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陷阱:人們常犯的6個思維錯誤
- (美)托馬斯·基達
- 1242字
- 2023-10-09 15:53:44
1.5 偽科學
我們生活在一個科學的時代,但眾所周知,許多人持有非科學的或偽科學的信念。偽科學是指“提出的主張即使缺乏充分的支持證據和可信度,也要顯得是科學的”。37有人把它稱為“垃圾科學”或“巫術科學”。從本質上講,偽科學通常冒充科學活動或理論,但它缺乏科學的嚴謹性。偽科學的結論通常來自低質量的數據,如軼事證據和個人證詞,而非嚴謹的可控性對照研究。多數科學領域都有相應的偽科學。例如,有些人可能認為對古代宇航員的調查是考古學,擺弄永動機似乎就是物理學,而另一些人在頭腦中,就將同樣對恒星和行星進行研究的天文學和占星術聯系起來。當然,還有科學的心理學和偽科學的超心理學。38
偽科學的主張有幾個共同特征。首先,偽科學的主張具有爭議性,因為盡管人們可以提出一些支持證據,但這些證據通常是靠不住的。其次,這些主張往往與目前公認的科學原則背道而馳。以升空懸浮為例,有些人聲稱自己懸浮在空中,有些照片顯示人們是飄浮在半空中的,支持者紛紛指向這些證據,但是對于如此非比尋常的主張來說,這樣的證據明顯不堪一擊。個人證詞可能是錯誤的,照片可能是經過后期處理的。事實上,如果升空懸浮是真的,我們對重力的所有認知也不得不發生改變。39
偽科學最經典的例子是超心理學。超心理學家測試了一系列被認為是由于超感官知覺而發生的現象,如心電感應(讀懂別人的心理)、千里眼(感知一般人無法感受的事物)和預知能力(看到未來)。40 20 世紀 30 年代,J.B. 萊茵(J. B. Rhine)在杜克大學開始研究這些現象,他使用的是齊納牌—— 5 張背面有不同符號的卡片,比如加號、正方形或波浪線。在一個經典的實驗中,助手會選擇并觀察一張卡片,受試者會試圖通過讀取助手的心思來識別這張卡片。萊茵發現用這種方法識別卡片的準確率比猜的準確率要高,并因此創造了“超感官知覺”一詞。然而,回顧一下他的方法就可以發現對這種準確率有許多其他的解釋。在某些情況下,實際上可能是受試者從實驗者那里得到了微妙的暗示。在另一些情況下,卡片印刷時受壓很大,事實上受試者可能是看到或感覺到了卡片背面的壓痕。雖然證據看似支撐超感官知覺,但實驗并未受到嚴格的對照控制,因此證據的可信度值得懷疑。
多年來進行的無數超感官知覺研究都指向一個至關重要的結論:支持超感官知覺的研究始終缺乏適當的控制,而具備適當控制的研究始終沒有發現超感官知覺的支持證據。這導致在超心理學領域工作了近 30 年的著名心理學家和超心理學家蘇珊·布萊克莫爾(Susan Blackmore)不情愿地得出一個結論:超感官知覺并不存在。在分析了一系列據說已經發現了超感官知覺的證據的實驗之后,她說:“這些實驗,看起來設計得非常漂亮,但實際上,在很多方面都容易出現欺騙性或錯誤……其結果不能作為超感官知覺存在的證據。”41事實上,幾十年的超感官知覺研究還沒有發現一個在嚴格控制條件下出現同樣超感官知覺現象的案例。今天,主流心理學沒有對超感官知覺進行研究的主要原因是,雖然研究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但始終一無所獲。42然而,蓋洛普的調查表明,有 41% 的美國人仍然相信超感官知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