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半灶·吃飯間·“灶披”間·灶畫
我家正屋的外間即東半間,是一家人吃飯的地方,號稱“吃飯間”。里面,擺著一張八仙桌、四條長木凳。房屋唯一的出口、面東的正門口,就開在這間的東外墻上。東南角的南側還開了一扇木門,和客堂的雜物間相通。
——“吃飯間”發音“丘飯蓋”:吃飯的地方、飯廳。
——“八仙桌”發音“掰喜造”。
——“長木凳”叫“長凳”發音“桑凳”。
為了騰出更多空間方便家里人走動,八仙桌平時就緊靠著西側的木隔斷墻擺放。只有當親戚、客人來我家且留下來吃飯時才移出來。里側能放進一條長木凳,剛好容納人擠進、坐下即可。客人一旦告辭離開,立馬繼續把桌子靠進去,沒得辦法,空間不寬余啊。
——“里側”叫“里檔”、“里廂頭”發音“里廂豆”。
——“靠”:往里搬動使之靠近、挨著。
其它東西呢?除了一個存放碗筷、剩飯剩菜的多層竹條做的碗櫥靠著西側木隔斷墻,兩三把竹椅靠著東墻根、北墻根,哦,對了,還有一個已老掉牙、磨得锃亮的“腳圈”,也是竹制的,就再沒有其它什么了。
——“竹”發音“作”,叫“竹頭”發音“作豆”。
——“碗櫥”發音“喂余”或“煨余”。
——“腳圈”發音“甲缺”:能夠讓不會走路或正在學走路或剛學會走路的小孩,在里面可站可坐的圓筒式立筐或轎車式座椅,主要用來看護小孩的。一般是直接落地固定不動的,也有條件好些的家庭在這個臨時“住所”底下裝上輪子的,大人就可以推著它四處走動,等同于在“遛孩”了,嘻嘻。
小屋的外間即東半間,就是我家的“半灶”、人間煙火處,“灶頭間”。本就不怎么大的地方,大部分空間留給了一頂新場農村家家有的灶頭。
——“煙火”發音“溢服”。
——“灶頭間”發音“灶豆蓋”,叫“灶披間”發音“灶披蓋”、“灶寓頭”發音“灶寓豆”:安放灶頭的房屋。
——“灶頭”發音“灶豆”,專指過去農家用磚頭粘著水泥漿砌就、白石灰粉刷、上面埋著一個或多個鐵鍋的土灶頭。
灶頭是由磚塊粘著水泥砂漿砌成,外面用白石灰涂抹包裝。建造灶頭自然屬于建筑范疇,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并不是每個泥水匠都能拿下來的。四方鄰里也大都清楚,附近哪幾位師傅是會砌的。等到想要擺放灶頭的小屋騰出了地方,家里大人就會上門去邀請師傅來家里當場砌就。
——“師傅”發音“思伍”。
造一頂灶頭一般也就一天的光景,老東家除了支付必須的工錢,大魚大肉、香煙老酒伺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香煙”發音“香溢”。
——老酒,還可以叫“燒酒”:白酒,或專指度數不低的白酒。把白酒說“燒酒”,可能和高度白酒的制作工藝有關吧,經好奇求證,確實如此。白酒屬于蒸餾酒,酒精含量一般都大、比較烈,特別“燒”喉嚨,而這,恰恰成了嗜酒人的最愛,嘻嘻。我老家有位大哥哥就是如此,平時好一口,但低于50度的白酒從來不喝,他的一句話說得明明白白,“度數低的沒勁道!”
當然,就灶頭的實用性而言,不管哪個師傅上門,結構、樣式大同小異,只要能正常起火、通風就好。能在風力不減的情況下多省些柴火的,自然更好了,但這就和師傅的手藝有關了,還需要有一點點的運氣。同一個師傅砌出的灶頭,也有好用不好用之分哩。
——“只要”發音“則要”。
——“通風”叫“拔風”:通風順暢。如此,也便于灶膛里的柴火充分燃燒,不但燒東西順利,還節約柴火呢。
——“柴火”叫“燒飯柴”發音“燒飯撒”。
——“手藝”發音“舍膩”,叫“腳手”發音“甲舍”。
——“好用不好用”叫“好燒不好燒”發音“好燒勿好燒”:灶頭用起來既快捷又省柴。
能讓人瞧出不一般的,唯有師傅當場繪就的灶畫了。就在包裹著煙囪的灶墻正面,砌灶頭的師傅經過一番觀察,感覺表面粉刷的白石灰差不多干透了,就立刻用毛筆蘸著墨汁,畫上他自認為好看的、各種粗細不一的線條、千姿百態的花樣。灶臺面邊沿及下方的正面、側面,同樣也會畫上。灶頭背面,也就是灶膛口用來添柴燒火的一側,一般都不畫。大部分農家直接把灶頭背面涂抹石灰層給忽略掉了,反正沒人看,更能省下不少資源呢。
——“畫”發音“我”。
——“煙囪”發音“溢囪”。
——“自認為”發音“私寧為”。
——“好看”發音“好窺”,叫“有看頭”發音“有窺豆”、“趣”等:漂亮、耐看。
建成的灶頭有方有圓、有棱有角,黑白分明,特別素雅、清新。它可是一大家子養家糊口的策源地、加油站,誰也離不了。
灶頭間其余有限的地方,便是堆放灶膛燒火時用的各式柴火了。就是后來有了一個可以拎著移動的、圓形的煤球爐,也基本不占地方。爐子邊整齊碼放著的、圓柱形蜂窩煤餅擠占了不小的空間。
哦,對了,我家那間已經縮小一半的雜物間里,狗窩已實在放不下,只好把它搬遷到了這里。家里再怎么倒騰,也不能怠慢了人類的好朋友不是。加上一只狗食盆,灶頭間同步成了狗狗的“全房全灶”了,嘻嘻。
——“狗窩”發音“個窟”。
吃飯間和灶頭間相通,中間沒有任何阻隔。燒好的飯菜起鍋入碗,一轉身,根本不用跨幾步,就能放上八仙桌,只等人齊開吃了,非常的方便。嗨,也就這么大個地方了,分什么彼此不是。
——“只等”叫“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