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慧源法師
- 長生仙道:從拜師呂洞賓開始
- 九月三巡
- 2093字
- 2024-01-12 12:22:03
“什么?”
這一聲不是姜元初發出的,而是慧源的徒弟智覺第一個喊出來的,連聲音都有些尖細了。
“師父,你的意思是要收他為弟子?”智覺咬著牙,看向姜元初的眼神里有了幾分怒意。
想他這些年在萬緣寺擔柴打水,灑掃庭內,日日潛心禮佛,如此三年過去,慧源才松口收下自己,作了個記名弟子。
這少年憑什么啊?
慧源回過神來卻又是心神一晃,搖了搖頭,莫名朝著天上施了一禮,心中暗道:“老衲佛法低微,怕是收不了這孩子為徒。”
姜元初有些搞不懂如今的情況。
旁邊有人撓頭問道:“不知這慧源大師是何許人也?”
一旁有對慧源法師知根知底的人,朝著少年極為興奮道:“小哥,還猶豫什么啊,那可是慧源大師啊,數十年前就在其他地方斬過禍亂一方的大妖,還為十萬百姓求來雨的真正大師啊!”
“跟著慧源法師,雖說是遁入了空門,但平日里至少不用擔心溫飽的問題了,說不定還能學到幾分法術神通。”
姜元初愣了愣,朝著慧源開口道:
“空門?”
“怕是辜負法師好意了,在下如今尚無此意。”
“阿彌陀佛,是老衲失禮了。”慧源又朝姜元初行了一禮,然后出了小鎮大門,“智覺,我們走吧。”
“愚昧之人,不識好歹。”智覺將手中禪杖一杵,鈴環碰撞發出響聲,又朝著姜元初冷哼一聲,隨即又笑著跟了上去。
姜元初苦笑。
自己這是招誰惹誰了。
不過他心底能感覺到那位慧源大師乃是真心實意的勸告。
遁入空門?
如果是在他遇到老者之前對他說這話,或許還有可能。
但如今卻是絕不可能的。
老者是何等人物?
八仙之一的純陽子呂洞賓!
費了這么大的功夫點撥自己,自己轉眼遁入空門……
怕是長生不老的神仙都能氣個半死。
自從在甘河鎮醒來以后,他發覺自己似乎是死過一次一般,那股劫后余生的感覺更讓他能夠發現這片天地的樂趣。
心境上也似乎更上了一層樓,已有幾分老者曾經說的少年感了。
呂洞賓此時化身一位男子,正坐在街上的茶館喝茶,他看著姜元初嘴角上揚,很是欣慰。
論嘴上功夫,如今的道士們可趕這些日日研習佛經的僧人差遠了。
若是佛道辨經,佛門找個方丈高僧之流的人物,道門非要他和一眾驚才艷艷的道門祖師復生才有必勝的把握。
但那般以大欺小,著實勝之不武。
自己雖然使了些小手段讓姜元初見到了些許內景,但始終沒有自上而下講過大道妙理和修煉的下手功夫,并不完整。
元初這孩子又如此愛尋求天地間的道理,若是乍聞精妙無比的佛理,說不得就進了佛門了。
還好自己來的早,姜元初向道之心也足夠堅韌。
而且說起佛……
他在人間之時就已學貫儒釋道,秉承三教本是一家之理念。
儒家奉他為五文昌之一,佛門后來還奉他為文尼真佛來著,但自己乃是以金丹之法成道,總歸還是道門的妙道天尊。
而正是因為自己在人間被三道共尊,他還有件事想要交給這個少年去做,可不能中途被人把弟子給搶了。
呂洞賓看了眼天空,估摸著自己是不是該去四梵天的佛祖菩薩那里串串門,和他們提前打好招呼。
……
“師父,你為何對那少年那般高看?”
“智覺,你啊。”慧源法師低著眉眼,欲盡不盡,最后“唉”了一聲。
“師父我怎么了?”智覺自我感覺良好。
“嗔恨之心不可有,你是我佛門弟子,白日于大雄寶殿念佛誦經,晚上于靜室之中參禪打坐,為何卻也始終不懂這個道理?
難道那諸多體力活非你莫屬嗎?
我不過是想借此消磨你的嗔恨之心,你呀你。”
智覺聞言羞愧地低下了頭,脖子和臉紅了一大片:“師父。”
“覺知前念起惡,止知后念不起,覺知一念善生,增其所不能增也。”慧源搖了搖頭,拿過智覺手中的禪杖,繼續往前走,只是步伐卻憑空快了許多,絲毫不像一個年近花甲的老者,“如果你過不了嗔恨這關,你此生連都初禪無望……”
智覺停在原地想了一會,發現慧源已經拉開自己很長一截路,一路小跑很快就追上了去,彎腰合十:“弟子今聞師父妙言,已知錯了。”
慧源摸著智覺頭上的戒疤,閉目,并未言語。
心中卻是感慨萬千。
世人大多如慧源這般,慧根淺薄,悟性不高,需要明師時時督促,點撥。
而如他之前在鎮上見到的那個少年。
在天眼通示現之中,周身金光纏繞,幾乎沒有什么塵世業力沾身。
這種狀態就像是一個從未降生在這片天地之中的嬰兒,純凈無垢。
怕是仙佛轉世也不過如此了吧。
他心中當時就是生了一個妄念:將這孩子帶走,學習佛理,今后必可超越自己,在神州大地上弘揚佛法。
可惜啊,這般人物,心性極為堅定,注定了不會平凡。
其在釋可為佛,在道可為仙,在儒可為圣。
怎么會是他一個才修習到四禪的僧人有資格度化的。
可他妄念既動,身已開口,事實已定了下來。
而就這么一個一瞬間的妄念,他就感覺自己的心就蒙上一層灰塵。
不知道又要多久才能修回來。
一切皆空。
可自己如今都無法完全看破,還談何度人入空門。
再之后的境界他此生是無望了,但他見人世渾濁,實在不忍如此草草離開人世。
方才在世間斬妖除魔,積累名望,欲借此弘揚正法,勸助世人早出苦海。
可惜世人吶,多是些不信正法,謗佛謗道之人。
至于那些供養僧道的居士,大部分也是想著自己付出金錢,讓僧道幫他們祈福增壽,增加財運……
甚至就連如今的這些道觀寺廟也沾染上了世俗的習氣。
著實可悲。
他在廟里參禪都參不清靜,方才時常帶弟子外出云游。
“師父,那個少年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盡快趕路吧,不然那虎妖又要多作殺孽。”慧源法師不愿在這上面多說,以免又激起了智覺的嫉妒之心。
“弟子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