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人
- 張繼嶺
- 2946字
- 2023-08-03 18:15:49
一 董家兄弟
開封城西,黃河南岸,有一個村莊叫祥和灘,這個村莊有一二百戶人家,多以種地為生,也有做小生意的,開染坊、開酒館、販賣農副產品等。家家戶戶都有幾畝地,大都是河灘地,麥季能收個三斗五斗,秋季基本沒有指望,十年九淹。個別大戶人家就不一樣了,屁股底下坐著幾頃十幾頃地,又使著把式,麥垛如山高,有的家里還開著油坊、染坊、酒館。外邊做著生意,吃著房租地租,家里種著地,養著豬羊牛馬,錦衣玉食,飫甘饜肥,什么都不缺。這個村的姓氏很復雜,姓胡的居多。村里的老戶其實只有姓王的一家,人丁也不是很興旺,后來又遷走一部分,剩下的人口屈指可數。除了幾個幾十口的大家族,其他的散戶都是從四面八方逃難逃荒過來的。這里的土地多,河水很少會漫過的上灘地也有一些,其他則都是河灘地,也沒個邊沿兒,隨河種地,只要有力氣,隨便就能開出一片荒地來。所以,人們逃到這里,看看地形,問問年景,再看看民風,也就留下了。說來,這個村就是個移民村。
村中有一戶董姓人家,也是早年從外地逃荒過來的,只不過已經在此地生活了好幾代了。最初董家兄弟幾個,來到這里開荒種地,人勤奮,又連著遇到幾個好年景,也置買了不少田產。到了董老大這一代,已經是第四代了。董老大大號董孝祖,董老二大號董孝良,不過打小都是老大老二地稱呼他倆,很多人似乎都不知道他們兄弟倆的大名了。董家在開封城以西,也算得上大戶人家,各個旁支也都不寒酸,屁股底下都有幾頃地坐著。只是董氏家族的后人不是很興旺,不是單傳就是只有閨女沒有兒子,看了不少陰陽先生,也沒算出個子丑寅卯來。
董家從孝祖、孝良兄弟倆的爹那一輩就有些發達了,董老頭兒自幼讀書,深謀遠慮,又會持家,時運又好,經他的手,著實添置了不少土地。老頭兒新蓋了兩個大院,一個兒子居一座,他自己還是住在原來的老院子里。老院子雖不算很大,但也有十幾間房屋,門樓、堂屋、東西廂房一應俱全。董家雖算不上名門望族,在開封城也小有名氣,兄弟倆守著父親留下來的田產,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
這董老大和董老二家里使著長工佃戶,基本上不用像祖上那樣,親自植桑耕耘了。家里有了錢,冬閑的時候,兄弟兩個就和胡家胡老七、萬家掌柜等一干人,隔三岔五到開封城聽戲、吃館子。當時開封城有人抽大煙、賭錢、逛窯子,馮玉祥主豫以后,禁煙、禁賭、關閉妓院,這才消停了。董家兄弟只是吃喝玩樂看大戲,不抽大煙,不賭錢,也不去逛妓院。董老大是個缺少長遠打算的人,膽子挺大,平時花錢如流水。董老二則是個有心計的人,算計得既長遠又周到,平時到開封去耍,總是摳摳唆唆,舍不得花錢。論大方這一點,的確比不上他的兄長。一般情況下,只要董老大不去,胡老七等是不會單獨叫上這個董老二的。
村里有幾個喜歡唱戲的,還跑到開封城的戲班里,隨著人家登臺表演,據說連當時的名角兒陳素貞、閻立品、常香玉都熟識。村里還起了一個戲班子,老師傅是胡家人,曾和常香玉同臺唱過戲,每每提及這件事,全村人都跟著驕傲。胡老師肚子里的戲譜多如牛毛,據說,連常香玉都請他去指導過。他手下教了一堆徒弟,也叫什么寶什么云的藝名。據老輩兒說,戲班里紅臉、老生、花旦、青衣、刀馬旦,唱什么角色的都有,方圓幾十里都很出名。戲箱里也很齊全,好多鐵紅色的大箱子放著,不用費事一臺戲就齊備了。老包的戲唱得最好,因為戲班中有一個很有名的黑臉,是這一帶的名角。唱唐派的也有,《南陽關》《鍘美案》都唱得不錯。
