至寓所,就街市所聞,一時本無心評論之。未久,卻得親家崔碏夫妻,或因數月未有相見,惦記女兒鶯鶯與外孫包文輔,趕忙過來問候;加之鶯鶯姑表兄阮稹攜妻呂叢,又呂叢之兄——已故太尉呂夷簡三子,吏部南曹呂公著,字晦叔,幾人正巧做客崔宅,本來都是葭莩、瓜葛之親,亦一道登門拜會。于是鶯鶯懷抱文輔見面親人后,諸女眷隨董氏、鶯鶯、歐陽春邀往內室說話,包拯則吩咐家人煮茶款待,與艾虎陪崔碏、呂公著、阮稹幾人就客間落坐閑談,從而提起街市所議之冷清事,難得有阮稹較為關注,經呂公著游說,方獲知一些詳細。
原來,于今歲初,有一名喚冷清之青年,前來京城自說自話,到處張揚,說他是多年流落民間之皇子。此事引得鬧市聚觀,傳得滿城風云。
據言冷清母王氏原本宮人,當年曾獲圣上寵幸,后因禁中失火而出外,逃出之時已身懷有娠。然失散宮外無以為生,于是嫁一郎中,洪州分寧人冷緒為妻,生下一子取名冷清。如今他成年依母訓進京認父,有圣上昔日賜予母之龍鳳繡抱肚為驗。意為他乃龍種帝子,當今圣上之血脈。
因傳言鬧得沸沸揚揚,現任開封知府錢明逸不能不勘問此事,即下令將冷清拘捕,查證虛實。誰知冷清踏入公堂,毫無懼色,反而視錢知府喝叱道:“明逸安得不起?”
這錢知府見他氣勢迫人,深感震驚,自是不拘于公堂繩墨了,命冷清站立回話。然冷清仍舊街市之言陳情道:“母親本是當年獲天子寵幸之宮人,后因禁中失火而出外,逃出之時已身懷有娠……”那一套說辭。還做出一副皇子派頭,侃侃諤諤,臨危不亂。因此錢知府滿腹疑惑,拿捏不定,只好將冷清暫且收押,上奏圣上裁處。
哪知圣上態度是模棱兩端,又將公案推還開封府詳審決斷。好在冷清被收押數日,于錢知府進退維谷之際,卻顯露出失常形跡,言語顛三倒四,行事荒唐怪異。鑒于此,錢知府遂判以瘋人無狀,擾亂視聽,將冷清發配汝州編管?!徊贿^民眾好奇心重,街市一時間仍舊議論不息罷了。
對此,在坐者默默頷首相應,不加言論。轉而使崔碏感喟圣上現已年過四旬,諸嬪妃先后生育三子均是早早薨夭。而先是景佑二年,有將之堂兄,今官拜汝南郡王、同平章事、判大宗正司趙允讓第十三子,賜名趙宗實,自幼嘗接入皇宮中撫養,但始終未肯立儲。
進而,引呂公著揣測,大概冷清量圣上望子若渴,倘又狂人策畫教唆,故膽大逆亂,企圖非分之想。在坐者聽過,則“嗯、嗯”頷首一番?!陨蟽H為泛泛一說,亦無意妄議。稍晚,大家相辭而去,遂置之度外矣。
再說包拯回轉京城后,漸漸已經夏月初,適朝廷遷包拯為天章閣待制,委以知諫院。未久,有開封府推官韓絳,向朝廷上奏曰:
“臣伏見府尹錢明逸將冷清留外汝州,使之乃敢詐諼惑眾,非朝野所宜。當追責窮治,誅棄都市,以儆效尤,云云?!?
