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略規劃的興衰
- (加)亨利·明茨伯格
- 1538字
- 2023-07-31 15:37:23
耶利內克的規劃案例
瑪麗安·耶利內克(Mariann Jelinek)在其著作《制度化創新》(Institutionalizing Innovation)一書中,提出了支持戰略規劃的一個觀點,這是少數經過精心論證的觀點之一。耶利內克試圖為正式化做辯護,她的觀點基于管理科學的歷史發展,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科學管理。這個術語來自20世紀早期泰勒的研究成果。
耶利內克指出,泰勒在他那著名的關于手工勞動的正式研究和慣例試驗中所做的貢獻,不僅極大地改進了流程,而且在工作的組織方式上掀起了一場真正的革命,即“將日常工作標準化、規范化”。泰勒“第一次使大規模的細節協調成為可能,包括規劃和策略層面的思考,超越了任務本身的細節”。這讓任務的執行和協調之間形成了基本的勞動分工。這反過來又使管理“抽象出來”,即從日常經營中抽離出來,從而“可以專注于例外情況”。
耶利內克還指出,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丘奇(Alexander Hamilton Church)將泰勒的成果拓展到管理職能上,在成本會計方面,“通過明確描述和監控績效,來提供使管理抽象出來的手段”。之后,由于出現了部門制的組織結構,所以科學管理方法進一步拓展到管理層,最初是在杜邦公司推行,隨后通用汽車公司也開始推行。這一創新使企業經營和制定企業戰略兩個任務正式地分離開來。
(這)第一次使這類組織中協調一致……以及制定真正的策略成為可能。只要管理層被任務執行的細節壓得無法喘息,就不會出現規劃和策略……也就是說,只有實現管理系統化和績效可復制化且無須管理層廣泛關注,管理層的注意力才會從日常工作上移開。在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車的時期,任務規范已經從規范工人的日常活動發展到規范管理者的日?;顒?。
耶利內克基于這一發展過程提出了她的基本觀點:泰勒在工廠中發起的變革向最高層發展,而且基本一直是在重復,沒有什么變化。新變革的核心與泰勒的工作方法研究的核心是一樣的,只不過前者在更高的抽象層次上,即“建立正式的戰略規劃和控制系統”“只有通過管理系統,規劃和策略才有可能存在,因為只有系統能捕捉到關于任務的知識……”。管理系統“能夠創建一種共享的思維模式,使重點明確地轉移到模式上,而不是轉移到具體的內容上”;管理系統“對知識的歸納遠遠超越了知識最初的發現者或發現情境”,并且“在這種歸納過程中,知識也得到了改進和精進”。因此,“真正的例外管理和真正的策略導向現在是可能實現的,因為管理不再完全沉浸于任務本身的細節中”。
耶利內克著作的主要內容是OST系統。(5)這個系統是20世紀90年代初由德州儀器公司開發的。在她看來,這個系統的出現有著重大意義,可以說是20世紀又一個巨大的進步,因為它“與更高的邏輯層次有關”。
OST系統的側重點不是協調多個常規任務,而是生成新的、最終可能成為常規任務的任務……作為一個系統,OST概括了獲取新知識的必要過程,創建了一個創新性思維共享模式……OST系統規定了如何開展、監控和評估創新。
因此,耶利內克強調了戰略規劃實踐的一些核心前提:戰略管理可以與經營管理徹底分離,戰略形成過程是可以通過正式系統程序化的,用她的話說就是“制度化”;只要通過“制度化”,就能實現兩者的分離。泰勒在工廠中實現了的變革,現在規劃系統只需要在高管的辦公室里通過外推就能完成。憑借正式化的力量,規劃已經成為制定和實施戰略的手段。換句話說,戰略規劃過程就是戰略形成過程,至少在最佳實踐中是這樣的。因此,人們普遍傾向于交替使用這兩個術語。
耶利內克的觀點是很基本的觀點,也許還是規劃文獻中最大膽的觀點。它揭示了關鍵的前提,如果這些前提是真的,就為支持規劃提供了基礎;如果是假的,就會推翻規劃領域中一些最積極的成果。因此,我們將在下文討論的一個關鍵點上回到她的觀點(包括她后來的觀點)。但在此之前需要探討最后一個問題,同時我們要開始考慮戰略規劃和戰略形成是同義詞的這一前提,至少在最佳實踐上是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