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論》生態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 魯明川
- 10985字
- 2023-08-09 17:37:31
三 相關文獻綜述
國外學術界關于馬克思生態哲學和生態文明的相關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圍繞“馬克思主義與生態危機”“馬克思主義與自然”“馬克思主義與生態學”為主題展開了系列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生態危機根源研究;二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研究;三是克服生態危機的路徑方法研究。
首先,關于生態危機根源的研究最早是法蘭克福學派的馬爾庫塞。馬爾庫塞分別于1964年和1972年出版的《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和《反革命與造反》,認為貪婪的本性使資產階級通過高生產高消費瘋狂地剝削和掠奪無產階級,迫使自然界成為商品化了的自然界,破壞了生態平衡,造成環境災難和生態危機。這一思想對后來進行生態問題研究的學者具有啟發性。詹姆斯·奧康納在其著作《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1998年)中,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生態危機和經濟危機雙重存在的觀點,資本主義生產的無限性與生產條件的有限性的矛盾產生并不斷加劇全球生態危機,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制度。美國學者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對生態危機的根源以及生態危機的出路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其代表性著作《馬克思的生態學:唯物主義與自然》(2000年)和《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2006年)中指出,資本主義社會新陳代謝的斷裂,是造成了長遠的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永遠無法克服生態危機的頑疾,這對深化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研究具有重要啟發意義。福斯特在其新作《生態革命——與地球和平相處》(2015年)中,指出當前人類與地球之間的關系正處在一個關鍵點,生態破壞達到空前程度,在不觸及資本主義制度條件下的各種環境改革,永遠無法從根源上克服資本與生態的內在矛盾,生態—社會革命成為化解全球生態危機的唯一出路,唯有如此,人類文明方可不斷延續。福斯特對資本主義世界的生態危機進行了深入剖析,對生態帝國主義進行了深刻批判。這對我們正確認識和分析資本主義國家的生態改革及從全球視野的角度來思考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其次,關于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的研究,國外學者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文本的解讀,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學進行了多層次的概括和研究。1977年,英國學者霍華德·帕森斯的著作《馬克思恩格斯論生態學》,以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著作為依據,認為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含有豐富的生態學思想,他們生態思想是一種自然辯證法思想,人的生存與自然相互依賴,資本主義的污染必然導致自然的毀滅,開啟了馬克思生態學的研究。加拿大學者威廉·萊斯在其代表作《自然的控制》(1993年)一書中,通過對馬克思的自然的概念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系的論述,闡釋了馬克思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日本學者巖佐茂也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的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環境的思想:環境保護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處》(1997年)中,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中有環境保護的生態學觀點,人類應該重視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對于解決目前的生態問題具有啟發性意義。英國學者戴維·佩珀在其著作《生態社會主義:從深生態學到社會正義》(2005年)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包含了足夠的生態學觀點。美國學者保羅·伯克特在《馬克思和自然:紅綠視角》(2014年)一書中,對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問題的生態內涵以及具體的特點進行了討論,闡明馬克思的歷史觀和階級社會與自然的關系,指明馬克思對待自然、社會和環境危機的總體性方法和辯證方法,認為資本的發展和社會化生產創造了不可滿足的需求,人類的發展潛力在資本主義關系中無法實現,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私人占有和競爭,共產主義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最終出路。這對我們正確認識資本主義及全球生態危機產生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論啟發意義。日本學者齋藤幸平在其《卡爾·馬克思的生態社會主義:資本主義、自然與未完成的政治經濟學批判》(2017年)一書中指出,馬克思不僅具有系統的生態思想,而且馬克思的生態學和政治經濟學密切相連,認為馬克思的“新陳代謝”理論是其政治經濟學邏輯體系的關鍵紐帶,生態批判貫穿于《資本論》全書以及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體系,強調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對社會主義的向往有利于反思當下日益嚴重的全球性生態危機。作者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力圖進一步完善馬克思的生態學理論,提出了通過馬克思的生態學來實現生態社會主義的初步設想。這對我們理解馬克思生態學思想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重要的理論啟發。
第三,關于克服生態危機的路徑方法研究,國外學術界從不同視角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加拿大學者本·阿格爾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1979年)中指出,通過期望破滅法和穩態經濟理論來消除生態危機,是解決資本主義條件下生態危機的有效方法。法國學者安德列·高茲在《生態學與政治》(1975年)、《經濟理性批判》(1973年)等著作中,指出資本主義無休止地追求利潤以及經濟理性導致了生態危機,從哲學層面探討了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根源與出路。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布雷特·克拉克和理查德·約克在其合著《生態裂縫:資本主義對地球的戰爭》(2010年)一書中,指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它的擴張傾向造成了“全球生態裂痕”,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全面斷裂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無限擴張和持續積累,資本主義制度下,不僅無法填合全球生態裂縫,反而會不斷發動對地球的戰爭,擴大這一裂縫。只有改變資本制度,才能使人類走出生態危機的泥潭,對后來的研究提供了理論視角。克里斯·威廉姆斯的著作《生態與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出路》(2010年)以及邁克爾·洛威的著作《生態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災難的激進替代》(2015年)都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進行深入剖析,闡明資本主義的反生態性,一致認為生態社會主義是解決資本主義的生態危機的出路和方法。美國學者菲利普·克萊頓和賈斯廷·海因澤克合著的《有機馬克思主義:生態災難與資本主義的替代選擇》一書,認為全球生態災難的根源是資本的生產方式和政治模式,資本主義本身無法克服,有機馬克思主義可以為解決全球生態災難提供指導,世界的未來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作者為此提出了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道路一系列原則綱領和政策思路,為應對全球生態危機提供了富有啟發意義的建設性方案。
