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中國奇跡”與生態警鐘的敲響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近幾十年發展迅速,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但是,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也給我們敲響了生態警鐘,特別是前幾年肆虐大半個中國的霧霾,從“北國之邊”到“江南水鄉”無一例外地被籠罩在霧霾之下。如何走出生態困境,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和諧發展,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現實課題。

(一)經濟奇跡與生態弱置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1978—2020年,我國年均經濟增長率為9.3%,而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不足3%。中國經濟保持40多年近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在世界范圍內實屬罕見,在人類經濟發展史上創造了中國奇跡。1978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678.7億元,2020年,上升到101.6萬億元,提高了275倍;經濟總量從居世界第10位上升到并穩居世界第2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對世界的貢獻率也在不斷提高,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實現了20%至30%連續跨越,國家統計局官網:《改革開放鑄輝煌經濟發展譜新篇——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http://www.stats.gov.cn/tjgz/tjdt/201311/t20131106_456188.html。成為帶動全球經濟復蘇以及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近代以來,各個國家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一直都以經濟發展為主線和重心,經濟實力決定了國家在地緣政治中地位和話語權,各國都為此極力發展經濟,這本也無可厚非,但是這些率先發展起來的國家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弱置了生態環境,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在不斷創造經濟奇跡的同時,似乎也走了一條類似于近代許多國家的發展之路,在發展經濟時,沒有充分重視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相對于快速的經濟發展而言,處于弱置的地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早年通過弱置生態環境發展經濟,現在通過轉移生態危機來繼續發展經濟。我們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生態弱置問題不容回避,我們既不能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它們現在轉移污染的“邪路”。我們的經濟和生態發展,該何去何從?這是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的重大歷史和現實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物質財富,現代化的進程不斷加速。我們在品嘗現代化甜果的同時,不得不忍受環境污染苦果的煎熬。據統計,截至2017年,我國機動車的保有量達到3.1億輛,央廣網:《公安部:截至2017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10億輛》,http://news.cnr.cn/native/gd/20180115/t20180115_524099848.shtml。人們的出行工具得到了極大改善。但是,機動車尾氣排放是生態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也是造成灰霾、光化學污染的重要原因,加上機動車主要集中于各大城市,集中排放量巨大,對城市空氣質量造成巨大的影響,直接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據測算,僅“十二五”期間,我國新增的機動車在1億輛以上,新增機動車的汽柴油消耗約1.5億噸,由此產生的尾氣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壓力。參見楊朝飛、杜躍進等編著:《“治霾在行動”研究報告》,中國環境出版社2015年版,第136頁。從某種意義講,中國創造“經濟奇跡”的40年,也是生態環境空前破壞的40年,“中國奇跡”的背后隱藏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加劇?!?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1.9萬億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1.5%,但消耗了占世界20%的能源,煤炭消耗量占全世界的一半(50.2%),鋼鐵、銅等消耗也占世界的40%以上。發達國家幾百年出現的資源環境問題,在我國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集中表現,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氣污染非常嚴重,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環境安全的問題時有發生。我國生態環境面臨的壓力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大,資源能源問題比任何國家都要突出,解決起來比任何國家都要困難?!?img alt="萬本太:《美麗中國不是夢——中國生態文明論壇(杭州)主題對話》(節選),《中國生態文明》2014年第1季號,總第2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647C6/2694774640471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517428-jTSCJb38gKuUnvdV9GjXrDklZKOiYg8l-0-994b23aeb8881be5279a4e4b009ff4f3">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在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監測的161個城市中,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占9.9%,未達標的城市占90.1%”國家統計局官網:《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2/t20150226_685799.html。。當今我國的環境形勢非常嚴峻,不僅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且新的環境問題又在不斷產生。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已占GDP的3%,一些污染嚴重地區的環境污染損失已占到GDP的7%以上。《中國能源中長期(2030、2050)發展戰略研究:綜合卷》,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70%的企業不能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一半城市市區地下水污染嚴重,環境風險繼續增加,損害群眾健康的環境問題比較突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開創環保工作新局面——周生賢部長在2013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門戶網:http://www.zhb.gov.cn/gkml/hbb/qt/201302/t20130204_245877.htm。

