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止你的內在沖突:擺脫精神內耗,積聚心理能量
- 吳冰
- 3235字
- 2023-10-09 10:42:04
內在動機
動機是指為行為提供能量和方向的驅動力。也就是說,“做什么”及“如何做”是由動機驅使的。例如,饑餓感會促使你尋找食物來填飽肚子,疲勞感會促使你睡覺。在生活中,人們會很自然地選擇自己熟悉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但很少有人會問自己:我這樣做的動機是什么。需要注意的是,有時人們的行為和動機是相互矛盾的。
有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中年男性來訪者。在這樣的年齡,如此直白地坦言他對妻子的愛,實在不多見。他告訴我,他非常愛他的妻子,當他的妻子加班時,他會感到心痛,他不忍心看著妻子因為加班而日漸憔悴。于是,他大發脾氣,摔東西,要求他妻子不要再加班了,他甚至不再做家務了,而是把家務留著,等到晚歸的妻子回來,由妻子來做。當我問他為什么把家務留給妻子做時,他說:“我心疼她,憐惜她,希望她少加班,多休息,如果把家務留給她做,她就能早點回家。”然后,我轉向他的妻子:“你丈夫的行為,讓你感受到了什么?”妻子哭著答道:“我覺得他不理解我,他在為難我,我這么忙了,他還發脾氣,把家務留給我做,他一點也不體諒我。”
在這個例子中,丈夫的動機是愛護妻子,他想傳遞關心和愛,而他的行為所傳遞出的信息卻截然相反。妻子感受到的是丈夫不理解她、為難她,因此,他們的夫妻關系變得糟糕和疏遠,原本丈夫希望傳遞的關心和愛并沒有如愿抵達。這就是行為和動機之間的沖突。
我們通常不會有那么多的自我意識,時刻知曉自己的動機是什么,但是,通過你的行為和行為的方向,你可以了解自己的行為表達了什么,你真正的動機又是什么,這兩者是否一致,特別是當你的目的沒有達到,并且引發了很多麻煩和痛苦時,自我觀察和探索就變得特別有必要。
內在動機的不同部分可能分別來自意識和無意識,這些不同的部分會發生沖撞,引起精神內耗。請讓我用一個片段來說明。
牧新是一名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周末已經過去一天了,他宿舍的同學們都完成了作業,大家結伴出去看電影,他也想去,但是,他的內心有兩個聲音。
聲音一:我想和同學們一起去看電影,周末了,就應該休息一下。
聲音二:我還有很多作業沒完成,我必須留下來寫作業。
牧新做出了選擇,留下來寫作業,但是,他在宿舍里,想到自己不能和同學們一起去看電影,心里很難受,他責備自己沒有好好利用時間先寫完作業,失去了和同學們出去玩的機會。然后,他想為自己買一件游戲的周邊產品安慰自己,但他沒有想到,一直到同學們看完電影回來他還在刷手機,他的作業被拋諸腦后。
在這個片段里,牧新一開始就陷入了沖突之中,一個聲音說,你需要休息,另一個聲音說,你需要寫作業,這兩個部分沖突了。雖然他做出了留下來寫作業的選擇,但是這個沖突,在沒有被意識到的情況下仍然在繼續影響他,他的決定是他的意識層面做出的妥協,他留下來后依然感到不舒服,結果是,他待在宿舍里(部分地滿足了他想完成作業的愿望),實際上,他在宿舍里逛了手機商店(部分地滿足了他想去看電影、休息一下的愿望,對抗了他想完成作業的愿望)。
這一切發生在潛意識層面,心理學家弗洛伊德(Freud)稱之為潛意識沖突。
那么,如何讓潛意識沖突意識化呢?這是一個逐層分析的過程。分析沖突的過程包含三個步驟:(1)哪些部分在沖突中?(2)它們為什么發生沖突?(3)沖突發生時,沖突者的內心過程(情緒消耗或精神內耗)。
(1)沖突的兩個部分是什么。
A:看電影、休息一下的愿望。
B:完成作業的愿望。
(2)沖突的兩個部分是因為什么沖撞的?
