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張其成全解黃帝內經·素問(中冊)作者名: 張其成本章字數: 2字更新時間: 2023-12-19 11:50:46
卷九
熱論篇第三十一
《熱論》,顧名思義,這一篇是專門討論熱病的。這也是《素問》第一篇對一種病的專論,接下來還有兩篇也是專論熱病的,可見熱病多么受重視。熱病,就是發熱性的疾病。這一篇是《黃帝內經》中討論熱病最全面、最系統的篇目,它講了熱病的成因、癥狀、傳變、治療、預后、禁忌等等。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聞其故。
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于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熱病,熱雖甚不死;其兩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語譯】
黃帝問岐伯:現在那些外感發熱的疾病,大都屬于傷寒一類,有的可以痊愈,有的卻會死亡。死亡大都發生在六七日內,而痊愈的大都在十日以上,這是為什么呢?我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希望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道:足太陽膀胱經是全身陽氣的統領。足太陽膀胱經的經脈和風府穴相連,所以主全身的陽氣。人體受寒邪侵襲后,就會發為熱病,熱象雖然厲害卻不會導致死亡。但如果表里兩經同時感受寒邪而發病,有時候就難免會導致死亡。
【解讀】
“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只要是發熱的病,大都是傷寒一類。因為熱和寒是互相對立、互相依存的,正常的人寒熱是適當的,現在寒受傷了,熱就會加倍表現出來。這就好比夫妻兩人,如果妻子受傷了,丈夫就會加倍表現。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太極圖,太極圖中有白魚、有黑魚,如果黑的部分少了,那么白的部分肯定就多了。
“巨陽”,即太陽,這里指的是足太陽經脈。人體感受寒邪首先受累的就是太陽脈,足太陽膀胱經是全身陽氣的統領,而風府穴在后腦勺中間開始長頭發的地方往上一寸的位置,這個地方最容易被風邪所傷,所以治療和風有關的疾病時也是首選此穴。風府穴是督脈的穴位,督脈是陽之海。而足太陽膀胱經和風府穴相連,所以主全身的陽氣。人體受寒邪侵襲后,就會發為熱病。熱病如果先是以熱為主,一般預后良好。有一分陽氣就有一分生機,發熱為主說明還有陽氣,所以熱雖嚴重但是不會死。“兩感”,即一臟一腑的表里經脈同時感受寒邪。表里兩經指的是陽明經與太陰經、少陽經與厥陰經、太陽經與少陰經相表里。由于人體陽氣太虛,邪氣亢盛,導致表里兩經同時感受邪氣,這時情況就很不樂觀了。臨床上可以考慮一些表里雙解的方劑,如人參敗毒散、防風通圣散、大柴胡湯等。
帝曰:愿聞其狀。
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干,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滿而嗌干。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于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語譯】
黃帝說:我想了解感受了寒邪之后的發病癥狀。
