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定義教育:AI來了,該如何養娃(共6冊)
- 羅利娜等
- 2424字
- 2023-09-20 11:38:44
01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
重新審視父母與子女的關系
想起父母,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
美好的感覺?安全、踏實、放松、溫暖、親昵、甜蜜、思念、心疼……
復雜的感覺?害怕、壓力、想見又怕見……
想親近,又想推遠;有失望,也有期望。
害怕父母對自己的期望,擔心父母對自己失望,自己對父母也有失望。期望父母能更懂自己一些。
苦澀的感覺?恨、痛、絕望……
想起孩子,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
可愛、心疼、驕傲、自豪;
累、煩、焦慮、擔心;羞恥、恨鐵不成鋼……
一生一死,皆來源于父母。
那個兩歲半的孩子長大后,會不會和父母也產生巨大的沖突?
那個14歲的男孩,小時候是不是也曾是媽媽的心頭肉?
父母和孩子,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父母生下孩子就成了父母嗎?
經濟的發展,生活的富裕,當“養”不再是父母的痛時,“育”成了中國父母最大的課題。
生命的三個特點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大自然中的花,牡丹、玫瑰、月季的顏色鮮艷、漂亮,但是香氣不濃;而茉莉、桂花、百合的顏色沒有那么鮮艷,但是香氣襲人。為什么呢?花在靠顏色或者香氣吸引蝴蝶過來授粉,這樣才能繁殖下一代。大自然中每一個生命,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并沒有人管它們,它們都沒有自行毀滅,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自己的能力盡力生長著、綻放著,在大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就是生命的第一個特點,盡最大努力好好地活著,積極地活著,這是生命得以發展和延續的本能。
玫瑰沒有想過變成桂花,桂花也不可能變成牡丹。這是生命的第二個特點,每個生命自帶生命的密碼,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生命,這就是生命的多樣性,也是大自然如此豐富多彩的原因。
蒲公英的種子會帶著媽媽給的小傘飛走,找到自己的家,每一個生命成熟后都會離開母親,成為自己。這就是生命的第三個特點。
每一個孩子,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個生命,他們和動物、植物一樣也有生命的三個特點。
第一,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有蓬勃的生命之火,都有自主發展的潛能。父母看到的是孩子一天天長大變強壯的身體,其實胎兒在母體中形成的那一瞬間,他內在還有一種東西,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把它稱為一個人的“精神胚胎”,我們也可以把它叫作人的“心理自體”。一個人的“精神胚胎”從出生開始就引導孩子的發展,他的好奇心、學習動力、探索欲是天生就有的,成長和發展是人生命中與生俱來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會盡力適應環境,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在社會上以最好的姿態生活。一個人天生就有需要被主流社會價值觀接受的欲望,他知道要獲得這樣的資格,需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幫助別人。
第二,每一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帶著自己的生命密碼,有自己的發展節奏和內在規律。他們鮮活而獨特,絕對不能被一視同仁或一成不變地對待。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其實并不取決于父母,也不會完全依賴于父母,孩子就像一顆種子一樣,只要有肥沃的土壤、適量的水和陽光,種子就會發芽,它是玫瑰還是牡丹,是由它自己決定的,即使父母再努力,也不可能讓一顆牡丹花的種子開出玫瑰花。孩子不是父母手中的泥娃娃,不可以被塑造。
孩子的“心理自體”成長也是一個自然有序的過程。我們都知道,給孩子喂飯時,每個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數量和食物種類,營養太多,不僅消化不了,還會破壞孩子的消化能力。知識的學習也一樣,不是學得越多、越早就越好,孩子不到特定的時間,學習多了既費勁又會影響孩子的發育,還會讓孩子對知識反感。很多青少年厭學,不喜歡學習,恰恰是在家長不該灌輸太多知識的時候,讓孩子學習了太多的知識。
哈佛大學的一個教授,準備把兒子培養成天才,每一分鐘都讓孩子吸收知識,兒子三四歲的時候已經會幾國語言,6歲考入中學,10歲上了哈佛大學,16歲攻讀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然而,孩子到了18歲時成為倫敦一家商店的售貨員,且什么都不學,拒絕任何“知識性的活動”,就喜歡做一名普通的售貨員。這就是“吃吐了”的表現。當然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但是父母們可能都有這樣一種傾向,那就是認為孩子多學點東西總是沒錯的,越早學越好。其實,這樣就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破壞了孩子的“心理自體”發育。等到孩子不愛學習,出現癥狀時,就開始問孩子為什么就不愛學習啊?
第三,孩子最終會離開父母,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最初在母體里成長,到掙脫父母的懷抱,獨自向前走,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逐步離開父母的過程。生存、發展、成熟到最終離開,這是每個人天生就固有的一種內在傾向性。
孩子究竟是什么呢?孩子確實是你的孩子,但他更是大自然中一個普通而又偉大的生命,我們對這個生命要有敬畏和尊重,我們要敬畏的是大自然的規律,尊重的是每一個生命的特點。
父母是什么呢?父母是孩子在未成年時的陪伴者、照料者、支持者,而不是孩子的塑造者。父母的角色是給孩子提供合適的土壤、空氣、陽光,而不是成為孩子的精神“上帝”。父母和孩子都是彼此生命中的過客,最終的指向必然是分離。正如詩人紀伯倫的詩中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