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藥而愈:吃出健康的秘密
- 徐嘉
- 2186字
- 2023-10-07 16:14:22
1.2 你在吃食物,還是在傷害自己呢?
自從呱呱墜地,我們做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吃奶。所以吃是一種本能,甚至是最重要的本能,因為這個動作維系我們的生命。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什么樣的東西才能成為食物?食物應該具備或不具備什么特性?
食物、藥物、毒藥的區(qū)別
專家喜歡在電視上講各種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但是很少提它們的副作用。食物有副作用嗎?
有人說,有副作用的不就是藥物了嗎?我同意。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也就是說我們用某一種藥治病時,是因為它有藥效的一面,但是其藥效的另一面是毒性。從中醫(yī)角度來說,有的食物是存在一定的“偏性”的,而正確利用這些偏性可以調理我們的身體,這樣食物就有了藥用價值。這叫“藥食同源”。如果一種東西吃了只有害處沒有好處,我們稱之為毒藥。
在營養(yǎng)學范疇中,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有營養(yǎng)和傷害雙重特性。比如,膽固醇是身體所需的,但是過多會造成傷害。那么,含有這些成分的食物應不應該吃呢?
有些食物同時含有營養(yǎng)成分和有害成分(不同于上面說的一個成分的兩面性),這些有害物質的毒性不像毒藥那么明顯,毒性發(fā)揮的速度沒那么快。那么,這些食物我們應不應該吃呢?
有一點是肯定的,藥物不同于食物,是不能隨便吃的,要根據(jù)醫(yī)囑在特定的情況下服用。而毒藥是不可以吃的。最好的情況是像西方醫(yī)學奠基人希波克拉底說的那樣,(對生病的人來說)讓食物成為藥物。
我需要這份食物嗎?
今天我們要構建一個邏輯體系,幫助我們回答上面那些不簡單的問題。
當我們拿到食物后,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我需要這份食物嗎?”如果我們的身體不需要這份食物,那么吃它對我們的身體沒有幫助,甚至有傷害。
現(xiàn)在太多人無意識地吃,沒節(jié)制地吃,為了口味吃,為了貪欲吃,總之,不是為了身體健康吃。另一種過食情況是因為不舍得,怕浪費,強迫自己吃。如果吃飽了,身體不需要了,多吃也一樣是浪費,甚至影響健康。肥胖和很多其他病痛都是因為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不需要就不要吃,因為這時的吃是一種自我傷害。
這份食物健康(有毒)嗎?
如果我們對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是,我需要”,并不表示就可以吃了。下一個問題要問自己,“這份食物健康(有毒)嗎?”
希波克拉底說,醫(yī)生首先要“Do no harm”,也就是“不傷害”。顯然現(xiàn)代醫(yī)學在某些方面已經(jīng)偏離了其鼻祖提出的基本原則。連醫(yī)生都不可以做有傷害的治療,我們就更不應該吃有副作用的食物了,畢竟食物我們天天都在吃。尤其傷害有很多是累加的,有些是不可逆的,還有一些是傷害程度不能確定的。
對于不能確定的風險,有一個保守原則,即在推出一個新產品或程序時,如果其最終效果有爭議或不明確,我們應該選擇不推。這個原則意在強調,我們不能為了其他因素,比如經(jīng)濟利益,放下社會責任。在歐洲的法律體系中,保守原則是基本的要求。所以,如果對自己和家人負責的話,對于有明顯兩面性,或有爭議的食物,明智的選擇是避免。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包括健康教育工作者,只強調一種食物有什么營養(yǎng),卻只字不提它的問題和已知的副作用。這就好像對其副作用“選擇性失明”。這種情況之所以發(fā)生,是因為他們被自己的偏好、立場或利益關系影響了,失去了客觀性。在做健康教育時,這是大忌。
有沒有替代食物?
如果我們需要,食物也沒有副作用,就可以吃了。如果有副作用,我們要問自己第三個問題:“有沒有可替代的食物?”畢竟我們首先要保證健康地活著,才能談到做其他事。
因此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比如,在我們需要進食,但目前僅有的食物有副作用,同時又沒有可替代的食物時,為了生存,我們還是要吃,同時明確地知道這種食物對我們有傷害。此時,我們是不得已而吃。
更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找到可替代的食物。當替代食物沒有毒,或者毒性小得多時,我們就選擇替代食物。
這樣我們就建立了吃的邏輯。這個邏輯的出發(fā)點是在自我傷害最小化的情況下,滿足身體的需要。這一點在當今社會尤其重要,因為絕大多數(shù)的疾病都是自我傷害的結果。
假如你面前有個雞蛋
讓我們舉一個雞蛋的例子來說明如何運用這個邏輯。
假如我們面前有一個雞蛋。首先我們要問自己,我需要吃東西嗎?如果不餓,已經(jīng)吃飽了,我們選擇拒絕這個雞蛋,以及其他所有食物,因為我們不需要。如果我們真的餓了,需要吃東西,那么問自己第二個問題:雞蛋健康(有毒)嗎?答案是,雞蛋中的成分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癥都有很大關系。(關于雞蛋的副作用我們會在后面的內容中詳述。)所以,我們還不能做吃它的決定。這時我們問自己第三個問題:有沒有其他食物可以替代雞蛋?實際上很多沒有副作用,或者副作用小得多的植物性食物都可以替代雞蛋。雞蛋不是必須吃的食物。沒有人因為不吃雞蛋而死或生病。所以,我們決定選擇其他更健康的可以替代它的食物,如豆腐。
當一輛燒汽油的車加了柴油,它會出現(xiàn)冒煙、發(fā)出咚咚的爆裂聲、打不著火等一系列狀況。其實,這些狀況都是加錯了油的結果。一旦我們用汽油替代柴油,我們的汽車又可以正常地行駛了,和沒有使用柴油之前一樣。
同樣,我們的身體是為吃植物性食物而設計的。因為攝入動物制品極有可能會造成自我傷害,甚至有了心臟病、糖尿病、癌癥等現(xiàn)代疾病。只有我們停止自我傷害,回歸為身體設計的食物,我們的身體才可能健康起來。
所以,我們如果吃不健康的食物的話,就不要抱怨為什么我們得了這樣或那樣的疾病,不要抱怨命不好。停止在飲食上自我傷害,是走向健康的第一步。
今天問問自己:“我在吃食物,還是在傷害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