岐伯說:人體受到寒邪侵襲之后,第一天是太陽經感受寒邪,表現為頭項部疼痛,腰和脊柱僵硬,難以屈伸。第二天病邪傳入陽明經,陽明經主管肌肉,陽明經挾鼻上行,與兩目相連,所以會出現身熱、眼睛痛、鼻腔干燥、睡眠不安的癥狀。第三天病邪傳入少陽經,“少陽主膽”,少陽經循脅肋上行與兩耳相連,所以出現胸肋痛和耳聾的癥狀。如果三陽經脈都受到邪氣侵襲而生病,邪氣還在體表而沒有入里入陰的,都可以通過發汗來治愈。第四天病邪傳入太陰經,太陰經散布于胃中,并與咽相連,所以會出現腹脹和咽干的癥狀。第五天病邪侵襲少陰經,少陰經跟腎相關,上行連于肺,病邪上入舌根部,所以會出現口燥舌干、口渴的癥狀。第六天病邪傳入厥陰經,厥陰經環繞生殖器而連接著肝,所以會出現心情煩悶和陰囊攣縮的癥狀。如果三陰三陽經脈和五臟六腑都感受邪氣,就會使全身的營衛氣血運行紊亂,五臟的經氣閉塞不通,人就會死亡。如果不是陰陽表里同時感受寒邪的,到了第七天,太陽經病氣會衰退,頭痛會稍微減輕;第八天陽明經病氣會衰退,身熱就逐漸退去了;第九天少陽經病氣會衰退,耳聾好轉,能夠逐漸聽到聲音;第十天太陰經病氣會衰退,腹脹的癥狀會消失,恢復正常,食欲好轉;第十一天少陰經病氣會衰退,口舌不干了,煩悶不安的癥狀消失,打噴嚏以振奮衛陽;第十二天厥陰經病氣會衰退,收縮的陰囊松弛了,少腹部的拘急也舒緩了。由于各條經脈的邪氣均已經消退,所以病也就逐漸好了。
【解讀】
這一節論述了人體感受寒邪后發為熱病的癥狀及傳變次序。
本篇提到的一日、二日、三日……并非計日限病,而是指疾病傳變次序。三條陽經感受寒邪的發病次序是太陽、陽明、少陽,我們在前面的《陰陽別論》中學過,太陽是三陽,陽明是二陽,少陽是一陽,也就是三陽—二陽—一陽,從多傳到少,簡單地記一下就是“太陽少”。三條陰經感受寒邪的發病次序是太陰、少陰、厥陰,太陰是三陰,少陰是二陰,厥陰是一陰,也就是三陰—二陰—一陰,也是從多傳到少,簡單地記一下就是“太少厥”。合起來六經的傳變次序是“太陽少,太少厥”,也就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陽為表,陰為里,寒邪先侵害外面,然后侵害里面。這種六經傳變的次序對東漢張仲景影響極大,張仲景的《傷寒論》就是按照這個次序來辨證分型的,最終他成為“醫圣”。不過區別在于,本篇所論述的六經都是寒邪侵入而導致的熱證、實證,而《傷寒論》所說的三陰證卻是寒證、虛證。
第三天的“少陽受之,少陽主膽”應改為“少陽受之,少陽主骨”,全元起認為:“少陽者,肝之表,肝候筋,筋會于骨,是少陽之氣所榮,故言于骨。”且在《甲乙經》《太素》等著作上也都寫著“少陽主骨”。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語譯】
黃帝說:那么應該怎么治療呢?岐伯說:治療的原則是根據病在何臟何經,找出病邪的所在,使受邪的臟腑和經脈氣血通暢,這樣就可以使病邪逐漸衰退、病情好轉。對這類病的治療原則,一般來說,受病未滿三日,病邪猶在體表,發汗治療即可;受病已滿三日,病邪已經進入人體內部,可以用泄熱法治療。
黃帝說:有時熱病已經痊愈,但還是有余熱不退的情況發生,這是為什么呢?岐伯說:凡是余熱不退的,大多是因為在發熱嚴重的時候勉強進食,所以才有余熱留在體內。如果是這樣的話,都是病勢已經衰退但還有余熱未清,如果勉強讓患者進食,一定會因為水谷不化而生熱,與體內殘留的余熱相合,所以會出現余熱不退的情況。黃帝說:說得對。那么怎樣治療余熱遺留不退的癥狀呢?岐伯說:要觀察疾病的虛實,調理病人身體或順或逆的異常狀態,給予適當的治療,就能使病人痊愈。黃帝說:熱病的患者有什么禁忌呢?岐伯說:當病人熱病稍好轉的時候,吃了肉食,病就會復發;如果飲食過多,就會出現余熱不退的癥狀。這都是熱病的禁忌。
【解讀】
這一部分主要講熱病的治法、熱遺、食復以及禁忌。岐伯認為,治熱病要通其臟脈,這是指用針刺法調和有病經脈的氣血,使臟脈氣血通暢。張介賓說:“各通其臟脈,謂當隨經分治也。”這里講的熱病雖然有表里之分,但是和《傷寒論》中講的三陰三陽證不一樣。《傷寒論》中的三陽證是實證,三陰證多屬于虛證,而這里說的熱病都是實熱證,都要疏通各臟腑的經脈,使其病氣漸衰而愈。總的治療原則是病未滿三日,“可汗”,三日內,病氣在三陽,屬表,可用宣散發汗的方法祛邪;病已滿三日,此時病氣已入陰入里,可用泄熱的方法祛邪。此處“可汗”“可泄”,是指針刺法而言。《靈樞·熱病》中指出:“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寫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顧尚之的《素問校勘記》中也引了程郊倩說的話:“汗泄二字,俱是刺法,刺法有淺有深,故云可汗可泄。”《傷寒論》中三陽證在表(太陽)者多用汗法,用麻黃湯或桂枝湯發散表邪;在半表半里(少陽)者用和解法,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在里(陽明)者多用泄法,用大承氣湯或白虎湯泄熱通里。三陰證多為虛證,多用補法。
