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生卒年與故里

莊子的生卒年,現在已經無法詳考出來了。司馬遷提到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又曾拒絕楚威王的禮聘?!肚f子》書中也提到一些莊子同時代的事件人物。據此線索,可以知道莊子活動的大致年代。

馬敘倫曾經寫過一個《莊子年表》,在年表“序”中,他考證了莊子生卒年的上下限。關于生年,他提出兩個線索。其一,《史記》莊子本傳記楚威王曾派使者厚幣聘莊子。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為梁惠王三十二年,齊宣王四年[1]。楚威王立十一年卒(公元前329年)。在此期間莊子曾被禮聘,當時他必定已有三四十歲。那么也就是說,莊子生年不能晚于公元前369年至前359年。其二,《莊子》書對魏文侯、武侯皆稱謚[2],而對魏惠王則稱名[3],又稱王[4]。因此莊子生年當在魏文侯、武侯之世,最晚當在魏惠王初年。以這兩個線索,莊子的生年,下限可定在魏惠王元年(公元前369年)。晚于此,一者當時楚威王太年輕,莊子不能被聘;二者其卒年必在魏惠王死后較久,不能解釋《莊子》書中不稱魏惠王謚號。

關于卒年,他也提出兩個線索。其一,《莊子》書中屢稱宋王,宋君偃于十一年自立為王(公元前318年)?!肚f子》書又提到燕之噲讓國事[5],其事在宋君偃稱王以后六七年。《莊子》書記宋王事,全在宋國強盛之際,估計莊子沒有見到宋亡國(公元前286年)。其二,《莊子》書中提到公孫龍[6],又提到莊子曾見過趙惠文王[7]。雖然《說劍》篇可能是偽作,但莊書又提到莊子送葬過惠子[8]?;葑右粤海ㄎ海┫逋跏晔チ海ㄎ海﹪辔恢ü?06年)[9],他未必到楚即死,假定惠子卒于十年之內(公元前296年),時間即在趙武靈王到趙惠文王之間,所以莊子晚年是可以見得到公孫龍和趙惠文王的。以這兩個線索,莊子卒年的上限可定在趙惠文王初年(趙惠文王元年為公元前298年)。早于此,則不能見到惠子之墓,再早一些,則不能見到宋王之強盛。

馬敘倫據此考證,給出了一個比較寬的莊子生卒年上下限,即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至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這是一個比較可信的范圍。我個人比較同意這個考證。當然,不能說這已經是定論。近年來出土戰國思想史的竹簡不少,有的正在整理之中,或者可以發現新的線索。就已有的文獻資料來看,很難找到堅確的證據提出有意義的新說。對馬敘倫先生的考證提出商榷當然是可能的,例如說楚威王禮聘莊子時,莊子必已三四十歲,這固然是合理的推測,但是楚王禮聘莊子這件事是不是真的有過卻有人懷疑。錢穆《莊周生卒考》注引《黃氏日鈔》云:“楚聘莊周為相,史無其事。凡方外橫議之士,多自夸時君聘我為相而逃之,其為寓言未可知。又時君尚攻戰權術,未必有禮聘之事。雖孟子于梁齊,亦聞其好士而往說之,非聘也??v其聘之,何至預名為相而聘之?”[10]這是說得有一定道理的?!妒酚洝繁緜魉f威王禮聘莊子這件事,至少是有所夸張。雖不能確定此事完全系后人編造,但把楚威王聘莊子作為推斷莊子生年的主要證據之一,卻不能視為不可疑議之確證。

除馬敘倫的考證之外,其他學者也提出一些不同的考證,[11]最后的結論與馬氏提出的上下限相差都不甚遠。需要說明的是,所有此類考證,根據都主要是《史記》莊子本傳和《莊子》中所記莊子生平事跡。葉國慶對此類考證有一個很明白的分析:“后人考究他的年代的,每取《莊子》書里的事跡作為根據。各人對于《莊子》書里所記的見解不同,所得的結果也就不同了?!?a href="#zhu12" id="zw12">[12]《莊子》一書,一則各篇作者和年代難定,二則寓言多,有些夸張,解釋起來彈性大,學者之間有不同理解當然在所難免。張恒壽關于這個問題有一個很好的說明,我贊成他的態度。他說:“(莊子)生活于前四世紀中期到(前)三世紀早期,大約在前396(按:可能為369之誤)—前296年左右。具體的年代,有生于前369、355、328、375年,卒于前286、275、286、295年幾種說法,這和老子時代問題的性質不同,不必過細推究。本來先秦諸子(的生卒年),除孔子、孟子幾人外,都是根據其生平事跡、交游來往,大致推定的。所以凡是肯定說生于何年卒于何年者,反而顯得意義不大而遠于科學了?!?a href="#zhu13" id="zw13">[13]

再說一下莊子故里問題。

《史記》莊子本傳說莊子是“蒙人”,可是未曾明言“蒙”屬何國。漢人多認為蒙屬宋國。《史記》莊子本傳司馬貞索隱引劉向《別錄》云:“宋之蒙人也?!眲⑾蚴俏鳚h末年人,這是現在所見史料中最早說莊子為宋國人的記載。東漢說莊子為宋人者較多。《漢書·藝文志》記“莊子五十二篇”,班固自注:“名周,宋人?!睆埡狻恩求t賦》稱:“吾宋人也,姓莊名周。”《呂氏春秋·必己》和《淮南子·修務訓》漢末高誘注都提到莊子名周,為宋之蒙人。戰國時的宋國地方,西漢大致封屬梁國,《漢書·地理志》提到梁國有“縣八”,第四即“蒙”。