國內關于馬克思的生態哲學和生態文明研究是從翻譯國外作品開始的。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發展以及國內生態環境問題的不斷突顯,眾多國內學者在翻譯介紹國外生態哲學思想的同時,開始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等問題進行廣泛研究。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馬克思自然觀、生態觀研究。解保軍的《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哲學意蘊:“紅”與“綠”結合的理論先聲》(2002年)一書,從全球化進程中我國面臨的生態問題出發,運用邏輯與歷史相結合的方法,對人類歷史上幾種主要自然觀的形成條件、主要特征及其局限性進行了深入剖析,澄清人們過去對馬克思自然觀的誤解,揭示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哲學意蘊及其對我國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意義。孫道進在《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研究》(2008年)一書中,從本體論、價值論、方法論、認識論、辯證法和歷史觀等維度對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哲學進行了多方位闡釋。周志山在《馬克思生態哲學的社會視閾與科學發展觀》(2011年)一文中,從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和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兩個層面確立馬克思生態哲學的社會視閾,以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的建設。余莉的博士學位論文《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觀研究——基于實踐批判理論的審視》(2013年),以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著作為依據,從歷史和實踐的角度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進行挖掘、梳理和闡釋,指出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主要特征在于其實踐性,生態問題的根源在于“人—自然—社會”的總體異化,只有通過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理論構建,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這對于我們開闊馬克思生態觀的研究視野,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方錫良在《現代性批判視域中的馬克思自然觀研究》(2014年)一書中,認為馬克思的自然觀是對近代自然觀的批判和超越,深入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體系中的生態問題,指出馬克思的自然觀具有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的雙重維度,從哲學的高度對馬克思自然觀進行梳理和闡發。這對于我們準確理解馬克思的生態哲學思想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陶火生在《馬克思生態思想研究》(2013年)一書中,指出馬克思的生態思想以人與自然之間的實踐性、社會性關聯為主要對象,把自然作為人的勞動實踐產物,而不是抽象地談論自然,以一般歷史性和資本邏輯為主導的現代性為分析路徑,以人的生存和自由發展為價值旨向,開辟了關注人的現實生存的存在論路向。這對于正確認識和分析當前生態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張進蒙在《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論綱》(2014年)一書中,對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的理論淵源、實踐基礎、運思理路等內容進行了闡釋,指出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是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的理論主題,從自然的異化、物質變換斷裂、資本邏輯、制度變革等方面對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進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對當代西方的生態哲學理論進行了哲學批判。這對挖掘《資本論》生態哲學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啟發意義,但在推進生態文明的實踐意義方面,還有進一步深化的空間。方世南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思想——基于<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研究》(2018年)一書中,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為主要文獻依據,分析和闡述了《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生態文明思想的整體性邏輯,將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思想與唯物史觀聯系起來研究,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思想進行了系統研究。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出了政策思路,對于了解和掌握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思考全球生態危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啟發意義。
第二,生態馬克思主義研究。劉仁勝在《生態馬克思主義概論》(2007年)一書中,重點介紹了生態馬克思主義的五種經典理論成果,是國內研究生態馬克思主義的代表性著作,論述了生態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發展階段以及五大理論成果的主要內容及現實意義,對于推動和深化國內生態馬克思主義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王雨辰在《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生態文明研究》(2015年)一書中,圍繞生態危機根源這一核心論題,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問題、代表人物思想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闡發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關聯,并就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及總體思路提出了一些創新性觀點,對于深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王雨辰的另外一本著作《國外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研究》(2020年)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問題、核心論題、生態價值觀等問題進行了整體研究,在此基礎上,又對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八個主要代表人物分別進行了專門研究,分析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于我國生態文明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重要意義。