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八正就是八節之正氣,八節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這是從時間上來講的。那么神明是什么呢?我們在前面的篇章中已經讀到過,圣人是能夠通神明的(《生氣通天論》);陰陽是神明之府,神明為天地動靜變化的綱紀(《陰陽應象大論》);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從心而出(《靈蘭秘典論》);人體的色脈變化若能合于神明,就可以遠死而近生(《移精變氣論》)。而神明在這一篇是指診治疾病的超常的神奇能力。因此,這一篇是講怎樣按照八個節氣和怎樣發揮神明的作用來診斷疾病、治療疾病。

黃帝問曰:用針之服,必有法則焉,今何法何則?岐伯對曰:法天則地,合以天光。帝曰:愿卒聞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瀉,是謂臟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

【語譯】

黃帝問道:用針治療的技術,必然有一定的方法和準則,究竟是什么方法和準則呢?岐伯回答說:要效法于天地,并結合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黃帝說:希望聽你講解一下。岐伯說:凡是針刺的方法,必須候察日月星辰的運行、四時八正的氣候變化,熟練掌握后才能針刺。天氣溫暖、日光明亮的時候,人體血行潤滑流暢,而衛氣外浮在表,因此血容易瀉,氣容易行;天氣寒冷、日光蔭翳的時候,人體血行滯澀不暢,而衛氣內沉在里。月亮初生的時候,人體血氣開始流利,衛氣開始暢行;月亮圓滿的時候,人體血氣充實,肌肉堅實;月朔無光的時候,肌肉消減,經絡虛空,衛氣衰弱,形體獨存。所以要因循天時的變化來調理血氣。因此天氣寒冷時不要針刺,天氣溫暖時不要遲疑。月亮初生時不能用瀉法,月亮圓滿時不能用補法,月朔無光時不要治療。這就是所謂的因循天時的變化來調理血氣。根據天體運行的秩序、月亮盈虧盛虛的變化,觀察日影長短、確定時序,聚精會神地等待治療時機的到來。所以說:月亮初生時用瀉法,會使臟腑虛弱,叫作臟虛;月正圓時用補法,會使血氣盛實浮溢,導致絡脈血液留滯,叫作重實;月朔無光時針刺,會導致經脈血液逆亂,叫作亂經。這樣的治療會導致陰陽錯亂,正氣與邪淫不分,病邪深入留滯體內,體表陽氣虛衰,體內陰氣紊亂,淫邪就會乘亂而起。

【解讀】

該篇討論了如下問題:(1)用針的法則和道理;(2)星辰八正四時之所候;(3)如何效法古人治病;(4)用針補瀉;(5)形與神的概念。此外,還補充介紹了“虛邪”與“正邪”的概念,強調血氣是人之神明,因此要謹養氣血,而調養氣血必須知曉天地陰陽四時八正的規律,合于人形之盛衰而后為之。

“天人合一”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世界觀,其內涵則是人體與天地同源同構,因此用針的原理要契合天地運行的規律。天光,即日、月、星辰之光,是古代人民所能觀察到的天地自然中最宏大、最穩定的物候現象,因此被選作地面上各種物候現象的標桿。其中,太陽的物候以年為周期,月的物候以30天為周期,而星辰則代表了更廣闊的宇宙空間。古人通過觀察發現,有的星星可以確定方向,有的星星之間相對位置不變,但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移動,因此星空就像一塊復雜而精密的表,指示了時間。根據這三光,再結合地面上的各種物候現象,人們總結出了一套天文歷法,這是古代進入農業社會的一個重大標志,它標志著人類從采集的生產方式進步到對特定物種的栽培和收獲,人類開始學會掌握自己的命運。

既然天地物候都有它的周期和規律,根據天人合一的思想,人體的氣血運行也應該和天地的規律相應。天地之氣相交而形成四時、八正,萬事萬物也隨著這個次序而變化,因此調節氣血必須結合天時來進行。具體而言,一般情況下,天氣晴好的時候,人們的心情相對舒暢,氣血的運行也相對流暢,而惡劣的天氣會給人帶來煩躁、胸悶、氣短的感覺。現代的研究也發現,月亮的陰晴圓缺對人體的生理、心理甚至社會行為都有影響。春夏時節,人體的氣血向體表發散,因此皮膚潤澤;到了秋冬,氣血的總量并沒有大的變化,而是向內部收引了,所以皮膚相對干燥。因此,把握天時的規律才能知道人體氣血運行的大規律,再結合五色、脈象,才能知道哪些地方出了問題。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聞之矣,愿聞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驗于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于身,觀其立有驗也。觀于冥冥者,言形氣榮衛之不形于外,而工獨知之,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觀于冥冥焉。通于無窮者,可以傳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異也。然而不形見于外,故俱不能見也。視之無形,嘗之無味,故謂冥冥,若神仿佛。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

