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經 總論“三綱領”和“八條目”》:德行,引領我們抵達美好人生的至境

綜述 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古代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

三綱領:明德、新民、至善。

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方法:“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

個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心靈:“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指人格修養、濟世安民的學問。在傳統文化中,“大學”的含義有兩種:一是指博學;二是相對于“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等小學內容而言的“大人之學”,即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道: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方法等,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也指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語境有不同的意義。

[明明德]弘揚偉大的德澤。明:發揚、弘揚。明德:光明磊落的品德。

[親民]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程子曰:“親,當作新。”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朱熹說:“所謂大學,就是養成宏大氣度的修養之道。所謂明德,是說人的修養所達到的高度,人的德性秉承天意,通過學習與實踐的砥勵,以及人情的練達,通達儀禮規范,從而在言行與處世中,中規中矩,為人稱述。但是因為氣質稟賦的局限,人欲的擾亂與蒙蔽,則有時而昏庸;然而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從來都沒有停滯。”

又說:“既要能夠自我弘揚高尚的德行,又應當推廣影響德化他人,使得人人都有良好的修養,以剔除先前所浸染的污跡,以求自新。”

王陽明說:“德,即一體之仁,即使是小人之心也一定擁有的。是根植于天命的秉性,自然靈昭不能掩蔽其光芒的。因此稱做‘明德’。……之所以稱為‘大人之學’,也只是指去除其私欲的掩蓋,使自己能夠明徹了解自己美好的‘天性’,從而恢復天地萬物一體之自然天性。……天命之性,純粹且最為美好完善,‘靈昭不昧’者,這是其‘至善’的體現,是明德的本體,就是所謂的良知。”

孔穎達疏:“彰顯推廣自己光明的品德。”

大學之道,就是人生之道

德,做人的根本。《尚書》說:“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在古代,賢人志士崇尚德行,以道德感化、教化民眾,從而使社會和諧,達到一種無為而治的理想境界。

中國傳統哲學對于生命問題的思考,其功用不在于增加外界的知識,而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大學》開章明義,為人之道,在于“明明德”。其修養的過程,《論語》記載,“曾子三省吾身”,“反躬求諸己”,每天拷問自己的良知,以生命付諸道德的實踐。

《左傳》中有“蘧伯玉之寡過知非”的記載。蘧伯玉是衛國的大夫,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姓蘧名瑗字伯玉。二十歲的時候,他的個人修養就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每天都會對自己的言行做出反省,從而使自己每天都有所體悟,不迷失方向。“逐日如是,日日自檢”。天天反省,天天檢點。于是每天都能發現在從前的時日里自己的失誤,總會發現在過去的行為中,自己本應該做得更好。

世間沒有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作為人誰都會出錯,不怕做錯,知錯能改就好。怕的是不能自省,自己不知道,還不愿意別人批評指出。尤其不可救藥的是,對自己的錯誤不能夠充分認識,自以為是,還強求他人認同自己。蘧伯玉的過人之處就在這里,他數十年如一日,每天都在自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改過遷善,常見前非,至五十歲時,猶追咎四十九年之非”。可見,德行的修養,在于堅持,在于誠篤。不做一件壞事,是容易做到的;每天不做不合規范的事,也是容易做到的;但是一生不做一件違心的事,則是令人敬佩的。人生的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只要活著,“克己復禮”的功夫就要做。這是一種良好行為的積累。“明德”的功用表現在外的,就是提高全民素質,造就新的高素質的民眾,其最終的目的在于達到“至善”的最高境界。借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實現和諧。

人類是推動社會歷史不斷發展的主體因素,但是個人于歷史長河又是微乎其微的。從人的心理上來講,人們都想出人頭地,爭做先鋒。這是人的欲望決定的。可事實上呢,由于個人性情,受教育程度,環境機會等因素的影響,結局總是不那么讓人樂觀。少數人出類拔萃,叱咤風云;個別人自甘墮落,作奸犯科;絕大多數人則表現平庸,安于現狀。這是規律,誰都無法改變。然而,無論如何,從自己做起,淡泊明志,潔身自好,靜心修身,提高素養,做一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他人的人,這是歷史前進所呼喚的,更是人類文明進步所要求的。做到這一點,對于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來講,應該不難,因為,它取決于我們的心靈。

我心有主,豈可輕易玷污

許衡,元朝著名學者。字仲平,號魯齋,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歷任國子祭酒、中書左丞、集賢殿大學士、領太使院等職。為官敢于直言,一生致力于教育,親自編寫了《中庸直解》《大學要略》。有《魯齋遺書》傳世。謚文正,封魏國公,是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歷法學家。

許衡青少年時即聰敏勤學,立志學以致用。他不但學識淵博,還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操,留下了“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的千古佳話,成為人們效仿的楷模。

《元史·許衡傳》說:宋朝末年,天下大亂,百姓背井離鄉,四處逃難。天興二年(1233年),蒙古兵逼臨許衡的家鄉新鄭縣。許衡從河陽經過,當時正值酷暑時節,由于長途奔波,天氣又熱,大家都喉干口渴。這時,同行者發現路邊有一棵梨樹,上面結滿了鮮嫩的梨子,眾人爭相摘梨解渴。

人們吃著摘來的梨子,坐在樹下乘涼,感到十分愜意。回頭卻看到許衡獨自忍受著干渴,端坐著一動不動。同行的人覺得很不理解,便問他:“老先生,路途遙遠,也摘個梨吃吧,權且解渴。”

許衡回答說:“那梨樹不是我的,怎么能隨便去摘取別人的果實呢?”

那人說:“社會動蕩,兵荒馬亂的,大家都各自逃難,這棵梨樹的主人恐怕早已逃走了,何必固執己見呢?”

許衡說:“雖然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

“我心有主”,后來成了一句錚錚名言,一條不可逾越的做人底線。“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能夠在外在誘惑的境況下,堅守著道德的操守,恪守著做人的準則,固守著廉恥與尊嚴,守護著心靈的潔凈,不被利誘,這是人格的至高境界,也是道德的完美體現。

古人說:“義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人生活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上,隨時都會面臨取舍的選擇,物欲的滿足,美色的引誘,令人難以自守。很多時候,稍有松懈,就會迷失自我。能夠恪守“我心有主”,實為不易,是十分值得敬佩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河市| 邳州市| 斗六市| 东丰县| 上饶县| 澄城县| 利津县| 荔浦县| 尼勒克县| 凯里市| 乐东| 黄山市| 嘉鱼县| 犍为县| 景泰县| 临颍县| 池州市| 龙游县| 富平县| 武鸣县| 永寿县| 大庆市| 安图县| 岗巴县| 阿荣旗| 望江县| 安岳县| 新沂市| 明星| 乌兰浩特市| 揭阳市| 博湖县| 昌宁县| 静海县| 高青县| 连平县| 衢州市| 鄄城县| 隆化县| 辽中县| 扬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