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界成長:如何在迷茫時做出最優選擇
- 董佳韻
- 3807字
- 2023-08-23 12:46:29
第2節 重生第2問:你的“后半生”有什么可能
做咨詢的時候,我發現一件事:
很多人想“重啟”自己的后半生,如果有一個按鍵,他們恨不得立刻狠狠地按下去——換一種活法。
他們告訴我:
“今年掙錢太難了,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
“一回到辦公桌前,我的胸口就悶得喘不過來氣。”
“我每天都要加班到凌晨,真的不想繼續這樣的生活了。”
“我現在一個人要照顧兩個孩子、兩個老人,一直想自己做點什么,但總是騰不開手。”
“哇塞,一場直播變現 100 多萬,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啊?”
“公司準備裁員了,我要么調崗到銷售部門,要么就只能走人了。”
……
這些問題其實都指向同一個話題:跨界轉型。
聊著聊著,大家的關注點就會從對現實的苦惱轉向對未來的好奇:
“我該怎么辦?”
“我還有哪些選擇?”
“我行不行啊?”
“我能不能做好?”
“我要不要現在就轉?”
大部分人會經歷這樣的心路歷程:對出路的渴望、對路徑的好奇、對能力的懷疑、對未來的擔憂。這就像假如我們要離開現在生存的土地,尋找新的家園,我們會想:
● 我要到哪里去?
● 怎么去?
● 以現在的條件和能力,能不能去到?
● 會不會遇到什么困難和危機?
● 什么時候出發比較好?
● 過去后怎么才能快速立足?
● 日后會是怎樣的生活?
● 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這就是跨界轉型時必須思考的 8個問題,本書就是來解決這些問題的,希望能幫助你在迷茫時做出最優選擇。
起因類型
從起因來看,觸發跨界轉型的情形有3種:主動轉型、被動轉型和被迫轉型。
主動轉型,就是以你的主觀意愿為源動力,尋求“如何能更好”。你會主動思考更多的出路、主動抓住機遇、主動創新出更多的可能性。例如,你發現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以及由此產生的生活方式,決定追隨內心,從事喜歡的事業;你看到了新媒體行業的機遇,決定投身其中。
被動轉型是什么呢?就是你遇到了一些生活上的變化(例如懷孕生子等導致的身份變化),或者阻礙(例如身體病痛等),或者覺察到了市場環境的變化(例如客戶需求的轉變等),雖然你可以繼續做下去,但是為了阻止情況惡化,你“主動”選擇了轉型。
比被動轉型更慘的是被迫轉型,就是你目前的路完全走不下去了,已入窮巷,不得不另尋他路。例如,40 多歲時遭遇公司裁員,而同行業公司招聘時對年齡的要求多數是 25 歲到 35 歲,此時你不得不開拓一條新的發展路徑。
這三種情形的行動核心是什么呢?
概括地說,主動轉型的行動核心在于梳理你的可選項究竟有哪些,思考該如何選擇,如何做好心態上的準備;被動轉型的行動核心在于洞察形勢、接納變化和快速調整,看到灰犀牛現象,提前預防,化被動為主動;被迫轉型的行動核心在于快速調整情緒,找到自我優勢,開辟新路。
出路類型
那么,另尋他路的話,究竟有哪些出路呢?
從出路來看,跨界轉型主要有 3 種方式:轉行、T 型發展和Π型發展(圖1-2)。

圖1-2 跨界轉型的 3 種方式
(1) 轉行
轉行就是離開原來的領域,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這其中又包含行業的轉換、職能的轉換和身份的轉換。
例如,我有一位在房地產行業從業多年的高管朋友,她自從做了媽媽之后,一發不可收地愛上了母嬰行業,現在開了一家母嬰產品公司,研發母嬰食品,實現了從房地產行業到母嬰行業的跨界。
有一個朋友原本是銀行的柜員,為了有更好的發展,2021年主動申請調崗到了客戶部,負責開發和服務大客戶去了。她實現了同行業內的兩種職能之間的轉換。
有一位普法漫畫人叫四格小今,在成為漫畫人之前,是一位 HR(人事),她很喜歡畫漫畫,于是業余時間用漫畫的形式科普了許多職場技巧和勞動合同方面的法律法規,非常受歡迎。后來她出版了《每天學點勞動合同法》《三分鐘漫畫民法典》,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實現了從 HR 到自由職業者的身份轉變。
問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一名警察,你覺得你有哪些跨界的選擇呢?
我認識兩位警察朋友,一位去做了獵頭,另一位做了主持人并開了一家傳媒公司。這個跨度看起來是不是挺大的?做獵頭的那位朋友對我說:“警察工作和獵頭工作其實有一個共同點:都需要極強的洞察力、分析力和溝通能力。”我一想,這還真是啊,他做的還是“找人”的工作嘛,無非是找的對象不同而已。
轉行并非一定要離開原來的行業到一個陌生的行業,也并非一定要做自己不熟悉的工作。新的出路可以在興趣、能力和經驗等方面與之前的行業或者工作相關聯。本書后面會詳細拆解,告訴你該如何尋找到自己的出路。
(2)T型發展
通俗地說,T 型發展就是一專多能,也就是在你的原有領域多方面發展(圖1-3)。

