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經》導讀(上卷)
- 姜海軍
- 3095字
- 2023-12-19 11:38:39
二、孔子傳承五經之學
十三經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經典,而五經更是這個核心的核心。我們現在看到的五經,并不是最初產生的五經,而是孔子編輯、整理后的五經。可以說,孔子在五經流傳歷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畢竟,孔子并不僅僅只是簡單地編輯整理六經,而是在此過程中融入了他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說,孔子為五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改變了五經的價值與意義。所以,了解孔子,對于我們理解五經,理解中華文化的精神,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孔子是殷商的后裔,出生于魯國,而魯國是周公的分封地,是周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孔子長期生活在周文化的熏陶中,并對之產生了深深的情感與認同,他曾說過一句話:“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這里的“監”通“鑒”,就是借鑒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周禮是借鑒于夏禮和殷禮,并在夏禮和殷禮的基礎上演變發展而建立起來的,多么豐富完備啊!我遵從周禮。”由于孔子羨慕周代完備的禮樂文明,所以他對周代所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六經(包括《樂經》)開始進行整理,整理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因為他刪去了不該要的,留下了他覺得應該存在的,其標準就是周代禮制觀念。孔子對六經的整理其實就是賦予這些經典新的價值與意義,使之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源泉。可以說,孔子在六經發展史上是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他是那個時代集大成的人物。在古人看來,“六經”的形成與孔子有直接的關系,是孔子賦予六經以新的價值和意義,具體來說如下。
孔子與《周易》的關系。孔子曾作《易傳》。孔子非常喜歡《周易》,遇到事情就喜歡占卜,當然,遇事進行占卜是那個時代的潮流。到了晚年,孔子回到故鄉魯國,開始整理六經,傳承周代禮樂文明。晚年的孔子特別喜歡《周易》,不是為了占卜,而是為了探究其中所蘊含的深厚哲理。《史記》《漢書》都記載說,孔子晚年喜歡讀《周易》,曾“韋編三絕”,就是說孔子多次看《周易》,把捆著《周易》竹簡的牛皮做的繩子都磨斷了多次,這里的“三”是虛指,指多次。孔子經過多次閱讀《周易》,對《周易》中的哲理有了深刻的體悟,于是他寫下了《易傳》。當然,今天《周易》中的《易傳》不是孔子的原作,它們已經經過了儒家后傳弟子的編輯、整理。盡管如此,《易傳》仍充分體現了孔子的思想。
《易傳》成書之后,就成了《周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周易》就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易經》六十四卦及卦爻辭;另一部分就是專門闡發《周易》哲理的部分,即《系辭》《序卦》《雜卦》《文言》等《易傳》部分。盡管從宋代開始,就有歐陽修等人懷疑孔子沒有作《易傳》,但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中,《易傳》一直被看成是孔子的思想體現。最近幾年出土的先秦時期的簡帛,上面也有孔子對《周易》的解釋,其中的思想與《易傳》基本一致。這表明孔子晚年確實曾經研究過《周易》,并作過《易傳》。總而言之,古代《周易》經過孔子的整理和研究,開始由占卜的書轉化為一本哲學書。
孔子與《尚書》的關系。《尚書》本來是夏商周時期有關君臣治國的宮廷檔案,在孔子之前流傳有三千多篇,根據《史記》《漢書》記載,孔子曾經將三千多篇《尚書》,刪減為一百多篇,孔子便用這個文本教育自己的弟子。受秦漢之際“焚書坑儒”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到了漢文帝時期,秦博士伏生所傳的《尚書》只剩下二十九篇。不過,在當時也出現了用先秦古文字書寫的古文《尚書》文本。
孔子與《詩經》的關系。《詩經》是周王室通過采詩、獻詩、作詩等形式而產生,最終形成西周王官之學所用的《詩經》文本。到了春秋時期,隨著王官之學的衰落,孔子在以往文本的基礎上整理、傳承《詩經》。當然,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孔子刪定《詩經》。即相傳在孔子之前有三千多篇詩歌,經過孔子刪定,成為三百零五篇,刪定《詩經》的標準就是西周的禮樂。
孔子與《儀禮》的關系。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都認為在周王室禮壞樂崩的情況下,孔子整理了《儀禮》一書,表彰周代禮樂文明。其中《史記》說:
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觀殷夏所損益,曰:“后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史記·孔子世家》)
夫周室衰而《關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強國。故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史記·儒林列傳》)
《漢書·儒林傳》也說:
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究觀古今之篇籍,乃稱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監于二世,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于是敘《書》則斷《堯典》,稱樂則法《韶舞》,論《詩》則首《周南》。綴周之禮,因魯《春秋》,舉十二公行事,繩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獲麟而止。蓋晩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史記》《漢書》中所提到的“禮”都是《儀禮》一書。他們都認為,孔子鑒于春秋時期王室衰微、禮壞樂崩,為了重振當時的禮樂文明,就整理當時西周的王官之學包括《儀禮》,“故《書傳》《禮記》自孔氏”,“論次《詩》《書》,修起禮樂”,“敘《書》則斷《堯典》,稱樂則法《韶舞》,論《詩》則首《周南》。綴周之禮”。總之,孔子整理了周代禮樂方面的書籍,這其中應當有《儀禮》,《儀禮》的后傳文本主要是孔子所編訂、傳承。
孔子與《春秋》的關系。根據《孟子》《史記》的記載,《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國史記刪定而成,是五經之中與孔子關系最為密切的經典。孔子刪定《春秋》不是為了記錄歷史,而是要通過歷史敘述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用《莊子·天下》篇中的觀點來說,“《春秋》以道名分”,即孔子刪定《春秋》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正名來規范每個人的行為,比如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說君主要像個君主、臣子要像個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彼此各司其職,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目標,整個社會就會和諧有序、非常安定。《春秋》三傳是孔子之后儒家學者對《春秋》所作的解釋,所反映的思想基本上和孔子《春秋》一致。
此外,還有《論語》《孝經》《爾雅》《孟子》,作為古代經典的傳記,即解釋經典之作,它們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論語》由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們所編輯,反映的主要是孔子的思想。《孝經》是孔子弟子曾子和再傳弟子所編,主要反映的是孔子、曾子的孝道思想。《爾雅》由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學者所編輯,是解釋《詩經》《尚書》等經典的工具書。《孟子》由孟子和他的弟子編輯,主要繼承的是孔子“仁愛”的思想。
總而言之,十三經與孔子均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可以說沒有孔子就沒有后來的十三經,孔子是十三經形成的關鍵性人物。我們可以選用現代新儒家徐復觀的一句話來總結,他說:“孔子之學,從文獻上說,概括了后來之所謂‘六經’,所以他才真正可以說集古代文化的大成。同時,他并轉化了傳統的價值觀念,創發了新的價值觀念,所以他才真正可以說是后來文化的源泉。”[5] 其實,孔子生活的時代是人類文化的黃金時代,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曾提出了“軸心時代”的觀點,認為在人類生活的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這一時期,在中國、古印度、古希臘等地都產生了人類的新哲學或宗教,比如中國的儒學、古印度釋迦牟尼的佛教、古希臘哲學等等。這就說明,孔子不但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偉大的人物,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