首先是水環境問題。主要包括水資源匱乏和水污染。全國年缺水總量約為300億至400億立方米,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億元。任雪松:《探討我國的水資源短缺問題》,《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年第28期。此外,全國7大水系中約26%是五類和劣五類水,9大湖泊中有7個是五類和劣五類水,趙桂廷、趙倩、楊欣:《我國水污染概況及解決措施》,《現代農業科技》2011年第12期。水污染呈現普遍化和嚴重化趨勢。全國118個城市連續監測數據顯示,約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嚴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輕度污染,基本清潔的地下水只有3%。法制網:《深井排污 法律還沒準備好》,2013年2月20日。http://www.legaldaily.com.cn/commentary/content/2013-02/20/content_4211134.htm?node=34251。有報告顯示,中國近年來水污染事故不斷增加。

其次是大氣環境問題。2013年以來,受空氣中PM2.5含量嚴重超標的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連續發生多次中度、重度、極重度霧霾天氣。霧霾天氣時間之長、面積之大、濃度之高(最高達1000mg)、受眾人數之多(近6億人口),堪稱中國環境史上之最。據報道,全國330多個地級市及以上城市中,有近2/3的城市處于二級標準以下。2013年1月,2/3的日子出現了嚴重霧霾,其中,北京有25天出現霧霾。參見劉毅:《中央氣象臺首發“霾”預警》,《人民日報》2013年1月29日。2010年,全國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檢測顯示,空氣質量達一級標準城市占0.9%,二級標準的占72.6%,三級標準的占25.6%,低于三級標準的占0.9%。中國環保網:《201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2011年8月25日,http://www.chinaenvironment.com/view/ViewNews.aspx?k=20110825180637906

再次是土壤環境問題。2006年的有關監測和調查數據顯示,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占地和毀田200萬畝,合計約占耕地總面積1/10以上。國家國土資源部門戶官網:《我國投入10億元調查土壤污染 目前全國受污染耕地約1.5億畝》,http://www.mlr.gov.cn/xwdt/jrxw/200607/t20060720_645304.htm。除此之外,近年來,中國的水土流失不斷加劇,據《201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92萬平方公里,占陸地總面積的37.2%,每年的因水土流失而減少的耕地為266公頃。西部沙漠化的面積已經達到262.2萬平方公里,并且以每年26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參見曾建平:《環境公正:中國視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174頁。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不斷吞噬著人們的生存家園。據測算,每年受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相當于4000萬人一年的口糧。當前,中國的土地沙化、鹽堿化的面積達20.25億畝,水土流失達53.4億畝,生產建設和自然災害損毀的耕地每年約1.12億畝。中國城市平均容積率只有0.3,40%以上的土地屬于低效用地,大量土地粗放利用,人口與土地的矛盾不斷加劇。毛志紅:《節約集約:土地整治擔重任——我國首部土地整治藍皮書解讀》,《國土資源報》2014年6月20日。經濟學有一條著名的庫茲涅茨曲線,又稱“倒U形曲線”,這條曲線反映在生態問題上,就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都會遇到一個普遍的生態困境:經濟越發展,環境污染越嚴重。在這個階段,隨著GDP的不斷增長,環境污染程度也呈上升趨勢,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出現了矛盾沖突。反思“高生產、高消費、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模式,盡快超越倒U形拐點,降低環境污染程度,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經濟與環境的良性發展,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許多國家已經在行動上邁出了重要的步伐。就中國而言,我們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目前還沒有擺脫倒U形曲線定律,還沒有超越倒U形拐點。40多年的快速發展,使中國迅速崛起成為一個經濟大國,但快速發展積累下來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呈現出集中爆發、復合疊加的發展態勢。大范圍的霧霾天氣、海水污染、飲水安全、水土流失、資源瓶頸等問題集中爆發,生態問題不再是一個單一的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復雜龐大的社會問題。參見連玉明:《中國生態文明發展報告》,當代中國出版社2014年版,序2第1頁。“后發展國家理應避免走別人已付出過代價的彎路。但是,中國卻重復了,并仍在重復著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先污染,再治理’的路,而且污染后肯不肯治理,能不能治理,也還是個問題。”[美]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呂瑞蘭、李長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版,中文版序第1頁。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能源資源需求增長迅速,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

