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半房·踏板床·“牽紗”車
我家那個時候的房屋空間,對一個六口之家來說,哪還有閃展騰挪的余地呀,除了擁擠還是擁擠。用我爺爺自我調侃的話形容,那就是“屁股都別不過來”。
——“屁股”叫“屁眼”發音“屁念”、“屁眼頭”發音“屁念豆”、“臀道掰”等。
原有的南面第一間正屋,早被大人們在中間用幾塊拼接的薄木板,下接地,上到頂,隔成了前后一東一西兩個半間。
木隔斷墻的北側邊上,裝了一扇木門。這門,平時就關著,上面有搭扣掛鎖,算是把里面的房間即西半間,屬于私密的睡覺場所隱藏了起來。
——“睡覺”叫“困覺”發音“困告”。
——“藏”叫“扛”、“啞”、“背”等。
西半間,是我父母親和我們三兄弟睡覺的地方。當地原住民口中“半房半灶”的“半房”叫法,就是這么出來的。
——“半房半灶”發音“背王背灶”:把僅有的一間房子對半隔開,外面半間用來燒飯、吃飯,里面半間用來睡覺。這是曾經的那個年代里,大多數家庭,不分城市、農村哦,一直保持的住房狀況。我家自然屬于大多數的。
房間里緊靠東側木隔斷墻,南北向的擺著一張木架子大床,四個角都有立柱、上方有木框連接,頂上有薄木板鋪著,俗稱“踏板床”。我們三兄弟就相繼誕生在上面,并自小和爸爸媽媽一起睡在這個寶貝疙瘩上。
——這樣的“踏板床”發音“跶掰桑”,在新場農村倒是不算稀奇,幾乎家家都有,也都是家里主人夫婦使用的。這樣的大床可是蠻有來歷的哦,真正的大名叫“拔步床”,屬于漢族家庭的常用臥具。床體有圍欄、立柱、頂棚、飄檐、拔步等,床前設置踏步,床的各個部件的木板不僅是名貴樹種,上面還雕刻了精美的花飾、圖案,上著大紅大紫的油彩,整體非常的富麗堂皇、端莊大氣。當然,我老家農村大多數家庭的此類大床,只有“踏步”沒有“拔步”的,材質更是極其普通的木料,上的油漆以大紅色為主色調,整體也簡潔多了,占的地方自然也小。
在最里面的西北墻角,擺放著我母親專用的踏板紡紗車,一個豎起的大木圓盤加上兩根長木條組成的底盤,占去了不小的空間。每天干完農活、家務后,母親就借著昏暗的燈光,繼續為全家老小紡紗、納鞋底、織毛衣、縫衣服,忙個不停,直到深更半夜。
——“最里面”叫“撒里廂”。
——“昏暗”也叫“暗促促”發音“噯促促”。
——“紡紗”叫“牽紗”發音“起梭”。
——“納鞋底”叫“扎鞋底”發音“扎阿底”。
——“織毛衣”叫“結絨線衫”發音“結濃細賽”、“結絨線”發音“結濃細”、“結衣服”發音“結衣裳”。
——“縫衣服”叫“領衣裳”。
——“衣服”叫“衣裳”。在新場農村,“衣裳”這個詞蠻有意思。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包括上衣、褲子等全套穿著,如“今天第一天到單位上班,衣服穿得體面點”、“我上班去了,等會兒把洗衣機里的衣服拿出來曬好”、“今天我家有師傅上門做新衣服”,等等;二是單指上衣不含褲子,如“你今天穿的衣服和褲子不搭呀,換一件試試看”。
——“半夜”叫“半夜里”發音“備啞里”。
——“深更半夜”叫“輪更半夜”發音“棱崗備啞”。
正屋南側加蓋的一間小屋,也同樣隔成前后、東西兩個半間,中間的隔斷用磚頭砌的。隔墻北側緊接正屋木隔斷墻處,同樣安了一扇木門,也裝著搭扣掛鎖。里間即西半間,就是我爺爺睡覺的地方,也算是“半房”哦,木門同樣用來保護隱私的。
——“磚頭”發音“醉豆”。
——“砌”發音“替”。
在半間客堂的半間沒有變為小臥室時,我們三兄弟中的一兩個就和爺爺結伴睡在里面的。
——“結伴”叫“蓋道伴”發音“蓋道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