A:看電影、休息一下的愿望是牧新的內心在回應自己的需要。
B:完成作業的愿望,是牧新的內心在回應父母、老師或者學校的要求。
(3)沖突發生時,牧新的內心過程。
牧新在更早期的學習生活里,學習一直都是在父母的監督之下進行的,他自己雖然也想學習,但是更多的是在父母的安排和監督之下,不得不學習,他的學習動機相對比較弱。于是,當他人的要求成為動機時,它和牧新自己想看電影、休息一下的動機就發生了沖突。
當沖突發生時,人們通常會用妥協的方式來處理沖突。這里,牧新的妥協方式就是留下來寫作業,但他沒有完成作業,他做了其他事情。牧新的妥協方式并未解決他的沖突。
牧新既想完成作業,又想和同學們出去看電影并得到休息,在這個糾結的過程中,牧新如果留下來寫作業,就好像當年他的父母監督他那樣,他感到喪失了自主性,被監督的感覺還會使已經成年的他感到自己很渺小,體驗到無能和被控制的感覺,他會因此感到羞恥、生氣和挫敗。
如果牧新選擇了出去看電影,那么他也會感到痛苦,因為完不成作業,他會遭到老師的批評,對學業也有影響,而且,他內在的父母批評的聲音也會在其內心響起,他會感到內疚、感到愧對父母,同時,他也會因為即將被老師批評,以及學業影響帶來的威脅而感到焦慮。
內在的不同部分發生沖撞,比如A和B兩個部分的沖撞,是因為它們互相不認得彼此,互相之間產生了割裂,我們稱這個現象叫“分裂”。
分裂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在某種程度上起著保護我們的作用。并且,它是一種存在于每個人心智中的心理現象。
客體關系學派的精神分析師托馬斯·奧格登(Thomas Ogden)通過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的關于偏執—分裂位[3]的理論將分裂理解為,一種沒有主體的心理狀態。這樣的描述可能過于專業,通俗地講,心理狀態的各個部分散落在那里,各個部分之間沒有聯系,處于互相隔絕的狀態,而這些部分就好像一間房子里有很多東西,但是,這間房子里沒有主人,沒有人來管理里面的東西。比如,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住處,它可能大小不同,但是它一定有四面墻壁,有一個門通向外界,當你回家關上門后,你知道在這間房子里面的東西是屬于你的,而這間房子外面的東西是不屬于你的。那么,我就可以用這個比喻來描述你對屬于自己的東西的統整感和管理感,你完全知道這間房子里的東西是屬于你的,如果你把屬于你的東西放到別人家,你也可以識別出那件東西是你的。這種統整感在心靈管理層面叫作整合功能,它是一種存在于每個心智健康的人心中的心理功能。
分裂可以發生在你自己的內部,你是心靈這間屋子里所有東西的管理員,我們給它起一個名字叫作:自我。正如以上我舉例中提到的,自我管理著內部和外部,自我要分辨什么是你內部的?什么屬于外部?自我還要管理什么是過去的?什么是現在正在發生的?避免你用過去的方法來處理現在的狀況。自我做的工作很復雜,它的職責是將你的體驗、感受、想法和觀念統一管理起來,以保證你能夠執行良好的功能以應對外面的世界和你內部的狀況。自我運行著復雜的功能,保證我們不僅能生存,還可以生活得比較好。當自我的執行功能沒有運作得很好時,就會產生內在沖突。
分裂還可以發生在兩個人之間,這是個體將自己內心的體驗、想法、愿望、匱乏和觀念中的某個部分通過“我認為是你……”放置到另一個人身上的過程(這個過程通常涉及分裂、投射、投射性認同等心理防御機制,分裂是這個過程的基礎),當你認為對方就是自己認為的那樣時,會引發對方和你產生互動(如辯解、反駁或認同),并且很多時候,都會引起一致性的反應[4]。這樣就發生了人際之間的沖突。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遺留一些沒有發展和整合好的部分,這些分裂的部分就導致了沖突以不同的程度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分裂使得我們以刻板的方式處理事情,應對他人和環境。
分裂是一個人在過去的(舊的)結構里保持安全感的方式。
就像蝸牛需要殼一樣,沒有殼的保護,蝸牛的生命會受到威脅。所以,我們要善待那些被我們分裂出去的部分和他人拋給自己的部分,也就是說,不要把分裂看作個體不負責任的行為去責備,而應將其作為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去了解、理解。
雖然分裂是我們用來保護自己的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但是,如果你僅僅將自己關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里,就會失去與現實的接觸,現實就會以你以為的方式在你的內心引發沖突。比如,一個人在心里認定自己是不夠好的,沒有能力的,這肯定不是現實,現實是這個人有一些好的部分,在某些方面是有能力的,只是在某些方面能力有些弱而已。但如果他時時、處處都希望自己是“好”的,在這樣的期待之下,得到的結果通常不會如他希望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