(二)城市奇跡與生態容量銳減

隨著中國工業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也隨之不斷加速,一座座嶄新城市拔地而起,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1978年,我國的城市化率為17.9%;2016年,我國的城市化率達到57.4%,上升了39.5個百分點,年均上升1.04個百分點。參見國務院公報:《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htm城市化速度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從20%到40%的城市化率,英國用了120年,美國用了80年,中國僅用了22年。從城鎮數量看,據近100年的統計,美國城鎮數目大約是每20年增長1倍?!?img alt="劉士林:《什么是中國式城市化》,《光明日報》2013年2月18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647C6/2694774640471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517428-jTSCJb38gKuUnvdV9GjXrDklZKOiYg8l-0-994b23aeb8881be5279a4e4b009ff4f3">城市數量和規模的快速增長和擴大,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言:“這種變化的結果,不僅是城市人口大量增加,而且原先人口稠密的小城市現在也變成了中心,四周建筑起許多房屋,簡直沒有地方進得了新鮮空氣。”《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61頁。城市的擴張,侵占和擠壓了城市周圍的生態容量,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生態環境的破壞。

中國城市化的進程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實見證,是諸多“中國奇跡”的一個表現。美國學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認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是“21世紀影響世界進程和改變世界面貌”兩大事情之一參見梅宏:《城鎮化建設需要土地保護法》,《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8月10日。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認為的“21世紀影響世界進程和改變世界面貌”兩大事情,一是美國的高科技發展;二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化將人口大規模地集聚起來,為社會大生產的組織和城市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人力保障,“人口紅利”促進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大規模的人口集聚,意味著能源消耗、廢棄物的排放也大規模地增加,城市化絕不是簡單地將農民市民化,不是農業戶口向非農業戶口的簡單變更。城市的擴建,廠房和住房的興建,意味著對農田、林地的大量占用,城市空間的擴大與自然空間的縮小、生態容量的下降是同一個過程,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城市景觀代替了農村原有的自然田園風光,山水一色的原生態自然逐漸被大路大樓所替代。各式各樣的工業區、產業園、特色街的興建,使空氣中充斥著濃厚的工業和商業氣息,自然空間在城市化的鐵蹄踩踏下日趨萎縮。

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城市規模的迅速擴大,生產和生活的污染物也隨之迅猛增加,城市生態空間被侵占得所剩無幾,大量的城市垃圾開始向農村“流動”和集中,城鄉之間的“異地污染”現象屢見不鮮,“此地經濟得到發展了卻把環境危機轉移到異地;此地排污異地受害;此地環境保護的成效轉化為異地的經濟效益……農村卻由于耕地林地遭到城市擴張的侵蝕,工業企業相繼在農村落戶,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向農村轉移和排放等原因,導致其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等等?!?img alt="李培超:《論生態正義》,《光明日報》2005年3月15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647C6/2694774640471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517428-jTSCJb38gKuUnvdV9GjXrDklZKOiYg8l-0-994b23aeb8881be5279a4e4b009ff4f3">我國現在的環境污染問題也遵循著從經濟發達區域向經濟欠發達區域不斷轉移的邏輯,農村成了城市污染物的寄存處,西部地區成了東部地區污染物的轉移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省份發展迅速,而東部地區資源能源相對有限,因此,西部豐富的自然資源源源不斷地運送到東部,從某種意義上講,東部地區經濟“巨人”的“成長”是建立在西部資源“巨人”不斷“輸血”基礎之上的。目前,東部的“經濟巨人”已經“長大成人”,需要更多的活動空間,于是將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有時甚至是生產和生活的廢棄物轉移到西部地區,出現了“東污西遷”“東臟西移”非生態化的大轉移,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壓力隨之加大,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據統計,“長期的污染已經使農村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多達2000萬公頃以上,占耕地總面積的1/6;每年城市有2800萬噸生產、生活廢水流經農村,農村飲用水中符合衛生標準的比例僅約為66%,部分省份如江蘇、河南、廣東、浙江甚至出現了癌癥村。”《走出城鄉污染轉移困境》,《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2月24日。隨著城市“污染下鄉”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村的“那山那水”漸漸地成為人們共同的歷史記憶。

