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對這個世界有點過敏:心理問題的普遍性與污名化
- (美)本杰明·B.萊希
- 2586字
- 2023-08-22 18:43:34
心理問題的污名化情況
我們需要了解,心理問題對我們造成的傷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我們行為中的某些變化,如情緒不穩、恐懼或易怒,都會給人帶來痛苦。有些心理問題,如注意力分散、具有攻擊性、社交依賴癥等,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導致我們工作效率低下,生活不如意。不幸的是,心理問題的另一種傷害形式,原本傷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卻給人們帶來了重大傷害。幾乎所有文化都給心理問題冠上了污名——因此,我們會鄙視并害怕有心理問題的人;而當我們自己有了心理問題時,就會感到窘迫不安。這種對心理問題的污名化對有心理問題的人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對心理問題冠以污名會給人們帶來三大傷害。首先,如果我們因抑郁問題而感到窘迫不安,這種不安會給本來就存在的負面情緒加碼,導致我們更加抑郁。其次,我們自己給自己的心理問題冠上污名,會致使我們難以邁出尋求心理治療的步伐,從而錯失改善的機會。最后,他人對我們的心理問題冠上污名,就不會以人性的方式對待我們,他們會遠離我們,對我們的就業和購房造成障礙,使我們的生活狀況更加惡化。事實上,對心理問題的污名化與無知,甚至還會導致不必要的人身監禁,甚至與警察之間發生嚴重沖突。
能夠認識到我們人類所經歷的心理問題是普通問題,有助于減少對心理問題的污名化情況。心理問題并非少數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才存在的問題,而是幾乎我們所有人都會經歷的普通問題。我們不敢承認心理問題的普遍性,是因為害怕自己被冠上污名,因此常常選擇對自己的心理問題緘口不言。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問題具有普遍性,希望這些發現能幫助我們擦亮眼睛。如果我們接受了心理問題的普遍性,就不會再對其產生懼怕情緒,也不會對其進行詆毀。如果我們能夠明白,絕大多數人在生活中的某個時候都可能出現心理問題,如恐懼、焦慮、悲傷或物質成癮癥等,就不太可能再對心理問題進行污名化。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對心理問題的污名化通常只是停留在語言文字層面,而且并無惡意。大多數人提到心理問題時,使用的通常都是醫學模型中的術語,如精神疾病、精神障礙、精神病理學或心理健康問題。我們之所以使用這些術語,是出于存有心理問題的人的關愛,以示心理問題并非他們本人之錯,而是心理疾病導致的。即便如此,這些術語畢竟還是自帶污名。盡管這些術語的外延意義與本書所述的心理問題意義重合,但這些術語暗含貶義,強化了人們對心理問題的不好印象。他們說你的心理問題是疾病、障礙和病理學造成的。這難道不是加重了心理問題的污名化嗎?
一個人很難鼓起勇氣說:“過去的一個月里我一直都很不開心。我只想睡覺,吃飯沒有胃口,不喜歡與朋友共處,感覺自己一文不值。我感到很痛苦,工作和家庭生活也因此受到影響。我決定尋求心理幫助。”然而,對大多數人而言,更難啟齒的是:“我患上精神疾病抑郁癥,曾經健康的心理現在出問題了,所以我需要尋求心理治療。”但是如果能把心理問題看作是普通又普遍的問題,就有助于消除這種污名,有心理問題的人也不會再被看作精神異常。
心理問題釋義的復雜化
雖然我認為對心理問題唯一合理的釋義是:會給人帶來痛苦或造成損害,但是讓人們怯于尋求幫助的行為。然而,這個定義雖然務實,但是也將一些非常重要的問題復雜化了。
第一,眾所周知,有些存在心理問題的人并不認為自己有問題,即使他們的家人、朋友、老師和雇主出于善意提醒他們,擔心他們會因此而毀掉自己的生活,他們也不會承認。對于那些出現藥物濫用行為、躁狂行為、反社會行為和其他心理問題(將在第3—5章中進行探討)的人來說,情況尤其如此。這種情況下,提供專業心理幫助的過程就變得非常復雜,還會觸及道德失衡的問題。為他們提供心理幫助,首先需要說服他們,如果接受了心理治療,生活就會有所改善。然而,大多數社會為了全民的最大利益,會實施預防計劃以降低諸如長期反社會行為這類心理問題的患病率。此外,如果有心理健康專家或非精神疾病專業的醫生、警察和法官認定某些人存在對自己或他人構成危險的心理問題,許多政府允許將這些人鎖進精神病院幾天。有時甚至可能會對其進行強制性監禁和治療。雖然這些強制性監禁和治療是合法的,初衷也是善意的,但這樣的權力著實可怕,有時可能會被濫用,因此實施前必須進行嚴格核查。
第二個被復雜化的重要問題是,我在本書中提倡的關于心理問題的釋義,雖然務實但是也需要付出成本。如果人們能夠自由決定何時需要專業的心理治療——當然也有人是被迫接受治療——那么治療需要花費多少錢?心理問題專業人士進行治療是需要付費的。目前,從事心理問題的治療工作主要是心理學家、精神科及其他科醫生,以及一些專業人士。幾乎在所有國家中,只有根據DSM或ICD診斷標準確診為精神障礙并參加保險的人才能獲得免費治療。無論你生活在美國(如果你能夠有幸買到一份好的健康保險,保險公司就可以報銷所需費用),還是生活在能夠免費(使用納稅人的錢)獲得心理治療的國家,要想獲得免費治療,首先需要經過診斷,符合條件后才可以享受免費治療。心理診斷是你獲得免費服務的唯一途徑,除非你愿意自費治療。
既然如此,那么我強烈支持的班杜拉對心理問題的釋義,是不是就顯得太理想化了呢?不,這一定義雖然過于樂觀,但是符合現實情況——如果廣泛采用,或許會帶來改變。不難想象,那些決定為所有尋求心理治療的人提供專業服務的國家,一定是出于以下三個原因中的一種。
首先,提供心理治療服務,可能并不會導致尋求心理治療人數的激增。雖然我們正在努力消除污名化心理問題,但許多人還是不愿意尋求心理治療。所有尋求專業心理治療的人,幾乎都可以通過提供合格的診斷獲得治療服務,即使這些診斷并不嚴格,也能獲得治療服務。因此,治療的成本增加幅度可能不大;當然,我們只有試了才知道。
其次,許多國家認為,向所有需要心理治療的人提供服務,反而可以節省資金。如本章所述,心理問題會導致經濟生產力下降,增加身體健康問題,因此會給社會帶來極大損失。為預防和減少心理問題的患病率,采用經濟有效的方法,表面上看支出雖然增加了,但是與心理問題給社會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相比,增加的支出就不算什么了。心理問題得到了治愈,人們就能重返工作崗位;戒了酒就能降低患上肝病的概率;注意力集中了,情緒穩定,人們遭遇嚴重工傷的概率就會降低。
最后,即使提供心理治療會增加經濟成本,但是,將稅收資金用于減少心理問題,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是公共資金最合理的一種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