《史記》莊子本傳裴骃集解和司馬貞索隱注“蒙”都說“地理志蒙縣屬梁國”,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說莊子“梁國蒙縣人也”。《隋書·經籍志》中“莊子,二十卷”,下有自注“梁漆園吏莊周撰”。此說容易使人誤解為莊子是戰國時魏(梁)人。實際上戰國的宋在漢代屬梁,稱莊子宋人或梁人意思當是一樣,只是不同時代稱謂不同而已。這一點在古書注解中有的已說得很明白。

莊子為宋國人這一點,《莊子》書中所記也可以證明。《列御寇》篇提到兩件事,都表明莊子成年以后住在宋國。一件是:“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王說(悅)之,益車百乘。反(返)于宋,見莊子曰……”這是說曹商自秦返回宋國以后去見莊子。另一件事是:“人有見宋王者,錫(賜)車十乘,以其十乘驕稚莊子。莊子曰:‘……今宋國之深,非直九重之淵也;宋王之猛,非直驪龍也;子能得車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為粉矣!’”這是說宋國有人得了宋王賞賜以后去向莊子炫耀。王叔岷曾引《韓非子·難三》中一段話:“宋人語曰:一雀過羿,羿必得之,則羿誣矣。以天下為之羅,則雀不失矣。”他指出,韓非所引乃莊子《庚桑楚》篇文,而稱為“宋人語”,宋人即指莊子。[14]此外,莊子文中多有以宋國為背景的傳說和寓言,說明莊子對宋國的人與事十分熟悉,這一點可以旁證宋國是莊子生長之地。莊子出生的蒙地在宋國何地,史籍所載有不一致的地方,難以確考?,F在多數學者認為,蒙地當在今河南商丘市境內。

莊子是宋國人,這一點大致可以確定。但是莊子與楚國又有相當密切的聯系。《莊子·秋水》和《史記》莊子本傳所提到的楚威王聘莊子一事,雖然有可能夸張,但至少可信為楚國官方曾有意羅致莊子。這件事發生在楚國即說明莊子成年以后的活動區域包括楚國在內,而且很可能楚國是莊子經常活動的地方。此外,《莊子》書中亦多記載楚國的風土人情、宮廷傳聞之類。最重要的是,莊子思想浪漫靈動,文字表述多借用神話語,與楚文化十分相近。故自古至今不少學者均認為莊子思想是楚文化的一部分。

莊子與楚文化之間肯定是有較深的關系,這一點是沒有疑問的。究竟應當怎樣理解這種關系,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不過一般來說,莊子生為宋人,長成后多游歷楚,思想感情和文字表述習慣深受楚文化影響,這一點本身并無矛盾。莊子思想是豐富而復雜的,是匯集融合多種文化成分而形成,很難單以某種地域文化特色就斷言莊子是某地人。莊子文固然有濃厚的楚文化特色,但同時也有強烈的宋文化特征。錢穆就曾從商宋文化的基本特征出發探討莊子的生平與思想。[15]所以莊子文中的楚文化特色,絕不足以否定莊子為宋人的基本定論,不過這里有一些問題確有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今人崔大華提出一種新說,認為莊子與楚文化之間的淵源關系,其更進一步的解釋“可能藏匿在已經模糊了的莊子的家世中”。他認為“莊子可能是楚國貴族的后裔,可能是在楚國吳起變法時期(約在楚悼王十五年到二十一年,即前387—前381年),被迫遷移到楚國北陲,最后流落到宋國的楚國公族后裔”。[16]論者尚未能給這一新說提出直接的證據,但這一推測亦有啟發意義。莊子與楚國之間的淵源關系如果能進一步揭示的話,對于理解莊子思想的文化背景,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注釋:

[1]《莊子年表》引《史記·六國年表》記載,楚威王元年、梁惠王三十二年與齊宣王四年為同一年,后據考證,楚威王元年為公元前339年,梁惠王三十二年為公元前338年,齊宣王四年為公元前316年。

[2]《莊子·田子方》;《莊子·徐無鬼》。

[3]《莊子·則陽》。

[4]《莊子·山木》。

[5]《莊子·秋水》。

[6]《莊子·秋水》。

[7]《莊子·說劍》。

[8]《莊子·徐無鬼》。

[9]前人根據《竹書紀年》考《史記·六國年表》魏國世系有誤?!读鶉瓯怼匪浳合逋跏陮嶋H上應是魏惠王四十九年,魏哀王十三年應是魏襄王十三年。

[10]錢穆.莊周生卒考[M]//先秦諸子系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312.

[11]任繼愈歸納為五種說法。1.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前286年(馬敘倫);2.生于公元前355年,死于前275年(呂振羽);3.生于公元前328年,死于前286年(范文瀾);4.生于公元前365年,死于前290年(楊榮國);5.生于公元前375年,死于前295年(聞一多)。(任繼愈.莊子探源[J].哲學研究,1961(2).)

[12]葉國慶.莊子研究[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1—2.

[13]張恒壽.莊子新探[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13.

[14]王叔岷.莊學管窺[M].北京:中華書局,2007:3.

[15]錢穆.莊老通辨[M].臺北:三民書局,1971:1—2.

[16]崔大華.莊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阳市| 琼海市| 青川县| 新巴尔虎左旗| 饶阳县| 郧西县| 香河县| 来宾市| 南漳县| 唐海县| 岗巴县| 蕲春县| 竹山县| 永修县| 来安县| 太原市| 永定县| 县级市| 临泽县| 宕昌县| 临猗县| 柳河县| 巴东县| 武安市| 苍山县| 得荣县| 镇江市| 兴仁县| 西峡县| 巨野县| 信丰县| 温宿县| 大港区| 塔城市| 通化县| 鄂尔多斯市| 文安县| 大新县| 汤原县| 休宁县| 象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