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張其成全解黃帝內經·素問(中冊)作者名: 張其成本章字數: 4246字更新時間: 2023-12-19 11:50:45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本篇主要講解了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的生理特點、病理情況,針對脾胃之間的特殊關系,對“脾病為何會影響四肢”“脾為何不主四時”“脾為何能為胃行其津液”這三個問題進行了解答。
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里,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黃帝曰:愿聞其異狀也。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語譯】
黃帝問道:足太陰經與足陽明經互為表里,都是脾胃所屬的經脈,而發病卻不同,這是為什么?岐伯回答:足太陰脾經屬于陰經,足陽明胃經屬于陽經,各自循行的部位不同,四季當中它們虛實、順逆的更替也不相同,疾病有從體內發生的,有從體外進入的,發病的內外病因不同,所以生的病也就不同,病的名字當然也不同。
黃帝說:我希望了解它們相異的情況。岐伯回答:陽氣,就像天,負責護衛人體外部;陰氣,就像地,負責滋養人體內部。因此,陽氣性質剛實固守于外,陰氣性質柔虛守于內。所以,當賊風虛邪侵犯人體的時候,陽氣先受侵害;當飲食沒有節制、起居沒有規律的時候,陰氣先受損傷。陽氣受侵害,邪氣就會傳入六腑;陰氣受損傷,邪氣就會傳入五臟。邪氣傳入六腑,身體會出現發熱不能安臥的癥狀,氣機上逆引發氣喘;邪氣傳入五臟,身體會出現脘腹氣脹滿、閉塞不通的癥狀,向下引起大便泄瀉,日久發病為腸澼。所以喉主司呼吸,與天氣相通;咽飲食水谷,與地氣相連。因此陽經容易受風邪侵犯,陰經容易受濕邪侵犯。所以陰經之氣從足向上循行到頭部,再沿手臂向下走行到指端;陽經之氣從手向上循行到頭部,再向下走行到足部。所以說,侵犯陽經的病邪,先向上到達頭頂再向下行;侵犯陰經的病邪,先向下到達指端,再向上行。所以被風邪侵犯的,人體的上部首先感受邪氣;被濕邪侵犯的,人體的下部首先感受邪氣。
【解讀】
太陰陽明,也就是太陰脈與陽明脈。一般情況下,太陰脈是指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陽明脈是指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本文專指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為什么要單獨講它們兩個呢?首先,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一個人從出生到長大,他的生命成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幾乎全部依賴于脾胃的輸送。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就提出“人以胃氣為本”。另一方面,脾胃是互為表里的,它們休戚相關,一臟一腑,一升一降,一納一運,一燥一濕,正是它們之間的相互配合,相反相成,才保證我們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正因為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對人體生命活動的意義重大,所以《黃帝內經》中第一篇關于臟腑的專論,就從脾胃開始。
本節討論了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的不同,主要從陰陽屬性方面展開。天地分陰陽,人體亦分陰陽。足太陰脾經是陰經,與地相應;足陽明胃經是陽經,與天相應。按《調經論》中以陰陽為綱的病因分類方法,外感六淫致病,陽經先受邪,并會傳至六腑;內傷飲食勞倦七情,陰經先受損,并會影響五臟。這也就是天地之氣與經脈、臟腑、疾病之間的關系。岐伯是怎樣闡述這些道理的呢?他沒有單獨敘述某一經的治病特點,而是從陰氣與陽氣入手,以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入手,揭示了陰經與陽經的所有生理特點、致病特點和病理特性,由此舉一反三,就可以了解其他臟腑與天地之氣的聯系。
這兩條經是怎么運行的呢?大體上說,足太陰脾經從足大趾內側端的隱白穴開始,沿小腿內側正中線、大腿內側前緣上行,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沿食道兩旁,一直到舌下。足陽明胃經從眼部下邊的承泣穴開始向下走,經過胸部、乳房,再往下穿過膈肌(位于胸腔與腹腔之間的肌肉),屬胃,絡脾,繼續往下沿大腿前側、小腿外側前緣下行,到達足第二趾外側端的厲兌穴,再和足太陰脾經的隱白穴相交??梢娝鼈兊难新肪€是不同的。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語譯】
黃帝問:脾病會引起四肢萎廢不能正?;顒樱@是為什么?岐伯回答:四肢的營養都稟受于胃中的水谷精氣,但胃中水谷精氣不能直接到達四肢的經脈,必須經過脾臟的運化、轉輸,四肢才能秉受營養?,F在脾患了病,不能幫助胃運化、轉輸其中的水谷精氣,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氣的濡養,四肢經氣日漸衰弱,脈道不流利通暢,筋骨肌肉都沒有精氣來營養充實,所以四肢就萎廢不能活動了。
【解讀】
本節討論了脾病影響四肢活動的原因。四肢是相對于人的軀干而言的,是人體之末,也稱為“四末”。脾主四肢,要想維持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動,必須通過脾胃運化水谷精氣與津液來滋養四肢。四肢的活動是靠大小肌肉共同協調完成的,脾在體合肉,脾胃健運,則四肢營養充足,肌肉柔韌有力,關節滑利,活動輕巧而有力;若脾失健運,轉輸無力,四肢的營養匱乏,肌肉得不到充養,就會疲軟無力,甚至萎廢不用。《痿論》中就提及“治痿者獨取陽明”,將健脾胃作為治療痿證的基本原則,可見脾胃的健康決定著四肢的健實。