陳學明在《馬克思“新陳代謝”理論的生態意蘊——J.B.福斯特對馬克思生態世界觀的闡述》(2010年)一文中,圍繞福斯特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闡述了馬克思的生態世界觀,指出生態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制度變革是解決生態問題的根本出路,社會主義制度具有資本主義不可比擬的生態優勢,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生態危機才有可能真正解決,這對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陳永森、蔡華杰在《人的解放與自然的解放——生態社會主義研究》(2015年)一書中,按照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分類方法,對萊斯、阿格爾、高茲、奧康納、福斯特、薩卡、巖佐茂等人的生態思想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對生態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整體研究,提出了許多觀點,對于我們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中,不少觀點還值得商榷。
第三,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研究。就目前可以搜集和檢索到的文獻而言,這一主題的研究成果較多,從不同視角對馬克思生態思想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徐民華、劉希剛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研究》(2011年)一書中,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基礎,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分析框架,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邏輯結構、基本內容進行了概括和提煉,厘清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與科學發展觀的內在關系,并結合中國現實,進行了詳細闡釋,這對我們理解和領悟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具有重要的理論啟發意義。王丹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研究》(2014年)一書中,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主要內容以及中國化發展軌跡進行了概括和闡釋,指出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具有雙向性辯證思維、系統性整體性思維、循環思維以及社會歷史性的人本取向特征,從辯證唯物論、認識論、價值論等視角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進行了多維審度,并聯系中國現實,對中國的生態情境和生態文明建設現狀進行了反思,提出了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為指導構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些具體路徑,這對我們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內涵、推進其中國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董強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研究》(2015年)一書中指出,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邏輯起點,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邏輯結論,認為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具有基于哲學的生態批判精神、和諧發展的生態哲學視野、改造世界的生態實踐情懷等特征,提出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關系的生態變革、發展綠色科技以及生態文化建設是解決生態問題的現實途徑。該著作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梳理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與動力揭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建樹,但在馬克思生態觀的現實關照方面仍有深化的可能。李明宇、李麗在《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理論建構與實踐創新》(2015年)一書中,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理論基礎、文化資源及其與科學發展觀和中國夢之間的內在關系進行了闡釋,并結合江蘇的實踐,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一體兩翼三贏”實現模式,即綠色產業的主體維度,安全保障和社會保障的兩翼,生產高效、生活高質、生態和諧的三贏,這對深化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實踐研究具有重要啟發意義,但就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實踐的適切性和推廣性方面有待進一步深化。
第四,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研究。關于這一主題,國內學者已有成果諸多,代表性的成果主要如下:余謀昌在《生態文明論》(2010年)一書中,考察馬克思的生態思想,并且從生態文明的社會形態、哲學形態、倫理形態、經濟形態等多個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討,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啟迪作用。俞可平在《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2005年)一文中,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科學發展觀內在關系,指出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新文明形態,能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研究具有重要啟發意義。卜祥記在《“生態文明”的哲學基礎探析》(2010年)一文中,對生態文明的哲學理論根基進行了闡釋,認為“感性活動”是人與自然的“原初關聯”,彼此之間是一種“對象性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這對正確認識馬克思的生態思想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楊志華、嚴耕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六大類型及其策略》(2012年)一文中,通過生態文明指數將全國各省的生態文明建設劃分為六大類型,并根據類型要求提出了相應的生態文明建設路徑,對于我們準確認識和把握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具有重要啟發意義。