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結束一段關系:親密關系的喪失與重建
- (美)蘇珊·J.埃麗奧特
- 1849字
- 2023-10-09 10:48:12
前言
為什么寫這樣一本書
對于如何成功地面對一段破裂的關系,本書給出了清晰的指導。從走出分手的傷痛到成為治療師、學者和老師,我的人生抵達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我穿越了傷痛并把它變成了生命的禮物,你同樣也可以做到,而本書談的正是其中的精髓,所以這里幾乎精煉了所有我學到的知識、我對生活的體悟,以及過去20年來他人分享的成果。
走出第一段婚姻后,我便萌發了幫助更多人改變的渴望,我想告訴他們,一切皆有可能。我進入學校當治療師,成為哀傷康復研究所的哀傷咨詢師。在做研究和引導小組的過程中,我發現針對哀傷開展工作可以給人帶來良好的療愈與深遠的積極影響。無論人們遭遇的是分手、離婚、死亡還是其他變故,當他們直面哀傷時,他們的生活會發生不可思議的轉變。
記得某一天,有人問我是不是實現了所有夢想,我說是的。可接下來幾天,我卻陷入莫名的煩躁,我知道還有一個夢想尚未實現。作為在領養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我從小立志成為一名社會工作者或律師。我被收養的當天,在布朗克斯郡法院,法官把我帶到一個議事廳,問了我幾個問題。那時我只有8歲,卻被那莊嚴肅穆、圖書滿目的感覺深深吸引了。我問法官,他是怎樣得到這樣一份工作的,他笑著回答:“努力讀書,好好上學,當個律師。”于是我暗暗發誓,我也要成為這樣的人。
32年后,我進入法學院,后來如愿以償地成為律師,又搬回我的家鄉紐約。那些日子我天天跟法律事務打交道,但奇怪的是,總有人跟我講他們分手的故事,或者他們認識的某個人想要擺脫某段受虐的關系。漸漸地,我感到我也有必要把自己的故事說出來。聽了我的故事,總有人鼓勵我把自己的經歷講給更多人聽,讓更多人從中受益。只要我一想把這些過往放下,就會有事情迫使我舊事重提。有人說,你不妨就這樣講下去,讓越來越多有類似遭遇的人得到幫助。
為此,我辦了兩個工作坊,叫“走出過去”和“分手療愈”,我還開了博客、信箱與通信欄。本來博客只是為了回答工作坊學員的問題,不過幾周之后,許多非學員也開始留言,博客上很快就聚集了大量的讀者。這些世界各地的讀者紛紛趕來參加我的工作坊,于是博客上的讀者就這樣逐漸發展壯大成一個支持性的社群。新讀者往往心情苦悶,而在這個社群里,他們卻能感到自己是被接納的。我在“分手療愈”博客上倡導老讀者“把愛傳遞出去”,他們欣然接受。后來,這個社群就成為那些因分手而難過的人彼此聯結、互相取暖的力量來源。
不少學員和讀者建議我出本書,分享自己的療愈之路,所以我就借這本書來談談自己的旅程和體悟。當初那樣毀滅性的失去竟然成為自己美好人生的催化劑。這是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實現的,并且我也篤信,每個人肯定可以做到。
正如“分手療愈”社群一樣,本書的適用人群相當廣泛,不分性別、性取向、信仰與年齡。因為哀傷是我們共有的情緒,而這里談到的是如何從哀傷中復原,所以它適用于所有人。只要你想要平復喪失的傷痛,渴望快樂幸福的人生,本書便適合你閱讀。
本書將幫助你改善關系,讓其不斷向好。本書獨特之處在于我提出的“觀察、準備、培養”的理念。要想永久地改變自己的人生,你就要觀察自己內在與周圍發生的事情,為改變做好準備,并且將這些改變放在日常生活中悉心栽培。這本書會具體到每一步,告訴你應該怎么做。
本書中的很多理論與技巧來自古典或當代心理學流派的某些思想,但是我在這里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讓這些思想得以整合。在我對自己和他人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人們對談話治療、深度哀傷療愈感到厭倦,因為缺乏好玩的、有趣的或自我慰藉的元素。在某種程度上,正向思考和自我對話的確會有短期療效,但若個案問題源自童年創傷,就只能治標不治本了。當然,所有這些理論和技巧會有其應有的效果,而本書里的“觀察、準備、培養”計劃則會將這些正面影響放大、再放大。
本書并不是看一遍就可以束之高閣了。我把它作為手冊來編寫,有助于你經常翻閱,以備不時之需。你可以連著幾個月使用它,也可以配合其他治療方法進行實踐。
健康快樂的生活自然也是平衡的,而平衡的人生,需要你以平衡的姿態邁出每一步。重要的是,你要懂得把這些工具結合起來,并個性化地運用到自己的生活里。
“分手療愈”計劃將給你帶來真正的變化。如果遵循書中所給的建議,按照要求實踐,你就會徹底改變自己的人生。你不但會從這次分手的傷痛中恢復,還會成為一個快樂、健康、獨立的人,而且你會吸引具有同樣經歷的人。
當你已經選擇直面傷痛,請不要后退。
你確實會體驗到痛苦,但此后你會迎來更多美好。
勇敢地清理過去的殘骸,你會發現這將成為一份禮物。
義無反顧地躍入深淵,你會尋獲生命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