開封是省城,八朝古都,皇城根兒下,遺老遺少特多,愛聽戲。知名的戲班子不少,有孫家班、蔣家班、許家班等,封丘清河集許家班自然是領頭羊,朱仙鎮蔣家班的祥符調也是一絕。至于孫家班,班主孫延德好生了得,教出來五大名旦“五朵云”,其中有個叫李劍云的,把旦角女腔都唱到天上去了,無人能及。那時候的省城開封好不熱鬧,絕對算得上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煙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游玩的地方,有龍亭、鐵塔、禹王臺、大相國寺、延慶觀、鼓樓、黃家樓……御街的樊樓,乃酒肆之甲,飲徒常千余人,樓里要什么有什么。梨園行當里,這云那寶的,高手云集,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色小吃,羊肉湯、杏仁茶、雞蛋灌餅、小籠包、沙家牛肉、馬家雞、丸子湯、黃燜魚,還有羊雙腸和大宋花生糕,應有盡有,直看得人花了雙眼,一張饞嘴停不下來。
要說,在開封城以西,在黃河南岸,董家也算財主了,只不過,人財不能兼得,董家的男丁奇少。從目前的形式來看,董老大董老二一死,董家這一支也就算絕戶了。閨女是有幾個,可等閨女出嫁了,就成了潑出去的水,連姓氏都改了,叫什么張董氏吳董氏劉董氏,個個都不姓董了。董老大娶了一房媳婦,生了三個丫頭,大妞、二妞、三妞。董老二也娶了一房媳婦,人長得五大三粗的,就是生不出來,董老二老罵她是不下蛋的雞。街坊鄰里私下里議論,說這事不一定怨誰呢,董老二肯定不會承認自己是個太監,所以就整天罵他媳婦。眼看著董家的產業就要落入他人之手,兄弟倆明里暗里著急上火,咬牙切齒,冇用。父親董老頭兒也生氣,想起來這事就在院子里罵。這種事,擱誰都急。那時候,醫學欠發達,人也愚昧,不生孩子總認為是女人的問題,大都把怨氣撒在女人身上,女人也只能忍氣吞聲,不敢辯駁。那個年代,有錢人家也有娶二房的,這事董家兄弟也不是沒有想過,但是不敢。當時周圍十里八村比他董家富的多的是,也沒見有誰去納妾娶小的,他倆也不敢這樣招眼,怕被賊人惦記上。眼看董家的家業無人來承繼,董家人除了干著急,還是干著急。膝下無子,在江湖上混,跟著那么多朋友兄弟,下館子聽戲,酒館里喝酒,茶樓喝茶聊天,這都沒什么,但一提起這個話題來就覺得矮人三分,兄弟倆合起來矮人六分。這成了兄弟倆不能揭的短處,平時最忌諱誰在他們面前談論誰家生了兒子的事。
董老二想不明白,就一根筋地認為,一定是他家祖上壞了良心,作了大惡,到他這輩報應來了,要不,這事咋就偏偏落到他們兄弟的頭上了呢?“哼,沒辦多少積德行善的好事,還說什么仁義道德呢,要不……”他自己辦的好事他倒全忘了。
胡老七聽了這話很是不以為然,那可不,他有三個兒子,都長得虎羔熊崽一般,天天到孫秀才家里去念書,《三字經》《百家姓》,《大學》《中庸》帶《論語》,這經那典,他當然不著急了。他安慰董老二說:“別急別急,總會有兒子的,不就是打幾個黃昏的事嗎,好辦得很。”這話等于沒說。
胡老七嘴碎,老二聽了罵道:“哼,你仨兒不假,仨兒哪個是你哩種?”
胡老七也不惱,舞弄著他那蘿卜般粗細的蘭花指,脧視著董老二說:“隨便說,反正不是你的種。就這,誰也不敢到我這槽頭上來牽驢駒。試試!”
其實,董老二不能生是因為得了花柳病,那是早年在開封的妓院里染上的。早年他到開封城逛窯子,不顧忌。得病以后,找了不少醫生,吃了不少的藥,什么鹿茸、鹿鞭、肉蓯蓉,黃精、人參加懷藥等,都沒用。后來,病是治好了,褲襠里的老二也保住了,就是失去了生育能力。不過這也是后來才知道的,自從知道自己的毛病以后,他再也不罵媳婦是不下蛋的雞了。
董老大看著兄弟一家寂寞,整天愁眉苦臉,特別是逢年過節的,家里也沒點兒喜氣,就把他家的三閨女過繼給了董老二,好歹給這個家添一點兒歡樂。董老二兩口子對這個三丫頭很疼愛,除了讓她跟著母親學習女紅,還讓她跟著孫家秀才學識字。有時候,這個女娃和董老大家那兩個姐姐慪氣了,兩家的媽媽還要爭個你高我低面紅耳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