【語譯】

黃帝問道:星辰八正如何候察?岐伯說:候察星辰,可以用它們的位置來確定日月運行的規律。候察八正,即候察八節常氣的交替,可以預測虛邪賊風到來的時間。候察四時,可以劃分春夏秋冬正常氣候之所在,按照時序來調養身體,也可以避開八節的虛邪賊風,不受其侵犯。身體虛弱,再遭逢天地間虛邪賊風的侵襲,兩種情況相互感應,邪氣就會侵入筋骨,再深入就會傷害五臟。醫生只有順應氣候變化的規律,才能夠及時救治,病人才不會受到傷害。所以說:天時的宜忌不可以不知道。

黃帝道:講得好。效法星辰的道理,我已經知道了,希望聽你講一講怎樣效法古人。岐伯說:要效法古人,先要懂得《針經》。想用古人的知識來驗證現在的治療,先要知道太陽的寒溫、月亮的盈虛圓缺,來候察四時氣候的浮沉,再來調理病人的身體,就可以看到這種方法確實是有療效的。觀察于冥冥,是說形體氣血榮衛的變化雖然不顯露于外,而醫生卻能知曉。從太陽的寒溫、月亮的盈虛圓缺、四時氣候的浮沉,相互參伍綜合分析,再調理病人的身體,醫生通常可以早先預見疾病,雖然疾病還沒有明顯的癥狀表現在外,所以說觀察于冥冥。能夠通曉各種知識的人,他的經驗就可以流傳后世,這就是醫生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然而疾病沒有明顯的癥狀表現在外,所以一般人都不容易發現。看不到癥狀,嘗不到味道,所以叫作冥冥,好像神靈一般玄妙。虛邪,是八節正氣異常導致的病邪。正邪,是身體因勞累出汗,腠理開泄而遭逢虛風侵襲。正邪傷人輕微,所以一般人不知道病情,看不到到明顯的癥狀。醫術高明的醫生在疾病萌芽時期就給予救治,先診察三部九候的脈氣,在脈象都調和且沒有敗壞時就趕快救治,所以稱為上工。醫術不好的醫生在疾病成形時給予救治,甚至在脈象敗壞時才救治。在疾病成形時給予救治的醫生,是因為不知道三部九候脈象失調,因此導致病情惡化。想知道疾病發生的位置,就要從三部九候的脈象診察病變部位再及時治療,所以說掌握三部九候脈象的診法就像看守門戶一樣重要,雖然不知道病情,但已經見到病邪的形跡了。

【解讀】

上一節提到了“因天時而調血氣”,講的是順勢而為,順應自然氣血的走勢,治療便能夠立馬取得效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取效的前提是要知道《針經》。如果不懂得天地運行的規律,就可能出現“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的情況,從而加重病情,因此岐伯緊接著說“天忌不可不知也”。

可以說,“五臟應四時”(《金匱真言論》)是貫穿《黃帝內經》的主線之一,而農業文明所孕育的中華文化也是注重時間的。《周易·蒙卦·彖》中記載:“蒙亨,以亨行,時中也。”意思是說,把握時機,乘勢而行,就能得到亨通。老子也強調 “動善時”,要善于觀察,把握時機。因此,調氣血的另一個前提是醫生本人的氣血調勻穩定,用孫思邈的話說就是“安神定志”,如此才能把握種種精密和微妙,來判斷入手的部位和時機。

帝曰:余聞補瀉,未得其意。岐伯曰:瀉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針,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瀉必用方,其氣而行焉。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針也。故員與方,非針也。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語譯】

黃帝道:我聽聞針刺有補法和瀉法,但不懂得它的含義。岐伯說:瀉法必須掌握“方”,“方”就是正氣正當強盛,月亮正當圓滿,天氣正當溫暖,身心正當安定的時候。病人正當吸氣時進針,再等候病人正當吸氣時轉針,再等候病人正當呼氣時徐緩地拔出針,所以說針刺的瀉法必須用“方”,才能使正氣恢復正常運行。補法必須掌握“圓”,“圓”就是正氣運行暢通,行氣就會轉移正氣到病位,針刺必須刺中榮分,再在病人吸氣時拔針。所以說“圓”與“方”,并不是指針的形狀。因此調養神氣,必須知道形體的肥胖消瘦、榮衛血氣的盛衰。血氣是人神氣的物質基礎,不可以不謹慎調養。

