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其成全解黃帝內經·素問(中冊)
- 張其成
- 2171字
- 2023-12-19 11:50:45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本篇專門解釋足陽明胃經。上一篇《太陰陽明論》是論述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這一篇則是專門論述足陽明胃經的,黃帝圍繞足陽明胃經一連問了七個問題,岐伯一一做了回答。從他們君臣的問答中可以看出,黃帝提出的問題都涉及足陽明胃經熱邪亢盛所表現出來的病癥,岐伯為此分析了原因。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愿聞其故。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帝曰:善。其惡火何也?岐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帝曰:其惡人何也?岐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熱盛于身,故棄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語譯】
黃帝問道:足陽明胃經出現病變,會厭惡看見人和火,聽見木器響動的聲音就會感到驚恐,但聽聞鐘鼓的聲音卻不為所動。為什么聽聞木器響動的聲音就會感到驚恐呢?我希望了解其中的原因。岐伯回答說:足陽明經是胃的經脈,五行屬土,之所以聽聞木器響動的聲音就會感到驚恐,是因為土懼怕木的克制。黃帝說:講得好。那厭惡火是為何?岐伯說:足陽明胃經主全身的肌肉,其經脈氣血旺盛,邪氣侵犯就會發熱,發熱嚴重就會厭惡火。黃帝問:厭惡人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說:足陽明胃經氣厥逆就會導致氣喘和心中郁結煩悶,心中郁結煩悶就會厭惡看見人。黃帝道:足陽明胃經厥逆引發氣喘,有些病人發生氣喘會死亡,有些病人發生氣喘卻不會死亡,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說:足陽明胃經的經氣發生厥逆,如果連累五臟就會死亡,連累經脈就能生還。黃帝說:講得好。如果病情嚴重,還會導致病人丟棄衣服到處亂跑,登到高處唱歌,或者數日不飲食,翻越墻壁爬上屋頂。病人登上的地方,都不是他平素能夠登上去的,生病后反而能夠上去,這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人體四肢是全部陽氣的根本,陽氣亢盛就能充實四肢,四肢充實就能登高。黃帝問:病人丟棄衣服到處亂跑,這是為什么?岐伯說:身體發熱非常厲害,所以丟棄衣服到處亂跑。黃帝問:病人不避諱親人和陌生人,胡言亂語大肆叫罵,還隨便唱歌,這是為什么?岐伯說:陽氣亢盛就會使人胡言亂語,大肆叫罵,不避諱親人和陌生人,也不想吃飯,就會到處亂跑。
【解讀】
這里說的幾種怪病都是由足陽明胃經熱盛引起的,為什么這么說呢?
前面講過的《血氣形志》中提到,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的經脈,而且胃為陽土,所以邪氣一旦侵襲,就容易郁積化熱;一旦發病,就會熱盛并引發狂亂。足陽明胃經是三陽經之一,其實三條陽經之氣都是主管皮膚肌肉的,邪氣一旦侵犯三陽經就會郁積而化熱。當邪氣中傷人體后,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先中傷皮毛,然后損傷肌肉,最后深入經脈、臟腑,造成一系列相應的病變。
足陽明胃經又屬于多血多氣之經,比其他兩條陽經更容易受邪發熱,熱甚就會惡火,身體熱就會棄衣而走,四肢熱就會登高妄走,熱盛及胃就會厭惡飲食。胃氣上行與心相通,胃的熱氣上逆于肺就會喘咳,上逆于心就會感到驚恐并怕人,陽熱太盛還會導致心神昏亂的病變,病人因此“妄言罵詈不避親疏”,這些癥狀都與胃經的循行路線與病變性質有關。
關于足陽明胃經的循行路線,在《靈樞·經脈》中有詳細的論述:“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交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從下圖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有更直觀的認識。

足陽明胃經之圖
上一篇《太陰陽明論》是《素問》中第一篇關于脾胃兩脈的專論,本篇則是第一篇關于胃脈的專論。陽明脈本是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的統稱,但在本文中專指足陽明胃經。為何已經講述過脾胃經的情況,這里又單列一篇來敘述足陽明胃經呢?這顯然說明足陽明胃經在人體中的重要性。
我在講上一篇時引用了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話:“人以胃氣為本。”“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杲十分強調脾胃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認為脾胃為元氣之本,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動力來源。他說:“夫元氣、谷氣、榮氣、清氣、衛氣、生發諸陽上升之氣,此數者,皆飲食入胃上行,胃氣之異名,其實一也。”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元氣就是腎氣,來源于先天,所以說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后天之本。
可是在李杲看來,元氣也要依賴于后天水谷之氣的不斷補充才能保持充盛的狀態,以維持生命的健康。如果人體脾胃之氣充盛,化生有源,那么元氣隨之得到補充并不斷充盛;如果脾胃之氣衰弱,那么元氣也就得不到充養而隨之逐漸衰退。所以說,胃氣是元氣之異名,其實一也。在這個觀點的指導下,李杲診斷內傷虛損病癥,亦大多從脾胃入手,并發展出以調治脾土為中心的診病法則。
脾胃在五行中屬于中央土,因此李杲的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這一觀點對后世影響很大,比如清代名醫王旭高就說:“胃氣一虛,則百病叢生。”我們今天講養生也要高度重視脾胃的保養,既不能使脾胃受熱邪,又不能使脾胃感虛寒,所以就必須從個人的飲食、起居、運動、情志等方面來調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