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灶頭和它的“跟班”們

19

灶頭和它的“跟班”們

農(nóng)村土灶頭最惹眼的部位當屬那一口口“灶眼”了。

當時的老家農(nóng)村,多數(shù)家庭的灶頭一般也就砌成兩個“大眼”配上一個“小眼”,極少有人家砌上三個“大眼”的。有三個“大眼”的人家,要么是人口眾多,要么是家境殷實。我家的灶頭就是兩“眼”大、一“眼”小的那種,和絕大部分人家一樣。

——“眼”:此處指擺放鐵鍋的灶面洞口。

——“殷實”叫“小滾壯”發(fā)音“小滾奘”。

兩“眼”大的,在灶頭臺面并排著,占據(jù)著灶頭的絕大部分地盤,主要用來燒飯、燒菜、燒大鍋開水。

一“眼”小的,處在臺面前方的中間,底下分別和兩個“大眼”的底部相通。平時永遠放滿了水,借著“大眼”燒火時的熱量傳遞,把鍋里的水煨暖、煨燙。“小眼”里的溫水、熱水,基本沒有達到過沸點,屬于溫水,主要用來為“大眼”里的飯菜續(xù)水或飯后洗碗筷、抹布的,很少直接飲用。實在要喝,當然也沒問題,就是味道有點怪。

——“溫水”發(fā)音“溫思”,叫“溫騰水”發(fā)音“溫騰思”:燒到半開未開的水、燒開后涼一段時間溫度降到不冷不熱的水。

——“抹布”叫“揩布”發(fā)音“卡布”。

——“問題”發(fā)音“問底”。

——此處的“怪”還可以叫“怪樣”發(fā)音“呱樣”。

兩個“大眼”之間的里側(cè)臺面,暗藏煙囪的灶頭背景墻底下,開了一個拱形的凹口,猶如一扇頂部半圓、底下長方形的小拱門。凹口的位置往下開了個洞,和灶膛相通。洞口埋著一個高約三十公分的生鐵罐子,露出灶面十公分左右,用一個有木把手、開口大于罐口的湯勺覆蓋著。

——“生鐵罐子”叫“湯罐”:砌在灶頭里、三分之一左右冒出灶面、常年存放水的罐子。

——“湯勺”,此處專指灶頭上用來舀水的短柄大勺子,非吃飯喝湯時用的長柄小湯勺。一般為鋁制品,少數(shù)條件好的家庭用銅制品,但把手都是一段木棍。

湯罐里通常也會放滿水,同樣靠燒飯菜時的灶膛熱量來增溫。里面的水也是溫水,也不是用來直接飲用的。

生活條件特別好的人家,屋里地方也大,砌的灶頭也氣派,三“眼”就都是大的,真正的“三眼灶”,邊上用來煨暖水的“小眼”照樣有。這樣的家庭,在我們老家農(nóng)村就有“亂亂叫,三眼灶”的戲稱。意思是指這戶人家財力富足、實力雄厚。當然,如此家庭,在當時的鄉(xiāng)下也只是鳳毛麟角。

——“亂亂叫,三眼灶”發(fā)音“瑞瑞叫,賽念灶”:財大氣粗、派頭十足、豪氣沖天。

除這些個“眼”之外,有些部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同貼身“跟班”一般。

首當其沖的是各式大小不一的鍋蓋,與各自服侍的“灶眼”一一對應。大了,又漏氣又費柴火。小了呢,不經(jīng)用,柴火沒少燒,大鐵鍋卻大材小用了。

——“鐵鍋”叫“鐵鍋子”發(fā)音“鐵窩子”:生鐵制成的鍋。那時的新場農(nóng)村,“鐵鍋”主要指的就是土灶頭上安放的大鍋、小鍋。名稱上說是“鐵”的,應該都是生鐵制品。這種鍋被灶膛里柴火燒久了,底部就會產(chǎn)生厚厚的灰垢,會影響熱度的傳播,燒飯菜開水的時間就會拉長,自然也要多消耗柴火。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家里大人總要把鍋子從灶面揭起,拿到室外的角落或風口里,用盛飯菜的長柄鏟子一下一下的鏟除這些灰黑色的焦碳、灰沫,發(fā)出的“咯咯”聲響有點瘆人哦。

