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豆漿店談出“芯”產業

效仿韓國成立“工研院”

“我們如果再不做,就趕不上了。”

大約在1971年,中國臺灣新上任的經濟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孫運璇應邀訪問韓國,看到韓國科技研究院高薪聘請一批韓國留美學人,生機勃勃地開發電子、化學、紡織等方面的專業技術。對比中國臺灣科研基礎極其薄弱的現狀,他不免十分焦慮。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臺灣地區的經濟發展策略發生過幾次轉變。一開始是實施進口替代策略,優先發展投資少、技術要求不高、能增加就業的民生產業,如紡織、食品、水泥和塑膠,以替代民用產品的進口,節省外匯開支。進口替代策略很成功,它幾乎完全依靠民間資金,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就讓臺灣地區走出二戰導致的經濟泥潭。

然后,臺灣地區改行出口替代策略,在高雄、臺中等地創建了3個出口加工區,吸引外商投資,鼓勵產品外銷,大力發展以輕紡工業和電子組裝為核心的來料加工出口。臺灣地區在1960年的時候,出口額僅有5億美元,出口產品以米、糖等初級農產品為主。到了1973年,臺灣地區出口額增加到40億美元。在此期間,臺灣地區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達15.3%,人均生產總值增長了3倍多,達到706美元。美國和日本將生產設備供應給中國臺灣,然后再從中國臺灣進口商品,單單對美國的出口額就能占到中國臺灣出口額的一半。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臺灣達到了一個全新的整體經濟高度,與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并稱為“亞洲四小龍”。

然而,中國臺灣也面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難以為繼的關口。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亞洲四小虎”緊跟上來,它們擁有遠比中國臺灣數量更多且成本更低的年輕勞動力。中國臺灣無法再在玩具、雨傘、鞋帽之類的輕工產品上與之競爭,亟需尋找到下一個時代可以接棒的產業。于是,孫運璇向蔣經國提議,希望仿效韓國的科學技術研究院,成立由臺灣地區資金主導的機構——“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

孫運璇是山東蓬萊人,13歲隨父闖關東到哈爾濱,1934年以當屆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于“偽滿洲國”治下的哈爾濱工業大學,隨后秘密返回關內,一直從事發電廠的建設與運營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后,孫運璇奉命接收臺灣電力公司,在短短5個月內就將臺灣地區的電力供應恢復到戰前的80%。他在臺灣電力公司工作近20年,將臺灣地區電氣普及率一舉提升至99.7%,為臺灣地區工業的發展解除了后顧之憂。當時臺灣地區經濟管理人才嚴重匱乏,不得不從公有企業中找人,孫運璇遂得到重用。他在出訪時發現,韓國創設了科學技術研究院,引進韓裔美國人進行領導,集全國之力推動工業發展,便有了建立“工研院”的想法。

為了能夠像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一樣突破當局法規對公務員薪水的限制,以高薪聘請海外專業人才到中國臺灣從事技術研發,孫運璇申請以財團法人的形式成立“工研院”,卻招來了強烈的反對意見。臺灣地區“民意代表委員會”認為,“工研院”乃當局出資,當局卻沒有管理權,有“化公為私”的嫌疑,此例一開,后患無窮。提案最終被否決。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第一次石油危機,對能源極度貧乏的臺灣地區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臺灣地區經濟動蕩、物價飛漲,才連續3年順差的外貿再度出現逆差;1975年生產總值增長率驟降到7.4%,創下1951年以來的最低紀錄;消費品價格指數也在一年內從8.2飆升到47.5。蔣經國提出要在基礎設施和重工業方面推出“十大建設計劃”,將出口替代政策調整為出口擴張政策,優先發展面向國際市場的重工業。當時臺灣沒什么錢,十大建設計劃所需要的60億美元巨額資金有四成需要依賴外債,許多人提出反對意見。蔣經國稱“今天不做,明天會后悔”,十大建設計劃遂得以實施。

十大建設計劃覆蓋煉鋼、造船和石化等重工業,亟需大量工業技術人才,遂給了“工研院”提案起死復生的契機。加上孫運璇多方奔走、頑強游說,努力與“民意代表委員會”溝通,最后該計劃在重新提交時僅以勉強超過50%人的同意獲得通過。于是,孫運璇將自己部門下轄的聯合工業、礦業和金屬工業3個原本是公有單位的研究所合并,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工研院”。孫運璇后來被尊稱為“工研院之父”。

“工研院”雖以“工業技術”為名,但孫運璇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讓它只為傳統工業服務。他認為,模仿西方國家,靠大規模進口資源維持的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發展模式,不一定適合地方小、人口少的中國臺灣。中國臺灣缺乏能夠讓外資感興趣的自然資源,市場又很狹小,只能朝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轉型。“工研院”應以高科技為導向,帶動中國臺灣經濟的下一步發展。在孫運璇的心目中,“工研院”應該要成為中國臺灣這條亞洲小龍的龍頭。

“工研院”成立后,蔣經國希望推動幾項有突破性意義的科技計劃,“項目越大越好”。他的秘書長費驊把這項任務交給了上海交通大學校友、臺灣交通事務主管部門下屬的臺灣電信部門負責人方賢齊。方賢齊當時兼任“電子工業發展小組”的召集人,這個小組是在時任“經合會”[2]副主任委員的李國鼎的主導下成立的,負責對臺灣地區如何發展電子工業進行研討。在推動臺灣地區科技發展的這幾人中,孫運璇有權,李國鼎有望,方賢齊是實際執行人。方賢齊受命后立即赴美,找老同學潘文淵商議。

潘文淵是江蘇蘇州人,1931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公費赴美留學,在斯坦福大學無線電系獲工程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45年進入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 RCA)普林斯頓實驗室工作。潘文淵30年間共發表科技論文百余篇,獲30項美國專利及200項國際專利。因業績卓著、學界馳名,潘文淵先后當選美國科學院促進會(AAAS)會士、美國無線電工程師協會(IRE)會士和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受方賢齊之邀,潘文淵立即動身前往臺灣,為臺灣下一步的技術發展方向把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沟县| 万安县| 黄平县| 炉霍县| 隆化县| 盘锦市| 长沙县| 商南县| 杭锦后旗| 获嘉县| 大姚县| 务川| 张家港市| 上高县| 明水县| 宿州市| 抚州市| 东乌珠穆沁旗| 澄城县| 手机| 乌兰察布市| 南京市| 凭祥市| 四会市| 安阳县| 三河市| 和政县| 离岛区| 叙永县| 石城县| 高碑店市| 海晏县| 茌平县| 会昌县| 青河县| 十堰市| 洞头县| 天台县| 花莲县| 襄汾县| 蕲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