張志聰說:“胃為陽土,脾屬陰土,暢于四肢,坤之德也?!崩ぃ匾?,生養萬物。《周易·坤卦》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比说钠⑽刚绱蟮匾话?,每天默默無聞地把水谷精氣和津液源源不斷地提供給其他臟腑組織,以保證人體的正常運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語譯】
黃帝問:脾不能單獨主一個季節,這是為什么?岐伯回答:脾五行屬土,治理中央,通常在四時里分別長養四臟,每個季節的最后十八日都是脾土主管的時候,所以脾不單獨主管某個季節。脾臟經常為胃轉輸水谷精氣,滋養全身,就如土地生養萬物效法天地一樣,所以脾可以從上到下運輸精氣,將精氣從頭到足布散全身,無處不到,而不單獨主某個季節。
【解讀】
本節討論了脾胃與四季的關系。五臟皆有所主的季節,《臟氣法時論》中提到,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長夏,肺主秋,腎主冬。肝、心、肺、腎分主四季,唯獨脾主長夏。我們熟悉的四季中并沒有長夏,什么是長夏?《黃帝內經》中有一種說法,長夏就是季夏,也就是夏天的最后一個月,就是陰歷的六月。這里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最后18天,加起來共72天。這72天為長夏,都屬土,是脾土旺盛和主管的時候。這說明,脾土不單獨主一個季節,而是長旺于四季,并滋養其他四臟,肝、心、肺、腎得脾胃轉輸的精氣,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在八卦中,脾屬坤卦,坤為大地,大地養育萬事萬物。就人體生命而言,脾胃是后天的根本。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特別注意養護脾胃之氣。
我們已經知道了五臟的五行,且可以看出脾土屬坤卦,接下來我們再一起來探討五臟六腑與八卦的對應關系:
心位于胸腔,與小腸相表里,屬火,都對應離卦;
肺位于腹腔,與大腸相表里,屬金,肺對應兌卦,大腸對應乾卦;
脾位于腹腔,與胃相表里,屬土,脾對應坤卦,胃對應艮卦;
肝位于腹腔,與膽相表里,屬木,肝對應巽卦,膽對應震卦;
腎位于腹腔,左右各一,與膀胱相表里,屬水,二者都對應坎卦。

人體五行五臟與八封對應關系圖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于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于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谷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語譯】
黃帝問:脾與胃只有一層膜相連,而脾能為胃運輸津液,這是為什么?岐伯回答:足太陰脾經屬于三陰經,這條經脈貫穿胃、連屬脾、環繞咽喉,所以太陰脾經能把胃中水谷精氣運輸到三陰經。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相表里,是脾經之表,是負責濡養五臟六腑的大海,因此也能將太陰經氣運輸到三陽經。五臟六腑各自都能通過足太陰脾經接受來自足陽明胃經的水谷精氣,所以說脾可以為胃運輸津液。如果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氣的營養,四肢經氣日漸衰減,脈道不通暢,筋骨肌肉都沒有氣血的滋養,就會失去正常的功能。
【解讀】
本節討論了脾胃之間的功能關系。脾胃,可以說是臟腑中關系最密切的一對,它們不僅位置相近,同屬于中焦,在功能上更是互相配合,同為五臟六腑之海、氣血生化之源,彼此缺一不可。脾與胃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一納一運,納運相合。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為脾主運化提供了前提條件;脾主運化,吸收水谷,轉輸水谷和精微物質,為胃繼續受納提供空間與能量。脾胃之間密切合作,才能維持飲食正常的消化、吸收與轉運,保證人體能量的來源。
(2)一升一降,升降相因。
脾胃位于中焦,脾氣主升,胃氣主降,相反相成。脾胃作為臟腑氣機上下升降的樞紐,對調暢全身氣機具有重要作用,也影響著五臟氣機的運轉。脾氣升則腎氣、肝氣皆升,胃氣降則心氣、肺氣皆降,這種升降的平衡,既保證了飲食納運的正常進行,又維護了內臟位置的相對穩定。
(3)一燥一濕,燥濕相濟。
五臟屬陰,六腑為陽,所以說脾屬陰,需要陽氣的溫煦推動,脾陽健才能運化升清,因此脾喜燥惡濕;胃屬陽,需要陰氣的涼潤通降,胃陰足才能受納腐熟,因此胃喜潤惡燥。此外,脾易濕,有胃陽得以制約;胃易燥,有脾陰得以滋潤。脾胃之間陰陽燥濕相濟,也保證了納運、升降的協調。
脾胃同屬中焦,以膜相連,足太陰脾經屬脾絡胃,足陽明胃經屬胃絡脾,脾能為胃行其津液,主要就是由于經脈相通,而人體其他臟腑也有賴于脾胃兩經運輸的水谷精氣的滋養?!把a土派”創始人李杲在自己的著作《脾胃論》中講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總之,脾胃作為相表里的一對臟腑,在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同時,又相輔相成,在運化水谷和精微物質、調節氣機升降方面維持著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但同時,我們也要了解這兩條經脈各自的生理特點及病理情況,外感六淫、虛邪賊風,陽經容易受侵犯,并會傳至包括胃在內的六腑;而內傷飲食、起居不節、勞倦七情,陰經則會受傷害,并會影響包括脾在內的五臟。對這些致病因素,我們在生活中應當有意識地避免,有所防護,以保持臟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