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印度波斯文明文獻萃編
- 周啟迪 沃淑萍編譯
- 2150字
- 2024-01-04 11:02:52
(三)晚期吠陀時代
晚期吠陀時代(公元前900—前600年)是雅利安人的國家的形成時代、瓦爾那制度的形成時代、婆羅門教的形成時代。
這時,雅利安人開始從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遷徙,進到了恒河的中下游地區。其遷徙路線是沿著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向東。
這時,印度進入了鐵器時代。隨著鐵制工具的出現,南亞次大陸的耕地面積迅速擴大,原先無人居住的森林地區和沼澤地區皆被大量開墾。農業在經濟中已居主要地位。耕地使用重犁,往往用好幾頭牛牽引。播種也按不同的季節分期進行。農作物除麥、豆類外,又增添了水稻和棉花等品種。
雅利安人的主要經濟已經從畜牧業轉向了農業。當然,畜牧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時手工業也逐漸發展起來。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業貿易也發展起來。城市出現了,據佛經的資料,最早的城市有瞻波城、迦尸城、波羅奈城,其次是王舍城等。城市是行政中心,也是商業貿易的中心。由于當時戰爭很多,所以,這些城市都應當建有圍墻。
手工業已較以前有了發展,如采礦,冶金,紡織,陶器、竹木器制作等,出現了許多專門從事某一行業的工匠,如鐵工、木工、織工、金工、陶工、石工等。據希臘史料記載,波斯王大流士一世于公元前518年占領印度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后,每年向其居民勒索賦稅360塔蘭特(1塔蘭特等于26千克)金沙。若沒有相當規模的開采能力,就很難交出如此多的金沙。
這時,由于戰爭很多,再加上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階級分化日益嚴重,奴隸制發展起來。原來的達薩變成了奴隸,此外還有因為賭博而變成奴隸的,因為債務而變成奴隸的。階級和等級形成了,國家也由此而生。這時的國家應當都是小國寡民的,即國家不大,人口也不多。就政體而言,有共和國,也有君主國,可能還是君主國居多。因為,在晚后的列國時代,是君主國居多的。
這時作為等級制度的瓦爾那制度形成并定型了。瓦爾那的原意是顏色、品質。因為,雅利安人是白色人種,而被征服的被稱為達薩的是黑色人種;同時,雅利安人認為自己是高貴的,而被征服者是低賤的。這時有四個瓦爾那,即婆羅門瓦爾那、剎帝利瓦爾那、吠舍瓦爾那和首陀羅瓦爾那。其中,前三個是由于雅利安人的社會分工和經濟分化造成的,而第四個瓦爾那,即首陀羅瓦爾那是由原來的達薩瓦爾那轉變來的。
婆羅門教說,四個瓦爾那是因為眾神分割普魯沙的結果:普魯沙的口變成了婆羅門、普魯沙的手變成了剎帝利、普魯沙的腿變成為吠舍,普魯沙的腳變成了首陀羅。佛教認為,四個瓦爾那的形成與神沒有任何關系,而是社會分工的結果。佛教的說法雖然批判了婆羅門教的神創說,但它并沒有說明瓦爾那形成的根本原因。實際上,瓦爾那的形成在最初的時候可能有社會分工的因素,但最終卻是當時印度社會階級分化的結果。因為,各瓦爾那的不同是和他們的等級階級分化有關系的。
瓦爾那制度是古代印度的一種嚴格的等級制度。各瓦爾那的出身不同,社會地位不同,職業也不同。婆羅門是第一等級,其職業是充任祭司,從事祭祀活動,其生活來源是接受布施和贈禮;剎帝利是第二等級,其職責是進行統治,掌控國家的軍事、行政大權,懲罰罪犯,并進行戰爭,其生活來源是征收的賦稅和戰爭虜獲品;吠舍是第三等級,從事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商業,他們必須繳納賦稅;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他們的職業是為前三個等級服務,其中一些人是奴隸,但不是所有人都是奴隸。
在這四個等級之外還有一些人被稱為“旃荼羅”,即不可接觸者、賤民。
前三個等級的人是雅利安人,有宗教祭祀的權利,按婆羅門教的說法,他們死后可以再生為人,因此被稱為再生族;第四個等級的人不屬于雅利安人,沒有宗教祭祀的權利,死后不能再生為人,因此,被稱為一生族。
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說:“印度種姓族類群分,而婆羅門特為清貴,從其雅稱,傳以成俗,無云經界之別,總謂婆羅門國焉。”說明婆羅門在印度的影響之深之大。
瓦爾那制度作為一個等級制度在印度長期存在,嚴重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
列國時代是雅利安人的國家的形成時期,但沒有這個時期國家形成的具體的資料,不過,從稍后的列國時代的佛經的資料中,我們大致可以了解雅利安人國家形成時期的情況:隨著私有制的出現,產生了階級矛盾,為了解決這些矛盾,于是出現了代表有產階級利益的王,出現了法庭、官吏以及養活這些官吏的賦稅等。與此同時,還形成了古代印度特有的等級制度—瓦爾那制度。
這時形成的是小國寡民的國家,這和埃及、兩河流域最初形成的國家大都是一樣的。在印度的這些小國中,有共和國,因為,從佛經的資料我們看到,當時國家的王是推舉出來的,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就出生在一個共和國—釋迦國;但從列國時代的資料中我們知道,當時有許多國家是君主國,而且是以君主國居多。
晚期吠陀時期,還形成了婆羅門教。原來雅利安人的信仰是多神崇拜。而婆羅門教不僅保留了多神崇拜,還給諸神賦予了新的內容。如,原來的天神梵倫那成了司法之神,雷電之神成了國王、貴族的保護神。此外,還創造了新的神婆羅摩,即大梵天。這個大梵天被認為是宇宙的創造者和最高主宰,世界萬事萬物皆為其所創造,只有它是實在的,其他一切都是虛幻的。婆羅門教還把原始的萬物有靈論和靈魂轉移論加以改造,創造出了“業力輪回”的理論。婆羅門教的最高理想是“梵我一致”。婆羅門教認為,人的行動會產生后果,即造業,有了業,必有果報,有了果報就會產生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