盧風在《生態文明新論》(2013年)一書中,指出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必由之路,并從自然條件、經濟、科技、法治、行政、文化、消費等方面進行闡釋,對于深化生態文明三種理論主張(“修補論”“超越論”“結構論”)具有重要意義,但該著作還是主要集中于理論研究,現實關照與路徑探索還有進一步深化的空間。李龍強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創新研究》(2015年)一書中,對生態文明的理論來源、實踐形式進行全面的研究,對于我們準確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趙凌云在《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道路》(2014年)一書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涵、經濟基礎、制度基礎、技術基礎、空間基礎、外部環境等諸多內容進行了闡釋,對于全面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但研究內容涉及范圍過于寬廣,不少主題的研究都還有深化的空間。張云飛在《唯物史觀視野中的生態文明》(2014年)一書中,按照唯物史觀的實踐視野、過程視野、結構視野、文明多樣性視野和階級分析視野等科學方法,提出作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積極進步成果的總和的生態文明,是一種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已成為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方向。認為只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才能真正實現人道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統一,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最終使生態文明成為可能。王雨辰在《論以社會建設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建設》(2013年)一文中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個維度,社會建設的維度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和關鍵,這對開闊生態文明的研究視野以及具體建設路徑的探索具有啟發意義。任平在《中國特色生態文明理論的構建:問題、觀念與模式》(2014年)一文中指出,生態文明是對以往文明的超越,是一個包含技術、經濟、制度和價值四維的存在體系,生態文明不是建立在消極的環境保護與自然修復基礎上,而是需要通過人自覺地發展生態來改善人類生存狀況的強大的生態支持和生態服務。這對全面理解和把握生態文明的內涵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啟發意義。方世南在《馬克思唯物史觀中的生態文明思想探微》(2015年)一文中,指出唯物史觀是將自然解放、社會解放和人的解放融合在一起的社會整體解放的學說,具有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體現生態文明內涵的生產力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以及人與人和諧的生產力。這對理解和把握馬克思生態哲學思想的科學內涵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劉湘溶在《生態文明建設:文化自覺與協同推進》(2015年)一文中,指出生態危機在實質上是人類存在方式的危機,生態文明建設有賴于人的文化自覺,通過文化啟蒙或思想解放,整體謀劃、系統工程協同推進。這些研究成果對深化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盧風等人在《生態文明:文明的超越》(2019年)一書中,辨析“生態文明”的涵義,論證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闡述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依據和哲學理據,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路徑在于實現文明諸維度的聯動變革:改變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經濟增長方式、政治經濟制度、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逐步走上綠色發展之路。顧鈺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體系研究》(2019年)一書中,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體系主題,論述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建設自然資源的全面節約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綠色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體系、推動資源與環境監管制度的改革與完善、推進形成美麗世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對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進行了全面的研究。
《資本論》生態哲學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資本邏輯與生態危機的內在關系研究。陳學明在《資本邏輯與生態危機》(2012年)一文中,指出資本的效用原則和增殖原則導致了資本與生態的對立,生態危機源于資本主義制度,只要資本邏輯存在,任何不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綠色行動”,都不可能真正克服生態危機,都只是一種基于道德的生態幻想。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既需要限制資本的破壞作用,又要超越資本,將利用資本和超越資本結合起來,推動資本的生態化改造,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在其著作《誰是罪魁禍首:追尋生態危機的根源》(2012年)一書中,他進一步指出,生態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邏輯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普遍法則,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深入剖析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亟需破解的幾個深層次難題,揭示了馬克思生態哲學思想對我國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意義。魯品越在《資本擴張與“人—自然共同體”的形成——人與自然矛盾的當代形態》(2011年)一文中,指出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人與自然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人—自然共同體”,資本擴張不斷對自然進行“殖民化”,造成了人類發展危機,實施“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走出危機的根本路徑。這對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關系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魯品越、王珊在《論資本邏輯的基本內涵》(2013年)一文中,資本邏輯的基本內涵、資本邏輯的本質形態進行了闡釋,對于理解資本與生態的內在關系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毛勒堂在《資本邏輯批判與生態文明建設》(2014年)一文中,對資本邏輯與生態之間的悖論進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對資本邏輯進行深入批判,這對分析社會主義市場條件下,如何克服資本邏輯的生態難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啟發意義。