改革開放以來,各種開發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可謂我國城市化擴張的生動體現,如此大規模的“擴城運動”勢必造成土地資源的大規模被占用。有學者指出,中國的城市化在一些地方被曲解甚至誤解了,一些地方政府將城市化簡單地等同土地城市化,地方政府通過出售國有土地來推進城市化進程,出現土地的城市化速度要遠遠高于人口城市化,導致大量“鬼城”“空城”“睡城”的出現,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嚴重,這對中國而言,無疑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中國是個擁有超過14億人口的大國,土地相對于龐大的人口規模而言,顯得十分有限和寶貴,如果再任由城市化的大規模吞噬,守不住18億畝的耕地紅線,這將對中國的生態安全和民生保障產生巨大的威脅。加上一些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依賴癥”思維,增加了城市發展的生態隱患。“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的雙重考量和追求,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賣地沖動’,其財政支出過度依賴于土地財政,甚至將土地出讓收入作為地方債務償還的主要渠道?!?img alt="劉德炳:《哪個省更依賴土地財政?》,《中國經濟周刊》2014年第14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647C6/2694774640471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517428-jTSCJb38gKuUnvdV9GjXrDklZKOiYg8l-0-994b23aeb8881be5279a4e4b009ff4f3">城市化進程中,整齊劃一的“鋼筋混凝土”的結構物拔地而起,千城一面的建筑風格讓人們無論到哪座城市,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單向度“攤大餅”式擴張,成了城市發展的通用方式,城市原本應有自然之美、人文之情、歷史之蘊等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忽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聯,單一化的城市擴張,導致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社會關系的斷裂。城市大規模擴張,占據了大量的土地,擠占了大量生態空間,生態容量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而不斷地銳減。

(三)人口奇跡與生態系統的失序

一般而言,一定的環境,其人口承載量是有限的。過度的人口將會增加生態資源的消耗和生態環境的壓力。人口越多,消耗的資源就越多,產生的污染也越多,給環境帶來的壓力也越大。人口規模與生態資源存在內在的匹配關系,人口規模較小,生態資源較為豐富,人與自然能夠較好地和諧相處,人口規模龐大,生態資源顯得十分有限,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突出,生態問題比較嚴重?!叭丝跀盗康脑黾雍蛡€人消費需求的增長,對自然系統的壓力正在直線上升,貧窮的世界人口太多但消費不足,富裕的世界人口少但消費過度,這兩者都對地球生物圈造成不斷上升的壓力?!?img alt="廖福森:《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647C6/2694774640471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517428-jTSCJb38gKuUnvdV9GjXrDklZKOiYg8l-0-994b23aeb8881be5279a4e4b009ff4f3">1972年,德內拉·梅多斯在其著作《增長的極限》一書中,提出了“人口膨脹—自然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的世界模型,指出,人口膨脹必然導致三種危機的同時發生:一是土地過度使用,糧食產量下降;二是自然資源枯竭,工業產品下降;三是環境污染嚴重,人口死亡數量增加,人們陷入“人口越多越窮、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之中。雖然該模型當前的解釋力有限,因為沒有考慮到人的創造力以及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是明確了人口膨脹與生態失衡的內在關系,這對我們正確認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增長與生態環境惡化之間關系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人口從1978年的9.63億人增加到2021年的14.13億參見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s=總人口。,人口增長了46.73%,釋放出巨大的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叭丝诘脑黾訒箘趧由a力增長,因為這會使勞動的更廣泛的分工和結合等等成為可能。人口的增加是勞動的一種不用支付報酬的自然力?!?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647C6/2694774640471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517428-jTSCJb38gKuUnvdV9GjXrDklZKOiYg8l-0-994b23aeb8881be5279a4e4b009ff4f3">但人口的無序和過度增長,打破了人與自然原先內在穩定關系,人口與環境的矛盾日益嚴重。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世界的3.3倍,人均淡水資源為世界水平的1/4,人均耕地僅相當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40%……而我國的生態足跡已經是2.1公頃,生態赤字為生態承載力的1.5倍,大大高出0.4倍的國際平均水平?!?img alt="陳惠雄:《論全球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的根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7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647C6/2694774640471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517428-jTSCJb38gKuUnvdV9GjXrDklZKOiYg8l-0-994b23aeb8881be5279a4e4b009ff4f3">人口快速膨脹,對生態資源的需求量隨之迅速增加,而生態資源的相對有限以及再生產周期限制,出現了人口與生態資源之間出現了“僧多粥少”的情形,人們對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和使用現象時有發生,人口與生態資源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迅速,創造了諸多“中國奇跡”,但與此同時,全國大范圍的霧霾、大面積的土壤與水污染等生態問題頻現,生態環境已經向我們亮起了紅燈。如何保護生態、實現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