那么熱病有遺留是為什么呢?“遺”,遺留、殘留的意思,這里是指余熱稽留不盡。“熱甚”,余熱尚甚,未全除盡。這是因為病人病還沒好就勉強吃東西。“強食”,勉強多食。強食后,余熱與谷氣相薄。“薄”,交迫,這里指的是余熱與水谷之氣相交迫。張介賓講:“病氣與食氣相并,兩熱合邪,以致留連不解,故名曰遺。”病后脾胃氣虛,難以運化,若強食之,郁而化熱;另外谷氣也可助長陽熱之氣,使熱稽留不盡。所以發熱的病人要注意飲食調配,不能吃大魚大肉,要吃些容易消化的,也不能勉強多吃,否則病勢就會纏綿難愈。這時候就要“視其虛實,調其逆從”。“逆從”是個偏義復詞,“調其逆從”,即調其逆。調其陰陽,清其余邪,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皆調病之逆也。那么熱病有什么禁忌呢?當然就是上面提到的,不能勉強多吃,不能吃肉食,否則容易使熱勢反復,稽留余熱。
以上講的都是熱病輕證——“不兩感于寒者”(不是表里兩條經同時感受寒邪),這是可以治愈的。
帝曰:其病兩感于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兩感于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語譯】
黃帝說:如果陰陽兩經表里同時感受寒邪而發病,那么受寒邪的經脈及其癥狀又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如果陰陽兩經表里同時感受寒邪,第一天是太陽和少陰兩經同時受邪而發病,就會出現太陽病中的頭痛,還會出現少陰病的口干、煩悶;第二天是陽明和太陰兩經同時受病,就會出現陽明病的身熱、胡言亂語,還會出現太陰病的腹滿、無食欲;第三天是少陽和厥陰兩經同時受病,就會出現少陽病的耳聾,還會出現厥陰病的陰囊收縮和四肢發冷。如果病情進一步發展,出現飲水不能下咽、神志不清等情況,到了第六天病人就會死亡。
黃帝說:如果病邪已經造成五臟精氣損傷,六腑不通暢,營衛氣血不能正常循行,像這樣的病,為什么在三天以后才會死亡呢?
岐伯說: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之長,這條經脈多氣多血,所以病人容易神志昏迷,但陽明經中的氣血仍能維持一段時間的生命,三天以后陽明經的氣血被耗盡,這時病人就會死亡。凡是感受寒邪而引起的溫熱疾病,在夏至以前發病的就叫溫病,在夏至以后發病的就叫暑病。暑邪能和汗液一起排出,所以暑病應當汗出,不要制止。
【解讀】
本段講的是兩感病的癥狀及傳變。兩感病是外感熱病中最嚴重的癥候,是指表里兩經同時感受寒邪。為什么再過三天才死呢?這就要引出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保胃氣”。三日雖陰陽皆病,但生命尚可延續三日。陽明乃十二經脈之長,為多氣多血之經脈,為氣血生化之源,也就是后天之本,水漿不入三日,陽明經的氣血都耗盡了,人才會死亡。“保胃氣”是治療熱病的根本,這個觀點對后人啟發頗多,《傷寒論》制方處處注意“保胃氣,存津液”,對后來溫病的治療也有很深的影響。
最后這一句說的是以夏至為準劃分溫病與暑病。溫病指溫熱病。在夏至以前發病的,屬溫病,一般多屬于春溫。夏至以后發病的,多屬于暑病,也不必拘泥于夏至當天,相差一兩天也可。治療暑病時,見到汗出不要急于止汗,因為暑病一般都是多汗的,治以清暑益氣,也可以稍稍發汗,常用清暑益氣湯。另外,以發熱輕重而言,溫病發熱輕,暑病發熱重,但不絕對,溫病也有發熱重的。姚止庵說:“此結傷寒有不即病,而過時成溫暑者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先夏至發者為病溫,后夏至發者為病暑。病則熱極重于溫耳,此以天時病形而為名者也。”縱觀全篇,冬日感寒,為傷寒,也就是狹義傷寒。春日夏日受寒,分別為溫病和暑病,也就是說,溫病和暑病皆屬傷寒之類,為廣義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