圖1-3 T型發展模型
例如,我們熟知的很多演藝界的明星,既是演員又是導演、制片人,有的明星自己還擁有經紀公司,培養新人。
如果你現在還在職場,建議你不僅要關注“T”下面“|”的部分如何變長,扎根更深,也要關注“T”上面的“—”,要盡可能讓它也慢慢變寬。這樣,你的反脆弱能力就會更強,當黑天鵝事件來襲時,你才有足夠的能力抵抗。換句話說,你的應變能力和反脆弱能力才能夠保護好你。
我在可口可樂公司做管理培訓生時,有 3年的輪崗期,在輪崗的過程中,我漸漸意識到了一件事:如果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品牌管理人,除了我學的市場營銷專業,我還需要額外的一些能力,比如創新、市場調研、數據分析、銷售、客服、公關、經銷商管理、新媒體營銷、視頻創作、文案、設計、培訓、跨部門跨級別的溝通、文化活動、內刊制作……
后來,在恒大集團任職時,我建立了恒大冰泉河南分公司的品牌部,而后又被領導選中同時兼任客服部和直銷部的負責人。身兼多職的機會對我而言十分珍貴,但并非每一件事情都是在有了十足的把握之后才開始的。我向部門的律師學習法律條文、了解法律案件,向總部公關同事學習公關和應對客戶投訴的技巧,曾經一個月的時間我們就處理了 100 多起“事件”,我甚至親自和同事假扮情侶,去跟蹤“流氓小媒體”1。
1指的是通過以不實言論引導輿論來抹黑企業這種手段獲取收益的部分網絡媒體。
每每想起那段豐富多彩的工作經歷,我都覺得不可思議。我也仿佛成了一個“女戰士”,這讓我在面對陌生事物時,多了一份底氣。
這就是T型發展的另一大好處:有更寬廣的視野和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思路。這會讓你內心的底氣大大增加。即便是遇到突然裁員,你也不必擔心失業。橫向來說,你的選擇范圍非常廣;縱向來說,你的專業能力很強,你會成為獵頭樂意爭取的候選人。
(3) Π型發展
什么是Π型發展呢?簡單說,就是你有多條腿來支撐自己的發展。你可能不止有一個身份,不止從事一份工作,不止一個收入渠道。你可以把它簡單理解為斜杠發展。
它和T型發展的共同點在于都需要多種能力,但T型發展的核心是一專多能,而Π型發展是多專多能。如果從 T的“—”向下長出了新的“腿”,它發展成了你的另一個事業板塊,成了你的一個新的收入渠道,那你就實現了從 T 到Π的升級(圖1-4)。當然,有可能你現在不僅僅有兩條出路(兩條腿),如果很多項技能相繼發展成了你的收入渠道,那就不僅僅是Π了。

圖1-4 從T型發展到Π型發展的升級
例如,你開了一家攝影工作室,但你不僅照片拍得好,還擅長寫文案,擅長講課和分享,擅長和用戶溝通,那么你的一專多能,就有可能發展為Π型的多專多能。在攝影工作室之外,你可以寫一本攝影相關的書(增加版稅收入),開發一套攝影相關的課程(增加課程收入),開展一項針對其他攝影工作者的創業指導和私教咨詢服務(增加咨詢收入),還可以開直播(增加直播帶貨收入)……
這種情形是在同一條賽道上的Π型發展,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是不同賽道的Π型發展。
例如,我有一個朋友 A,她自己開了兩家酒店,同時又開了一個女性會所;還有一個朋友 B,她一邊在企業中做管理,一邊訪談當地的行業人物并寫成文章發布在微信公眾號上(每年都收到品牌贊助費),此外還做了某個品牌的產品代理(獲得分傭收入);朋友 C 呢,一邊和朋友一起創業做家庭教育工作坊,一邊做某讀書會的市級代理,擁有很多穩定的會員(年年續費)和渠道商(渠道商主動開發的客戶,她也會享受到部分收益),同時還自己做講師和咨詢師。
你發現了嗎?
其實,Π型發展的升級版模型,稱為板凳模型更為形象(圖1-5)。有 3 條腿的,有 4 條腿的,有腿之間帶橫梁的,也有帶扶手和靠背的……

圖1-5 板凳模型
我們前面說的朋友 B的模型就是第一種,像一個 3 條腿的板凳。
開攝影工作室的朋友的模型就像 4 條腿且帶橫梁的板凳,每條腿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具體來說,寫作能增強自己的專業影響力,影響力能帶動課程學員數量的增加,講課和咨詢能帶動案例和經驗的累加,有助于持續輸出優質內容,優質的內容和演講能力可以提升直播的喜好度,通過直播又能持續疊加影響力和變現路徑,各條腿環環相扣,螺旋式互補。
朋友 C的模式就很像帶靠背的板凳了,因為她有能讓自己累的時候緩口氣的“靠背”——被動收入。只要她的讀書會的會員年年續費,她就會有收入,且她的渠道商也在幫她招募會員,這兩個部分對她來說都屬于自動流進口袋的收入。除此之外,投資收入、暢銷書的版稅、房租收入等,也屬于“靠背”。
由此來看,每個人后半生的可能性就至少擁有 3 大類型和 8 種情形(圖1-6)。如果你能再發揮一下創意,相信你后半生的可能性遠不止如此。

圖1-6 個人跨界的 8 種情形
借用前北京電視臺《跨界歌王》節目主持人栗坤的一句話:“一個業余的人(要想)做一件專業的事情,就需要在全新的世界找到全新的自己。”所以,如果你正在跨界,正在從熟悉領域內的專業身份轉變為新領域的業余身份,請不要擔心和氣餒,你只需要在全新的世界找到一個新的自己就好。而且,我相信你一定會擁有另一番天地。具體怎么做呢?從本書第5 章開始,我會分享很多實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