面對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國內外學界紛紛到馬克思的著作中尋求良方。我們不得不再次呼喚馬克思,正如德里達在《馬克思的幽靈》一書中所言,我們“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沒有馬克思的遺產,也就沒有將來”[法]雅克·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頁。。“人類但凡遇到重大社會困境和問題時,都自然地叩問馬克思。”任平:《當代視野中的馬克思》,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3頁。“資本主義國家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顯然能夠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但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生態問題才可以重新表述為:資本主義正在走向一種自我毀滅的危機,不是那種預測過的危機,而是走向一種更深重的危機,一種普遍的生態危機。”Ted Benton.The Greening of Maxxism,The Guilford Press,1996,p.131.《資本論》雖然在一般意義上被認為經濟學經典著作,但其蘊含的豐富的哲學思想,對于我們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以及分析當前各種社會問題具有廣泛的方法論意義?!榜R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開創了有史以來最深刻的生態批判,因為他把生態批判理論與對資本主義生產的批判分析、構建未來社會的設想結合了起來?!?img alt="[希]哈里斯·格樂米斯:《后疫情時代的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資本主義困境——約翰·貝拉米·福斯特教授訪談》,《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2年第2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647C6/2694774640471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517428-jTSCJb38gKuUnvdV9GjXrDklZKOiYg8l-0-994b23aeb8881be5279a4e4b009ff4f3">正如列寧所言:“自從《資本論》問世以來,唯物主義歷史觀已經不是假設,而是科學地證明了的原理?!?img alt="《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647C6/2694774640471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517428-jTSCJb38gKuUnvdV9GjXrDklZKOiYg8l-0-994b23aeb8881be5279a4e4b009ff4f3">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無論現在的生態環境與馬克思當時所處的情況多么不同,馬克思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他的方法、他解決社會和自然相互作用問題的觀點,在今天仍然是非?,F實而有效的”N.T.弗羅洛夫:《人的前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53頁。。時代呼喚著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它讓人們充滿力量,充滿期待,充滿希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浪县| 彰武县| 青龙| 霍林郭勒市| 韶山市| 上饶县| 阿城市| 甘德县| 陇川县| 宣化县| 扎兰屯市| 靖州| 隆德县| 洪泽县| 蓬安县| 黄骅市| 灵山县| 安庆市| 蓬安县| 若尔盖县| 密云县| 康定县| 霍州市| 中超| 繁昌县| 长丰县| 西安市| 秦皇岛市| 乐清市| 深圳市| 广德县| 凭祥市| 韶山市| 盱眙县| 阜宁县| 汉川市| 长沙县| 奉新县| 灌南县| 通渭县| 漳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