【解讀】

在聽了岐伯的講述之后,黃帝又問了怎么采用補瀉的方法治療疾病。岐伯提出了“瀉必用方,補必用員(圓)”的法則,就是說在“方”時用瀉法,在“圓”時用補法。“方”就是方剛,在正氣方盛、月亮方圓、日光正暖、身心正安定的時候,要用瀉法,在病人正當吸氣時進針,正當呼氣時拔針;“補必用員(圓)”,“圓”就是正氣運行暢通、移動的時候,要用補法,在病人呼氣的時候進針,在病人吸氣的時候拔針。

總之,無論是按照八正診斷還是按照方圓補瀉,都離不開一個 “神”字。養生最重要的也是“養神”:“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榮衛氣血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榮衛氣血的功能體現。換句話說,形神合一——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健康!長壽老人各有各的養生秘密,有的說要堅持運動,有的說從來不運動;有的說不能抽煙,有的說天天抽煙喝酒——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神氣足,精神好。孫思邈說養生的第一大要領就是“吝神”——謹慎地使用你的精神。人的一生要有所作為,這常常是在有所不為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的,因此要學會取舍,專注重要的事情,什么都想要往往什么也得不到。那么,如何養神呢?最簡單的就是“閉目養神”。而實際上,我們整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在講怎么養神——不斷地提高修養,提高自己的境界,這是養神的根本。

帝曰:妙乎哉論也!合人形于陰陽四時,虛實之應,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數言形與神,何謂形?何謂神?愿卒聞之。岐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病,索之于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帝曰:何謂神?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語,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為之原,九針之論不必存也。

【語譯】

黃帝說:你講得非常精妙啊!把人的形體與陰陽四時相結合,人與陰陽虛實相互對應,多么神秘玄妙的理論。如果不是先生你,誰能夠通曉這些道理呢?然而先生多次說過形與神,究竟什么是形,什么是神?希望聽你講解一下。岐伯說:請讓我先講解形。形就是反映在外面的體征,包括用眼睛察覺到的表象,以及用嘴問出來的發病情況,用手觸摸到的經脈變化。如果不接觸病人的形體,就不能知道病人的病情,所以叫作形。黃帝問:什么是神?岐伯說:請讓我再講解神。神是非常微妙難測的東西,是耳朵聽不到的,它只能用明亮的眼睛和心一起才能察覺,只能心領神會獨自領悟,但不能用言語表達清楚。大家都在觀察一種東西,但只有自己能看見。剛才還很模糊的東西,突然清晰起來,好像風把云吹散了,撥云見日一樣,所以叫作神。診病時三部九候是基本原理,不必拘泥于九針的理論。

【解讀】

心領神會疾病的來龍去脈,要以“三部九候”為基礎。注意,這里的三部九候指的不僅是脈“術”,而且還包括候身之九野、別病之順逆、決人之死生的“道”。如果大家都能像上工那樣,挽救患者于疾病萌芽之機,那么九針的學問就不需要存在了。然而更多的情況是,等到疾病形成,正氣已經衰敗,人們才能發現感受了邪氣,醫生才能夠開始治療。這說明這個醫生只知道三部九候的脈術,而不能夠通曉天之至數合以人身的道理,因此也不能夠了解疾病的來龍去脈。

總之,本文先闡明四時八正與人體氣血盛衰、針刺補瀉的關系,最后講解了形與神的概念,所以叫《八正神明論》。開篇先論述了針刺的法則是要“法天則地,合以天光”,體現了天人相應的基本思想,接著指出,運用針刺的補法與瀉法必須掌握“方”“圓”之道。此外文中反復提及三部九候的應用,并在全文末尾強調“三部九候為之原,九針之論不必存也”,由此可見三部九候在診病過程中的重要性。治療疾病時,不但要注意外在的病形,更要通過三部九候分析疾病的本質。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舞阳县| 南乐县| 固镇县| 成都市| 廉江市| 达拉特旗| 武安市| 黄梅县| 固原市| 随州市| 社旗县| 和林格尔县| 腾冲县| 杭锦旗| 阿坝县| 四会市| 广灵县| 原阳县| 张家川| 荆州市| 龙南县| 铁力市| 精河县| 五大连池市| 利川市| 高邮市| 宁海县| 桑植县| 大冶市| 井研县| 咸阳市| 民勤县| 绵阳市| 阜新市| 中阳县| 白玉县| 汉源县| 昭苏县| 合江县| 泰宁县| 兰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