顧鈺民在《生態危機根源與治理的馬克思主義觀》(2015年)一文中,認為資本邏輯不是生態危機的根源,而是現代生產力發展造成的直接后果,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存在生態問題,生態問題不具有制度屬性,為此,必須在理念和技術上進行革新,才能走出生態危機的困境。謝保軍在《生態資本主義批判》(2015年)一書中,運用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批判理論,對資本主義國家自然資源市場化、技術生態化和污染差異化進行了批判,揭露了發達國家生態帝國主義的本質。王巍在《馬克思視域下的資本邏輯批判》(2016年)一書中,梳理了馬克思資本邏輯的思想史歷程和方法,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對資本邏輯的生成與發展、資本邏輯的內涵與作用、資本邏輯的表現形式與形態嬗變、資本邏輯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等內容進行了論析和批判,指出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拓展和深化,必須對資本邏輯的本性和雙重作用進行分析。王傳玲、楊建民在《資本邏輯與生態文明》(2019年)一書中,從資本邏輯的視角闡明生態危機的產生和根源、資本邏輯與生態危機的辯證關系,對生態危機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入論證,對現代化演進及工業化進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了梳理,闡述了資本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就如何建設生態文明、走出資本的生態悖論、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奮斗目標提出具體建議和措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道路和模式的實現提供理論參考,為最終實現生態文明與資本文明和諧發展提供新思路。相關研究還有許多,限于篇幅,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這些關于資本邏輯與生態危機的不同觀點的交鋒,對于我們厘清資本與生態的邏輯關系提供了文獻的支撐和視角的借鑒。
第二,《資本論》生態哲學思想研究。魯品越在《鮮活的資本論:從深層本質到表層現象》(2015年)和《鮮活的資本論:從<資本論>到中國道路》(2016年)書中,指出西方生態哲學的缺陷在于脫離社會關系來談人與自然的關系,指出物化勞動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出發點,生態環境系統與社會關系系統是一種對立統一關系。這對我們準確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本質內涵以及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道路具有重要意義。魯品越在《<資本論>的生態哲學思想研究》(2015年)一文中對《資本論》中蘊含的生態哲學思想進行了深入挖掘,指出《資本論》是關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所產生的生態系統哲學,《資本論》的生態哲學以勞動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為基礎,以吮吸生態“自然力”的資本邏輯的正反饋循環圈為中心,以資本邏輯的時空展現對生態邏輯循環圈的撕裂為基本機制,同時也包含如何通過市場建立循環經濟的理論,以及對于惠及后代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萌芽。這是目前關于《資本論》生態哲學思想最系統的研究成果。劉思華在《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2006年)一書中,結合《資本論》文本,對馬克思生態經濟思想的理論基礎及其當代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自然生態關系與社會經濟關系的統一的觀點,這對挖掘和理解《資本論》生態哲學思想具有啟發意義。常紅利的博士學位論文《資本和生態——馬克思<資本論>中生態思想研究》(2010年),結合《資本論》文本,從資本生產、流通等環節,對資本再生產導致生態后果進行分析,對于我們了解《資本論》的生態哲學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張雄在《財富幻象:金融危機的精神現象學解讀》(2010年)一文中,從危機與財富的社會形式的勾連、財富擴張的哲學教條與政治譜系的歷史解構以及財富幻象中的金融危機的精神現象學等三個方面,對國際金融危機進行財富哲學反思,對于正確認識資本與生態之間的關系具有啟發意義。卜祥記在《<資本論>的理論空間與哲學性質》(2013年)一文中,對《資本論》的總問題的歷史發展進行梳理,指出資本邏輯對當代社會的重要作用。這對認識和把握《資本論》的哲學思想具有啟發意義。陳凡、杜秀娟在《論馬克思<資本論>中的生態觀》(2008年)一文中,從生態學批判論和自然生產力論的視角對《資本論》中的生態觀進行了概括,指出合理控制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是發展循環經濟有效之舉,對當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啟示意義。朱炳元在《關于<資本論>中的生態思想》(2009年)一文中,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資本主義制度對生態的影響、共產主義的生態問題等四個方面闡述了《資本論》中的生態思想。對于充分認識資本邏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王傳玲的博士論文《馬克思關于資本與生態相互關系的理論研究》(2014年),對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理論語境和邏輯理路進行了梳理,并對馬克思關于資本邏輯的生態批判進行了闡釋。萬冬冬在《人與自然的矛盾及其和解:<資本論>及其手稿的生態意蘊》(2014年)一文中,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和生態危機,只有變革和超越資本主義制度,瓦解資本邏輯,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對理解《資本論》生態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啟發意義。胡家勇、李繁榮在《<資本論>中的生態思想及其當代價值》(2015年)一文中,指出《資本論》中含有豐富的生態思想,遵循人與自然之間正常的物質變換規律,通過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人類生態系統的失衡是可以避免的。這對厘清和把握《資本論》中的生態思想具有啟發意義。莫放春在《國外學者對<資本論>生態思想的研究》(2011年)以及《<資本論>與生態文明》(2015年)兩篇文章中,對施密特、奧康納、福斯特等國外學者關于《資本論》生態思想進行了梳理概括,對《資本論》的生態文明啟示進行了概括。欒永玉、林超琴在《馬克思<資本論>生態思想再論析》(2021年)對《資本論》中生態思想進行了梳理,指出這一思想對于我們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資本與生態的辯證關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啟示意義。這些已有研究對于了解和把握國外學術界《資本論》生態思想研究動態以及厘清《資本論》生態哲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內在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論,關于生態哲學、生態文明的相關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和資料支撐。但在已有研究中,直接論及《資本論》生態哲學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文獻相對有限,研究尚有進一步深化的空間。因此,本選題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資本論》文本出發,深入挖掘《資本論》的生態哲學思想的核心要義,探尋《資本論》生態哲學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互動關系,力圖從《資本論》生態哲學的視角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嘗試性的探索研究。