鍋蓋大都是木塊拼接而成的。也有拿破舊的鐵鍋倒扣著充當蓋子的,我家就有過。妥妥的廢舊物資再利用,觀念超前哇,呵呵。

——這鐵鍋,在過去的農(nóng)家也算是一個寶貝,除了“吃飯”用,太舊了甚至破了的,也舍不得扔掉,留著能派大用場,如中間穿根鉛絲倒過來,當鍋蓋、井蓋、水缸蓋使用;又如給豬、狗當食盆;再不濟,就在里面放些土,種上小蔥根、大蒜頭啥的,平時菜里的蔥花、大蒜葉算是有著落了。在那會兒,如此的“廢物”再利用在農(nóng)村不要太多哦。就這么說吧,幾乎所有農(nóng)家的大人生活“詞典”里,根本就不存在“廢物”、“扔掉”這些概念的。

這些都算是硬件,沒有還算什么灶頭不是。除此之外,下面幾樣也是少不了的。

菜刀,也就一把。切、削、剁、砍、敲,時時拿它露一手。鏟子,我們叫它“鏟刀”,也是一把。上油、炒菜、盛飯、煎餅、攪湯,樣樣用它來騰挪。

——“攪”發(fā)音“搞”。

還有一樣必備的小玩意,就是用來給黃瓜茄子絲瓜之類削皮的“刨”,這東東可是非買品哦。那時也沒哪個農(nóng)家去鎮(zhèn)上買這種工具的,商店里有沒有這類東西賣也不得而知。

那果蔬怎么去皮呢?這可難不倒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自己動手做呀。把小河里撈到的蟶子剖開,肉取下燒了吃掉,殼留下,把中間凸起的部位在磨刀石上一陣劃拉直至穿孔,橢圓形小孔磨到長約三公分、寬約一公分即可。這樣一把半手工、不花錢的“蟶刨”,特別的鋒利、耐用哦。況且,一只蟶子就能做兩個呢。

——“蟶子”叫“蟶”發(fā)音“岑”,外殼做成的除皮器就叫“刨”,或直接叫作“蟶殼”發(fā)音“岑靠”。你家有過哇,好用得很呢。

還有用來取水的勺子,我們叫它“湯勺”,一般就放在灶頭臺面上或覆蓋在湯罐上。一把掛在灶頭正面畫有灶畫的墻上的竹條制成的十字框型的蒸架,我們叫它“蛋架”,一把頭部圓圈式、由鐵絲網(wǎng)框成的長柄撈勺,專門用來從鐵鍋湯水里撈干貨的,我們稱它為“抓籬”,也是與灶頭配套的不可或缺的“跟班”配件哦。

——湯勺、鍋子等“覆蓋”、存放在瓶罐、爐子之上,叫“扽”。

——“抓籬”發(fā)音“匝籬”。

而長柄的舀湯水的湯勺就不一定有了。像我家,不管大人還是小孩,直接拿碗來個“海底撈月”,不是更直接、省事么,嘻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川县| 东乡| 灵川县| 临安市| 蒲江县| 天全县| 蓬溪县| 广安市| 东平县| 绥中县| 建德市| 应用必备| 兴安盟| 台南县| 年辖:市辖区| 克拉玛依市| 甘孜| 哈巴河县| 小金县| 湟源县| 钦州市| 镇赉县| 贡觉县| 北流市| 怀安县| 资源县| 普兰县| 松原市| 田东县| 永嘉县| 永兴县| 德钦县| 怀安县| 高淳县| 乐东| 西丰县| 汝阳县| 文昌市| 大方县| 肃北| 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