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止你的內在沖突:擺脫精神內耗,積聚心理能量
- 吳冰
- 1886字
- 2023-10-09 10:42:04
過去和現在
現在是過去的重復。沖突與過去和現在這兩個時間因素有關,將這兩個因素放在一起的是我們的記憶。
心理學家將記憶分為兩類: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過去發生的事情,特別是在童年期,當人還沒有語言能力的時候發生的事情,不是被遺忘了,而是以內隱記憶的方式被存儲了起來。這些看似被遺忘的記憶,在成年期會以它本來的面貌重復在人們的生活里。也就是說,過去發生的事情,雖然你沒有記住它,但是它卻以相似的方式出現在了你現在的生活中。提及這樣的現象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認出我們的沖突類型。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作為精神分析理論的創始人,弗洛伊德研究了這些內心過程。他認為無意識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存儲這些內隱記憶。他假設我們過去發生的創傷,或任何心理機制無法理解、處理的事件(沒有經過語言加工,甚至沒有經過圖像加工的內容),會以行動化的方式,即以原生態的行為腳本的方式存儲在無意識里。在你長大以后,如果再次遇到相似的場景,那么存儲在無意識里的原生態的行為腳本就會重新啟動。人類對于這樣的過程,傾向于不思考、不加入任何新內容,僅僅是做同樣的事情。接下來,我們通過F小姐的案例進一步理解這個過程。
F小姐從小被父母送到奶奶家撫養,奶奶因為身體殘疾,無法懷抱嬰兒時期的F小姐,在搖籃里長大的F小姐非常“乖巧”“聽話”和“順從”,對所有人都彬彬有禮。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認識了一位非常體貼的男士,這位男士對她百般呵護,照顧有加。他們結婚了,婚后的生活逐漸發生了反轉,F小姐逐漸變成了照顧她丈夫的、有求必應的妻子,因為她過于忽略自己的需求,丈夫也開始改變了,變得逐漸依賴F小姐的照顧,成了一個需要被人照顧的“孩子”。F小姐結婚之前的愿望是找一個“對自己好的人”,可是,婚后她變成了“對別人好的人”。這種模式的轉變是逐漸發生的,變化也是明顯的,這里的變化是兩個人在互動中產生了相互影響,這樣的影響來自他們雙方的性格。
在F小姐的童年期,養育者因為條件所限,沒有給予她良好的照顧,對待她的方式常常是忽略的,母親在生下她之后很快就恢復了農耕工作,母親的接替照顧者——奶奶,因為身體殘疾無法親近地接觸F小姐,這使得她學習到了乖巧、聽話、順從和付出,而她自己希望被照顧的部分,常常隱藏在她的潛意識中。當她還是嬰兒時,她的需求不能被養育者及時地回應,慢慢地,她開始變得不知道自己的需求,這就是她將自己的需求慢慢“遺忘”的過程,與此同時,F小姐發展出了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假性獨立),同時也變得好像沒有需要,不哭不鬧,這時,養育者會反過來贊揚她是一個懂事、省心的孩子。她通過壓抑自己的需求的方式得到了養育者的關注,一旦學會了用這樣的方式獲得他人的關注,她就會一直使用這種方式。
F小姐是如何將她的乖巧、聽話、順從和付出重現在她現在的親密關系中的呢?因為早年學習到的方法幫助她獲得了養育者的關注,F小姐在婚后會無意識地害怕失去這個好的“養育人”——她的丈夫,她處理這樣的關系的唯一方法就是她童年期學習到的方法。
當她用與童年相同的方法來留住丈夫的關注和愛時,她發現,丈夫反而不在意她了,因為他變得依賴她的照顧,于是F小姐就處于沖突的痛苦中,她內心的聲音是:我需要你照顧我,但是,你變得懶惰了,你變得不在乎我了,你對我不再像戀愛時期那么好了。
沖突不僅發生在了F小姐的內心,也發生在了夫妻關系中。這雖然是必然的,但卻是可以改變的。
這個案例可能引發了你的思考。你可以看出來現在是過去的重復。但是,為什么要重復?首先,重復是內隱記憶以它原來的面貌出現,因為內隱記憶是非言語的記憶,是未經過語言描述的部分,所以,它原來的面貌是以模式或行動的方式直接呈現的。其次,我們的心智在處理問題時是有惰性的,簡單地說,它的處理方式是能偷懶就偷懶,偷懶的意思是,一旦人們學習到了一種令自己不那么痛苦的“解決方案”,就不會再去思考了,這種“解決方案”會被一直沿用,就像火車行駛在軌道上一樣,根本沒有另外的路徑可走,這就是我們的心智處理問題的方式。
最后,重復可能與創傷有關,人們會無意識地重復回到創傷的情境,這是為了有機會修復創傷。就好像你和一個人打架打輸了,你總想回去和那個人再打一次架一樣。
重復就像一個誘餌一樣“誘惑”著你,一不留意,你就會陷入其中,然后你耗盡力氣爬出來,下一次,你很可能還是沒有抵御住它的“誘惑”,再次淪陷。所以,了解自己是如何被它誘惑,如何掉入重復的陷阱的,能夠有效地幫助你,使你清醒地、有覺察地避開它。這樣僵化的重復已經不適用于現在的人際環境了。要想對抗心智的“惰性”,我們必須努力學會新的方式來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