然圣上就冷清一事終不能自審真假,改而將公案交付朝議。于朝議上,有多位大臣奏請,當發配冷清至江南編管,可遠離京師,減少影響。被翰林學士趙概,于歲初返京復為御史中丞,他果斷上言道:
“清言不妄不當流,若詐不當不誅!當派人查察,以警詐邪之風,伏望圣裁。”
聞趙卿之言甚是在理,因此,圣上詔令知諫院包拯,御史中丞趙概,開封府推官韓絳諸臣重審冷清一事。命嚴肅查處,以敬國法。
——言及開封府推官韓絳,字子華,乃參知政事韓億三子,原籍真定府靈壽人,后遷居京東雍丘縣。韓絳于慶歷二年取進士及第,擢太子中允,通判陳州。不料赴任二載,父卒,遂辭紱守喪。至慶歷七年,復出為開封府推官。
就冷清一案,經包拯、趙概、韓絳諸人多番審訊,冷清終于敗露實情,又經奔走探訪,歷時數月方查明真相。原來冷清生母王氏確實曾執役宮禁,后因禁中失火出逃,嫁洪州分寧籍民人冷緒,越年生育一女,才育冷清,故冷清與皇家毫無骨血之親。然冷清長成已后,雖姿容俊邁,舉止自若,異于常人,可惜教養不良,心性惡劣。其原本為藥鋪雜役,聽聞圣上多年未有子嗣,竟倚仗生母之龍鳳繡抱肚,于鄉野自稱皇子,行詐江南、荊湖二路州縣。
前歲中,冷清流浪至潭州,遇退役除籍軍人高繼安聽取其故事,獲全力資助,置辦行裝合謀赴京。然高繼安實知曉冷清絕非皇子,卻當做奇貨可居,一路妖言惑眾,行詐入京,營謀社稷。至冷清被開封知府錢明逸拘捕審訊,高繼安又指使其裝瘋賣傻,逃脫罪責?!缃袷撬涫?,確鑿無疑。故此,包拯有陳請即將冷清、高繼安斬首示眾,遂上疏《論妖人冷清等事》曰:
“臣奉敕差,與趙概等錄問冷清公事,臣尋往軍巡院將公案看詳。據冷清款招,伏前后狂言非一,原其情狀,法所無赦,致之極典,固在不疑。兼詳放停軍人高繼安,款先因罪犯配鼎州,尋卻入京,托病放免;而妄談幻術,交結權貴,所至之處,多以禱祠為名扇惑州縣。頃年,于潭州即將帶冷清隨行,沿路累造妖言,知而故縱,不以告官。及冷清事發,則教令詐作心風,果得免罪。尋又教以狂悖之語,所不忍聞,且都城之內,豈可令此輩輕慢憲法,惑亂大眾?若不速行顯戮,以戒未來,則啟奸邪之心為國生事,防微杜漸不可忽也,乞令盡法施行?!?
見多日過去,未下裁斷,度量圣上猶豫不決。以是包拯再次上疏,陳說利害曰:
“臣近以開封府勘到冷清、高繼安等,乞早行顯戮,免惑中外。況狂偽之狀灼然明白,決無可疑。天地所不容,人神所共棄,豈宜引用常法,遷延不斷?此而可忍孰不可恕,兼風霾暴作,日色無光,上下蒙蔽之象。故天示此變,所以警悟人君,如是之至也。伏愿陛下察變異之來顧宗社之重,特出宸斷,速令誅夷,免奸邪之類別起釁端,寢成大患?!?
終于,圣上以庶人冷清,放停軍人高繼安同為逆亂,為謀社稷,欺君罔上,為常赦所不愿,旨令將二徒誅黜于京城死市。又僧人谷全,號全大道者,會冷、高二徒于廬山,輕信妖言,厚資二徒使往京城,助桀為惡,亦罪不可恕,黥配郴州。至此,一樁鬧得滿城轟動之公案方才了結。
——然開封知府錢明逸,字子飛,乃吳越忠懿王錢俶之孫。于去歲初,繼張堯佐遷官,以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因冷清一案出,今夏初朝廷以錢明逸坐尹京無威望,又獄吏搒婦人鄼氏墮足死,罷為龍圖閣學士,貶知蔡州。同時,有參與冷清一案之開封府判官張式,字景則,建州浦城人,被貶知岳州。再者,開封府推官李舜元,字公甫,隨州唐城人,被降為壽州通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